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应用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及误吸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根据其就诊顺序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进行为期一周的佩戴说话瓣膜治疗,对照组不佩戴说话瓣膜,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1周后对两组的渗漏和误吸程度作比较,并将两组的渗漏率、误吸率作对比。结果:观察组(37.0%)的渗漏和误吸率均要低于对照组(74.0%),其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应用说话瓣膜,有利于在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降低渗漏和误吸事件的发生率,逐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该种辅助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予以借鉴和利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吞咽障碍;说话瓣膜;渗漏;误吸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1-02
在临床急救病人的救护过程中,常常需要行气管切开术,以解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有效气体的交换量,但是气管切开后,患者呼吸道发生了显著的生理变化,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渗漏和误吸[1]。本文从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进行临床研究,以观察并研究应用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及误吸的影响,并对说话瓣膜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总结。现将具体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双侧声带麻痹疾病;意识清晰且有恢复交流的意愿;塞子堵塞气管套管开口不耐受者;其他符合吞咽治疗条件者。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7~73岁,平均年龄为(46.24±18.7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为(47.01±18.50)岁。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性别构成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不佩戴说话瓣膜治疗,包括非语言交流、呼吸训练以及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为期1周的佩戴说话瓣膜治疗,治疗方法和措施如下:①采用说话瓣膜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发声情况、气管套管情况以及试戴反应。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吸痰措施;并检查戴气囊气管套管有无放气;在气管套管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检查患者的发生情况;使患者试戴说话瓣膜0.5h,分别记录患者在试戴之前和试戴1、5、15、30min时的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患者主观反应进行评价[2]。明确患者无禁忌症之后,帮助患者佩戴好说话瓣膜,辅助记录其最长耐受时间。连续观察1周,观察过程中,对患者可否佩戴瓣膜、每次佩戴总时间、耐受程度以及佩戴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评估,据此对患者佩戴瓣膜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方法
①渗漏率和误吸率: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试验材料包括固体状、糊状、浓流质以及稀流质四种食物和造影配置液。对两组的渗漏率和误吸率进行对照。利用Rosenbek分级量表评价两组的渗漏和误吸程度,共分为8级,判断标准如下。2~4级判定为渗漏,其中,2级:轻度渗漏;3~4级:重度渗漏。5~8级为误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和分析上述基础性数据,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持续治疗1周后,将两组的渗漏以及误吸情况作比较。对比详情如下:观察组渗漏6例,误吸3例,渗漏率为25.9%,误吸率为11.1%;对照组渗漏11例,误吸9例,渗漏率为40.7%,误吸率为33.3%。观察组(37.0%)的渗漏和误吸率均要低于对照组(74.0%),χ2=9.01,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说话瓣膜属于单向通气式阀装置,在使用之前,其瓣膜紧闭,仅在吸气时才会开放,而呼气末会自动闭合,瓣膜不会排出气体。在呼气时,气流会经由气管壁与气管套管外间的空隙,从口鼻排出,在此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也必经口鼻才能排出。因而,对于痰液较多者,需在痰排尽后才能佩戴使用。本研究结果呈现,佩戴呼吸瓣膜治疗1周后,观察组渗漏率为25.9%,误吸率为11.1%,对照组渗漏率为40.7%,误吸率为33.3%,两组间渗漏和误吸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证实了佩戴呼吸瓣膜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发生渗漏及误吸情况,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而结合具体的Rosenbek评估情况,发现患者在佩戴说话瓣膜治疗时,有以下护理配合要求:部分患者不宜在睡前佩戴,部分患者需在亲属或言语治疗师的监护下佩戴,痰液较多者需在佩戴前先进行吸痰处理[3]。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佩戴前需要利用吸痰机分别清除患者气管和口鼻内的分泌物,确保气囊已完成放气。佩戴操作时,操作者需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气管套管,同时用另外一只手在套管入口处放置瓣膜,顺时针旋转。此外,因为患者的佩戴耐受程度有明显差别,需分阶段增加佩戴时间,一般情况下,首次佩戴不宜超过0.5h,之后可视情况增加佩戴时间。在整个佩戴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功能、脉搏、表情、主观反应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佩戴方案,并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综合上述讨论和研究,对绝大多数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而言,佩戴说话瓣膜是十分实用有效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渗漏程度,减少误吸发生,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琼梅,霍建珊.气管切开病人拔管的规范性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22): 2059-2060.
[2]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等.说话瓣膜的应用对气管切开并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和误吸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 949-951.
[3]万桂芳,窦祖林,王辉,等.佩戴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和误吸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2,11(11): 58-60.
【关键词】气管切开;吞咽障碍;说话瓣膜;渗漏;误吸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1-02
在临床急救病人的救护过程中,常常需要行气管切开术,以解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有效气体的交换量,但是气管切开后,患者呼吸道发生了显著的生理变化,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渗漏和误吸[1]。本文从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进行临床研究,以观察并研究应用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及误吸的影响,并对说话瓣膜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总结。现将具体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双侧声带麻痹疾病;意识清晰且有恢复交流的意愿;塞子堵塞气管套管开口不耐受者;其他符合吞咽治疗条件者。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7~73岁,平均年龄为(46.24±18.7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为(47.01±18.50)岁。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性别构成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不佩戴说话瓣膜治疗,包括非语言交流、呼吸训练以及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为期1周的佩戴说话瓣膜治疗,治疗方法和措施如下:①采用说话瓣膜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发声情况、气管套管情况以及试戴反应。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吸痰措施;并检查戴气囊气管套管有无放气;在气管套管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检查患者的发生情况;使患者试戴说话瓣膜0.5h,分别记录患者在试戴之前和试戴1、5、15、30min时的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患者主观反应进行评价[2]。明确患者无禁忌症之后,帮助患者佩戴好说话瓣膜,辅助记录其最长耐受时间。连续观察1周,观察过程中,对患者可否佩戴瓣膜、每次佩戴总时间、耐受程度以及佩戴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评估,据此对患者佩戴瓣膜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方法
①渗漏率和误吸率: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试验材料包括固体状、糊状、浓流质以及稀流质四种食物和造影配置液。对两组的渗漏率和误吸率进行对照。利用Rosenbek分级量表评价两组的渗漏和误吸程度,共分为8级,判断标准如下。2~4级判定为渗漏,其中,2级:轻度渗漏;3~4级:重度渗漏。5~8级为误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和分析上述基础性数据,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持续治疗1周后,将两组的渗漏以及误吸情况作比较。对比详情如下:观察组渗漏6例,误吸3例,渗漏率为25.9%,误吸率为11.1%;对照组渗漏11例,误吸9例,渗漏率为40.7%,误吸率为33.3%。观察组(37.0%)的渗漏和误吸率均要低于对照组(74.0%),χ2=9.01,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说话瓣膜属于单向通气式阀装置,在使用之前,其瓣膜紧闭,仅在吸气时才会开放,而呼气末会自动闭合,瓣膜不会排出气体。在呼气时,气流会经由气管壁与气管套管外间的空隙,从口鼻排出,在此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也必经口鼻才能排出。因而,对于痰液较多者,需在痰排尽后才能佩戴使用。本研究结果呈现,佩戴呼吸瓣膜治疗1周后,观察组渗漏率为25.9%,误吸率为11.1%,对照组渗漏率为40.7%,误吸率为33.3%,两组间渗漏和误吸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证实了佩戴呼吸瓣膜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发生渗漏及误吸情况,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而结合具体的Rosenbek评估情况,发现患者在佩戴说话瓣膜治疗时,有以下护理配合要求:部分患者不宜在睡前佩戴,部分患者需在亲属或言语治疗师的监护下佩戴,痰液较多者需在佩戴前先进行吸痰处理[3]。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佩戴前需要利用吸痰机分别清除患者气管和口鼻内的分泌物,确保气囊已完成放气。佩戴操作时,操作者需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气管套管,同时用另外一只手在套管入口处放置瓣膜,顺时针旋转。此外,因为患者的佩戴耐受程度有明显差别,需分阶段增加佩戴时间,一般情况下,首次佩戴不宜超过0.5h,之后可视情况增加佩戴时间。在整个佩戴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功能、脉搏、表情、主观反应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佩戴方案,并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综合上述讨论和研究,对绝大多数气管切开并有吞咽障碍患者而言,佩戴说话瓣膜是十分实用有效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渗漏程度,减少误吸发生,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琼梅,霍建珊.气管切开病人拔管的规范性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22): 2059-2060.
[2]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等.说话瓣膜的应用对气管切开并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和误吸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 949-951.
[3]万桂芳,窦祖林,王辉,等.佩戴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患者渗漏和误吸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2,11(11):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