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预防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建立小鼠AIH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预防组Con-A注射前1 h经鼠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20 mg/kg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分别于Con-A或PBS注射后3、8、12和24 h取血清,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IL-4、IL-17A、IL-10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于Con-A或PBS注射后12 h取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至肝脏的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TBX21)、GATA结合蛋白3(GATA3)、RAR相关孤儿受体C(RORC)和CXCL1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CXCL10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

结果

预防组Con-A注射后8、12和24 h的血清ALT、AST、IL-1β、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5.8±190.3) U/L比(865.8±237.7) U/L、(947.6±267.9) U/L比(1 448.0±403.5) U/L和(508.6±131.1) U/L比(976.6±207.6) U/L;(620.7±132.0) U/L比(952.9±106.8) U/L、(801.6±212.0) U/L比(1 424.8±236.0) U/L和(632.1±117.8) U/L比(1 008.3±187.5) U/L;(31.38±10.12) ng/L比(48.12±11.53) ng/L、(39.34±11.40) ng/L比(60.00±14.17) ng/L和(29.49±8.22) ng/L比(46.89±5.50) ng/L;(432.93±66.82) ng/L比(674.66±97.88) ng/L、(655.09±169.17) ng/L比(937.90±166.36) ng/L和(263.40±54.97) ng/L比(410.74±86.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0、2.308、4.263,4.374、4.860、3.806,2.440、2.541、3.939,4.560、2.660、3.210;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 075.79±303.77) ng/L比(1 914.48±317.80) ng/L、(1 945.97±271.85) ng/L比(2 100.80±378.42) ng/L、(1 578.60±504.54) ng/L比(2 525.40±406.55) ng/L和(1 020.64±280.03) ng/L比(1 582.00±311.9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6、2.903、3.267、2.994,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 h的血清CXCL10水平和肝脏组织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on-A注射后3和8 h肝脏组织中T-bet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 755.8±148.1) ng/L比(2 102.0±334.0) ng/L,7.20±3.00比27.60±1.90,6.94±2.29比15.20±3.48和9.38±3.48比18.17±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2.623、4.427、3.673,P均<0.05)。预防组与对照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4、IL-17A和IL-10水平,以及GATA3和RORC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在小鼠AIH模型中具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可能通过拮抗TNF-α减少肝脏CXCL10表达,使Th1和CD8T淋巴细胞向肝脏浸润减少,同时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降低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挥预防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肝损伤表现,寻找疾病转归预后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0日至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各院区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333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伤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查和住院期间复查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白蛋白的变化。采用Student t检验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内镜下切除是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对于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强烈推荐追加根治性手术。《2018年版韩国胃癌实践指南》根据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胃癌的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荐,有助于指导我国胃癌的临床诊治工作,提高胃癌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目的了解消化内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消化系统损害的知晓度。方法2020年2月21至23日,通过电子问卷形式,主要了解全国消化内科医师对COVID-19基础知识和COVID-19消化系统损害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2 216名消化内科医师完成问卷调查。99.7%(2 209/2 216)的消化内科医师表示阅读过COVID-1
先天性肝纤维化属于少见病例,临床鲜有报道。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现时多数已进展至肝硬化终末期。现报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收治的4例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拟通过病例总结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以进行早期诊治并改善疾病预后。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特征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至12月于西京医院就诊的30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和CAG伴肠化生组,每组10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事件量表(LE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1例以无症状性甲胎蛋白升高为表现的61岁女性患者,经消化内科、基本外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确诊为较罕见的胃肝样腺癌,在接受手术、术后化学和放射治疗,以及为期3年的随访后,实现病情缓解和长期生存。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9至2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收治的5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入院时外周血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以及炎症指标如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铁蛋白水平。结果发现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并不少见,以腹泻(22.2%)和恶心(14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20年1月27日至2月14日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核酸检测阳性率、疾病危重程度、发病潜伏期、起始症状和消化系统表现。比较需使用无创或有创辅助呼吸的危重型患者(危重组)与未使用辅助呼吸的非危重型患者(非危重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部分患者不能达到治愈性切除标准,即非治愈性切除,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需要进一步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现对早期胃癌患者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的临床结局、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对抗这种疾病。一系列候选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或正处于准备阶段。鉴于找到有效药物的紧迫性,在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规范与准则的基础上,提出除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外,可以采用实验性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阶梯设计,以及观察性的病例-时间-对照研究等设计类型,开展COVID-19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并且强调顶层科学设计、有序规范开展,避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