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事件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点。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发生变化。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相契合,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网络媒体突发事件的报道颠覆了传统叙事学的模式,在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上都有所变化。
【关键词】:叙事学;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叙事结构
互联网技术发展,自媒体普及,新闻不再是专业记者的活动,“草根媒体”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发布信息,新闻报道逐渐大众化,民主化。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发布信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附近民众,经历者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所以多数突发事件都是从网络媒体上开始报道。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发布容易且更新迅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而,分析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叙事研究对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叙事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一、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或即便人们对事件的发生能有所预料,但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介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的稳压器。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媒体开始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是指网络用户以互联网为信息发布平台,遵循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发布近期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危机性事件的网络消息。
网络新闻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传统媒体提供的消息权威性较高,却迟缓。网络媒体提供的消息更快速,却给谣言、流言提供了发展空间。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和链接功能也给网络新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发布中。
二、叙事角度分析
(一)叙事视角
作者对事实的认识程度,体现作者在报道事实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视角大致分为零度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网络新闻叙事人大量运用各个方面的声音进行报道,以一个全知的“局外人”视角来陈述事实。但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能存在全知全能的人。记者要做到客观,也要避免自己感情的投入。草根新闻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叙事者。由于每一个叙事者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事实上,“聚焦已经是一种包含着主体性的阐释。我们所看到的,是呈现在我们心灵之眼面前的东西,它已经被加以解释。”内聚焦大多摻杂着聚焦者本人的内在情绪,并不十分可观,但却能给受众真实的体验感受。
(二)叙事时间
是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区别于故事时间。“时空倒错”指的是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一般分为:顺序,时距和频率。叙述者在叙事中表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和它所讲述的故事时间越近,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短,叙述者掌握的信息越新,越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造成一种“新闻故事与现实同步”的传播效果。很多突发性事件报道采用倒叙的方式。无时性的事件是指没有任何时间参照的事件,无时性结构指的是不依从讲故事的时间顺序的一种横组合结构。为了讲清故事,满足受众需要,经常采用“无时性”来组织顺序。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分为四种: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单一平淡的节奏无法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不当的省略造成叙事要素的缺省,对读者的认知造成障碍,而恰当地使用省略则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现场目击类的突发新闻大量使用场景速度,使描写产生真实的效果而不至于节奏过于缓慢、乏味。频率所指的是敘事作品中出现的事件与故事中的事件的数量关系,新媒体依托网络优势,通过超链接,做到集纳式的重复叙述。这种重复叙述并没有造成信息冗余,而是加大了信息量,是信息交汇平台。
(三)叙事主体
传统新闻的叙事主体是确定的。网络叙事的匿名信和虚拟化,没有办法去确定谁是真正的叙事主体。随着网络新闻的逐渐深入,受众参与新闻发布也成为趋势。受众会在论坛、博客等发布新闻,网络新闻的叙事者存在着不确定性,包括真实作者和匿名作者,网络时代的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旁观者,而且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于在网络上发布原创消息。因而只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在高度开放的网络媒体上抒发个人的情感。在超文本叙事中,如果读者不点击,就不能延伸阅读,作者本身想传达的故事就不能完整被读者接受,读者的点击阅读就是一种另类的叙事。
(四)叙事结构
文章结构。首先是“树状结构”。“文本的顺序是由主题相关性而不是由逻辑决定的(首先,中心主题排第一位)。”因为突发事件的不可知性,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的起因,所以,只需简单说明时间、地点、事件就可以。之后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加进新的内容,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事件本身就等于这棵树的主干,而事件的后续发展就像树木的枝干。随着网络普及,人们进入快餐式信息时代,受众希望用最短的时间知道文章的内容重点,这就要求网络新闻报道用最精辟的语言和明确的标题传达新闻,因而网络大多是题文分离,且题目多为单行标题。其次是“网状结构”,即超文本叙事结构。超文本就是通过网络链接使各种不同的媒体信息产生联系。传统新闻报道以文字为主,特别在复杂事件报道时,需要很大篇幅,且易出现失实报道。互联网通过超链接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整个事件,实现全景化描述。可以与事件相关的人物,背景,时间,相关资料进行链接,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信息并发表评论。
文体结构。首先,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突发性事件由于不确定性,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全部信息,且后续发展不断变化,对事故起因,调查,处理也需时间,所以只有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才可能展现事件原貌。网络新闻通过即时更新页面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编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稿件写作,迅速发布,全天候不间断的动态直播全程。既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在后续报道中体现媒体价值取向。主题内容上会有重复,但侧重点不同。其次,模块式新闻是把不同新闻体裁的文本归于一个大标题之下,这些文本是对大标题所言事件的几个不同侧面的独立报道,一般包括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资料链接、专家点评这四个模块,但并不以此为准。模块化新闻避免了连续的报道的信息碎片化,为受众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缩短了受众寻找信息的时间。专题报道就是最典型的模块化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的增加,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必然是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从叙事学出发对网络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有利于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叙事学的研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变革时期,突发事件增多,对突发事件报道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报道,引导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6
【关键词】:叙事学;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叙事结构
互联网技术发展,自媒体普及,新闻不再是专业记者的活动,“草根媒体”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发布信息,新闻报道逐渐大众化,民主化。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发布信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附近民众,经历者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所以多数突发事件都是从网络媒体上开始报道。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发布容易且更新迅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而,分析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叙事研究对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叙事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一、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或即便人们对事件的发生能有所预料,但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介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的稳压器。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媒体开始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是指网络用户以互联网为信息发布平台,遵循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发布近期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危机性事件的网络消息。
网络新闻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传统媒体提供的消息权威性较高,却迟缓。网络媒体提供的消息更快速,却给谣言、流言提供了发展空间。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和链接功能也给网络新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发布中。
二、叙事角度分析
(一)叙事视角
作者对事实的认识程度,体现作者在报道事实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视角大致分为零度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网络新闻叙事人大量运用各个方面的声音进行报道,以一个全知的“局外人”视角来陈述事实。但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能存在全知全能的人。记者要做到客观,也要避免自己感情的投入。草根新闻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叙事者。由于每一个叙事者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事实上,“聚焦已经是一种包含着主体性的阐释。我们所看到的,是呈现在我们心灵之眼面前的东西,它已经被加以解释。”内聚焦大多摻杂着聚焦者本人的内在情绪,并不十分可观,但却能给受众真实的体验感受。
(二)叙事时间
是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区别于故事时间。“时空倒错”指的是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一般分为:顺序,时距和频率。叙述者在叙事中表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和它所讲述的故事时间越近,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短,叙述者掌握的信息越新,越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造成一种“新闻故事与现实同步”的传播效果。很多突发性事件报道采用倒叙的方式。无时性的事件是指没有任何时间参照的事件,无时性结构指的是不依从讲故事的时间顺序的一种横组合结构。为了讲清故事,满足受众需要,经常采用“无时性”来组织顺序。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分为四种: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单一平淡的节奏无法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不当的省略造成叙事要素的缺省,对读者的认知造成障碍,而恰当地使用省略则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现场目击类的突发新闻大量使用场景速度,使描写产生真实的效果而不至于节奏过于缓慢、乏味。频率所指的是敘事作品中出现的事件与故事中的事件的数量关系,新媒体依托网络优势,通过超链接,做到集纳式的重复叙述。这种重复叙述并没有造成信息冗余,而是加大了信息量,是信息交汇平台。
(三)叙事主体
传统新闻的叙事主体是确定的。网络叙事的匿名信和虚拟化,没有办法去确定谁是真正的叙事主体。随着网络新闻的逐渐深入,受众参与新闻发布也成为趋势。受众会在论坛、博客等发布新闻,网络新闻的叙事者存在着不确定性,包括真实作者和匿名作者,网络时代的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旁观者,而且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于在网络上发布原创消息。因而只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在高度开放的网络媒体上抒发个人的情感。在超文本叙事中,如果读者不点击,就不能延伸阅读,作者本身想传达的故事就不能完整被读者接受,读者的点击阅读就是一种另类的叙事。
(四)叙事结构
文章结构。首先是“树状结构”。“文本的顺序是由主题相关性而不是由逻辑决定的(首先,中心主题排第一位)。”因为突发事件的不可知性,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的起因,所以,只需简单说明时间、地点、事件就可以。之后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加进新的内容,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事件本身就等于这棵树的主干,而事件的后续发展就像树木的枝干。随着网络普及,人们进入快餐式信息时代,受众希望用最短的时间知道文章的内容重点,这就要求网络新闻报道用最精辟的语言和明确的标题传达新闻,因而网络大多是题文分离,且题目多为单行标题。其次是“网状结构”,即超文本叙事结构。超文本就是通过网络链接使各种不同的媒体信息产生联系。传统新闻报道以文字为主,特别在复杂事件报道时,需要很大篇幅,且易出现失实报道。互联网通过超链接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整个事件,实现全景化描述。可以与事件相关的人物,背景,时间,相关资料进行链接,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信息并发表评论。
文体结构。首先,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突发性事件由于不确定性,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全部信息,且后续发展不断变化,对事故起因,调查,处理也需时间,所以只有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才可能展现事件原貌。网络新闻通过即时更新页面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编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稿件写作,迅速发布,全天候不间断的动态直播全程。既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在后续报道中体现媒体价值取向。主题内容上会有重复,但侧重点不同。其次,模块式新闻是把不同新闻体裁的文本归于一个大标题之下,这些文本是对大标题所言事件的几个不同侧面的独立报道,一般包括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资料链接、专家点评这四个模块,但并不以此为准。模块化新闻避免了连续的报道的信息碎片化,为受众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缩短了受众寻找信息的时间。专题报道就是最典型的模块化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的增加,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必然是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从叙事学出发对网络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有利于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叙事学的研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变革时期,突发事件增多,对突发事件报道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报道,引导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