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部分学生锻炼态度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在经历一段时间大学生活后的锻炼态度变化情况,分析并找出变化原因,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锻炼态度
1.前言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的关注,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所持的态度将会决定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本文通过对部分新入校学生两年的追踪调查,分析大学生活对他们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体育课上随机抽取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级大学一年级新生8个专业120名男生,和120名女生。
2.2研究方法: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对所选择新生进行两年的追踪调查,采用心理量表分别在刚入校和二年级学年末,进行两次问卷追踪调查。共发放“锻炼态度量表”问卷48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运用 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因为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思想认识等各方面在这两年中变化比较大,而且大学一、二年级通常开设体育必修、选修课,对于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也会有影响的。
本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该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即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8个分量表分别代表锻炼态度的不同方面,单独计分,分数越高,表明锻炼态度在各个维度上越积极。各个维度的含义具体如下: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目标态度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 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或想到时所激发的情感。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 父母、长辈、朋友等) 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 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 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 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1]
通过和被调查对象进行比较深层次谈话,听课观察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等途径,来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总体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很多研究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大学男女生的锻炼态度存在多方面的明显差异,并做出分析和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累述了。仅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体育锻炼态度的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这两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行为控制感,女生在目标态度方面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和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其他几个方面虽然也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虽然不同年级男生和女生在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除了主观标准得分相对比较低,其他项得分都比较高。这表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比较积极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比较认可,并从体育锻炼中收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父母、中学教师的管教和约束,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的愿望实现了,他们强烈地要求脱离依赖性和幼稚性,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表现出全新的、“成熟”的特点。[2]喜欢独立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他们的言行。所以就在主观标准方面得分比较低,对于体育锻炼有自己的理解和自我支配的意识。
3.2差异分析
通过调查和统计比较发现,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一、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在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一、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都表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更加自觉、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比较深入的访谈,了解到这些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高校体育普修、选修课的开展等。
3.2.1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
(一)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生文体活动的开展。学校拥有高规格的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综合训练馆等完善的体育设施,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以学院为报名单位的篮球、足球、排球联赛和田径运动会。而这些学院在参加学校比赛以前,都要组织本院部的班级或者年级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体育的快乐。(二)在学校有关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诸如: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梅花桩协会等等。通过了解这些体育协会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发现,他们一般组织比较规范,通过收取会费的形式,筹集活动经费,定期组织训练和比赛,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在大学生活其他方面所得不到的快乐和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养成了自觉锻炼的意愿和习惯。(三)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通过调查学生特别是女生锻炼健身的需求,利用场馆资源,发挥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和外聘教练员,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了瑜伽、健美操、散打等俱乐部,以吸收会员的形式,组织学生有偿学习和锻炼。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女生在“目标态度”和“行为意向”这两项指标较以前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持肯定态度,这种态度的行动表现就是愿意在体育锻炼中有投入,购买所需的体育器材和缴纳课时费。这种有偿方式促使学生更加自觉积极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健身中,慢慢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2高校体育普修、选修课的开展
(一)为传承中国体育健身文化,体现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为大学一年级开设了传统体育保健必修课。利用一年的时间,除了一般的体育健身教学内容外,主要安排了太极拳和太极剑的教学,并采取严格的统一考试方式,督促教师和学生教好、学好、练好。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逐渐喜欢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并通过练习,不同程度的体会到其对心理的调节和健体功能,在课余时间能够自觉练习。(二)为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爱好的差异性,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必修课。设置了各种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课程。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兴趣。
但在观察体育教学中发现,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动作结构本身的讲解和示范。特别在太极拳、太极剑以及准备活动、整理活动讲解中,没有真正把每一动作的含义、要求、目的表述出来或者表述清楚、透彻。这就对学生在课下自觉、主动练习中,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障碍,有可能导致最终放弃。
4.结论
4.1学生在经过一段大学生活后,男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的体育锻炼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女生在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的体育锻炼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4.2丰富的学校文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和改变。
4.3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效的提高学生锻炼的技能,培养锻炼的意识。
4.4要钻研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所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98)
[2]刘述进,马爱梅.主体性教育与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3(21)
关键词:高校;学生;锻炼态度
1.前言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的关注,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所持的态度将会决定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本文通过对部分新入校学生两年的追踪调查,分析大学生活对他们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体育课上随机抽取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级大学一年级新生8个专业120名男生,和120名女生。
2.2研究方法: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对所选择新生进行两年的追踪调查,采用心理量表分别在刚入校和二年级学年末,进行两次问卷追踪调查。共发放“锻炼态度量表”问卷48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运用 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因为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思想认识等各方面在这两年中变化比较大,而且大学一、二年级通常开设体育必修、选修课,对于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也会有影响的。
本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该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即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8个分量表分别代表锻炼态度的不同方面,单独计分,分数越高,表明锻炼态度在各个维度上越积极。各个维度的含义具体如下: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目标态度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 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或想到时所激发的情感。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 父母、长辈、朋友等) 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 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 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 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1]
通过和被调查对象进行比较深层次谈话,听课观察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等途径,来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总体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很多研究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大学男女生的锻炼态度存在多方面的明显差异,并做出分析和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累述了。仅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体育锻炼态度的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这两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行为控制感,女生在目标态度方面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和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其他几个方面虽然也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虽然不同年级男生和女生在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除了主观标准得分相对比较低,其他项得分都比较高。这表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比较积极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比较认可,并从体育锻炼中收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父母、中学教师的管教和约束,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的愿望实现了,他们强烈地要求脱离依赖性和幼稚性,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表现出全新的、“成熟”的特点。[2]喜欢独立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他们的言行。所以就在主观标准方面得分比较低,对于体育锻炼有自己的理解和自我支配的意识。
3.2差异分析
通过调查和统计比较发现,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一、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在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一、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都表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更加自觉、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比较深入的访谈,了解到这些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高校体育普修、选修课的开展等。
3.2.1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
(一)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生文体活动的开展。学校拥有高规格的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综合训练馆等完善的体育设施,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以学院为报名单位的篮球、足球、排球联赛和田径运动会。而这些学院在参加学校比赛以前,都要组织本院部的班级或者年级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体育的快乐。(二)在学校有关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诸如: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梅花桩协会等等。通过了解这些体育协会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发现,他们一般组织比较规范,通过收取会费的形式,筹集活动经费,定期组织训练和比赛,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在大学生活其他方面所得不到的快乐和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养成了自觉锻炼的意愿和习惯。(三)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通过调查学生特别是女生锻炼健身的需求,利用场馆资源,发挥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和外聘教练员,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了瑜伽、健美操、散打等俱乐部,以吸收会员的形式,组织学生有偿学习和锻炼。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女生在“目标态度”和“行为意向”这两项指标较以前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持肯定态度,这种态度的行动表现就是愿意在体育锻炼中有投入,购买所需的体育器材和缴纳课时费。这种有偿方式促使学生更加自觉积极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健身中,慢慢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2高校体育普修、选修课的开展
(一)为传承中国体育健身文化,体现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为大学一年级开设了传统体育保健必修课。利用一年的时间,除了一般的体育健身教学内容外,主要安排了太极拳和太极剑的教学,并采取严格的统一考试方式,督促教师和学生教好、学好、练好。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逐渐喜欢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并通过练习,不同程度的体会到其对心理的调节和健体功能,在课余时间能够自觉练习。(二)为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爱好的差异性,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必修课。设置了各种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课程。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兴趣。
但在观察体育教学中发现,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动作结构本身的讲解和示范。特别在太极拳、太极剑以及准备活动、整理活动讲解中,没有真正把每一动作的含义、要求、目的表述出来或者表述清楚、透彻。这就对学生在课下自觉、主动练习中,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障碍,有可能导致最终放弃。
4.结论
4.1学生在经过一段大学生活后,男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的体育锻炼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女生在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的体育锻炼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4.2丰富的学校文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和改变。
4.3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效的提高学生锻炼的技能,培养锻炼的意识。
4.4要钻研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所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98)
[2]刘述进,马爱梅.主体性教育与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