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党中央“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全国中小院校及高校都对自身的教育进行新的改革。尤其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育人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由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共同进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力图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政治觉悟。因此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探索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思政和音乐融合发展,是高校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路径
音乐课程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则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也不例外,在其改革的背景之下通过音乐和思政课程不断加深,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但一些高校由于教师思政意识不够强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课程体系稍显老旧等,使得自身思政和音乐融合现状不乐观,因此亟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明确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力图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一、思政和音乐融合重要性
音乐主要是通过鉴赏和学习培养和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音乐能够让人心灵上受到触动,好的音乐能够让人悄无声息的受到道德的感染。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触及人类思想灵魂,同时也能对思政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课程在高效的教学体系中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近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有效的育人手段,并通过和思政课程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融合教学将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近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一)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当前思政和音乐教学融合的大背景下,音乐课程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艺术情操,将思政课程融入到音乐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悟艺术之美、感化心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全面的人才。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洗涤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在思政课程教育中,引入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课程,音乐课程中有很强的想象空间,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艺术,因此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灵感,并通过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将音乐课程中加入教化因素,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从而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激发自身精神活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
(三)更好的实现德育效果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毋庸置疑,德字排在首位,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虽是德育最重要德育途径,但由于知识呆板、深刻,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高,而两者的结合,则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净化心灵。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感知美好生活,将思政课程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育优良品德,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养成宽容、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自身努力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进程,提升自身发展境界。
二、当前思政课程和音乐课程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音乐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化人才,能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达到教化自己的目的,但音乐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音乐素养,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学人才。但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严重的阻碍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和发展。
(一)缺乏融合课程教师
传统的教育是音乐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但融合课程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但一般情况下高校进行融合发展都是由音乐教室担任融合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专业,具备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水平,但这些教师对音乐和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一心致力于音乐,甚至会认为思政课程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会影响到音乐本身的价值诠释,因此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真正的融合,在授课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时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技艺提升和音乐欣赏等方面,而对思政元素关注严重不足。但其实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很多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只是将音乐当作一种爱好或启迪心灵的工具,他们对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将思政元素和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达到思想教化目的。
(二)音乐技能学习中商业元素占比较多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频道上,这也对高校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学生学习音乐技能也并不是为了洗涤心灵,提高自身修养,而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沟通和社交的渠道,通过音樂的学习帮助自己打开以后职场和利益,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掺杂了较为复杂的商业利益因素,在这样的心里作用下,音乐技能的学习就远远的偏离了最初轨道,违背了音乐教育的目标,这种背景下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使得音乐和思政的融合工作更加难以推进。
三、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音乐课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当前思政课程建设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也对高校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做出指示,呼吁高校音乐教师提高对思政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组建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定期讲座和交流学习等措施增强教师对两者融合的认识,并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商议调整。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高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实现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音乐和思政的融合,能够将音乐教育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音乐教育需要突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和校园活动的结合,实现人性化教育,从而科学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着眼当下,面向未来,不仅要注重当下学生音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达到终身受益目标。
(二)确定音乐和思政课程融合教育的目的
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是音乐德育活动的起点,直接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需要将德育元素渗透到音乐教学环境中,实现学生素质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的,因此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和可持续,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本末倒置,需要完成音乐艺术教育目的的同时,实现德育功能和目的。因此两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采取专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实现教化目的,实现两者融合的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既要在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实现音乐技能的培养,发挥出音乐的心灵洗涤功能,保留音乐的艺术本位性,还需要发挥出思政元素的教化作用,通过和音乐课程的融合,调动学生对德育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丰富融合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身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新时期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应当认可思政元素融入到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歌曲,实现思政和音乐课程教育的齐头并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次,音乐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情节复现等形式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史实让学生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现实生活,通过音乐背后先进事迹的挖掘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实现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最后,思政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政教学素材,当前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理论课程教育为主,思政教师也仅仅是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常见的教学素材,对于一些内容丰富、哲理深厚的音乐素材缺少研究,使得思政课程生硬无趣,音乐课程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具体的材料做依据,再加上当前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鉴赏,主要针对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缺乏音乐实践,因此无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但一名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水平,还需要有新颖、创新型的教育观念,能够读懂优秀音乐家作品之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能够根据对音乐的解读和学生特点的融合,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励志故事,增强学生的思想感染力,形成听觉、视觉和感觉三者的融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红歌的学习,学习优秀的红色精神,举办爱国主题、敬业主题等的音乐比赛,通过音乐演唱、背景讲述等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学习和练习音乐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总体目标
(四)构建专业技能、思想政治过硬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具有先天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的功能,但也需要专业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和引导,才能将这些功能灵活运用,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导、演绎技能的传授等方式将思政价值融入其中,才能够实现音乐育人的效果。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对整个学校、学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宁同志也明确指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层次的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要靠授课教师来掌握”。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也是教师,思政课程与音乐的融合关键也在于教师,融合的进程推进关键在于教师培训的加強。因此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培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教师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其次,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教师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立德树人的“人师”双重位置;最后,教师要做思政建设的有心人,能够挖掘和发现音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合理的运作,将其在课程中传达和渲染。
(五)实现思政元素与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
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牙牙学语到社会栋梁,人的各个生活阶段和学习过程无不充斥着思政教育或思政元素,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思政教育或隐或现的藏匿在其中,体现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对教育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优化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方针。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其教育教学发展也进入到了一种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和环节,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主要的输出者,充斥在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旅行时代赋予的重任,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也需要满足“教学的教育性”要求,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亿万人的奋斗目标和梦想,但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也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因此通过思政课程和音乐的融合发展,才能更进一步的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苏艳丽.“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构建[J].现代农村科技.2021(06).
[2]徐乾.“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J].南方论刊.2020(06).
[3]谢宝利.“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0(05).
作者简介
谭娇艳,女,1985年5月,籍贯,贵州省遵义市,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项目编号:校2021040,贵州师范学院2020年度校级”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音乐“融合发展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路径
音乐课程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则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也不例外,在其改革的背景之下通过音乐和思政课程不断加深,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但一些高校由于教师思政意识不够强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课程体系稍显老旧等,使得自身思政和音乐融合现状不乐观,因此亟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明确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力图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一、思政和音乐融合重要性
音乐主要是通过鉴赏和学习培养和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音乐能够让人心灵上受到触动,好的音乐能够让人悄无声息的受到道德的感染。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触及人类思想灵魂,同时也能对思政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课程在高效的教学体系中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近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有效的育人手段,并通过和思政课程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融合教学将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近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一)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当前思政和音乐教学融合的大背景下,音乐课程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艺术情操,将思政课程融入到音乐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悟艺术之美、感化心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全面的人才。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洗涤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在思政课程教育中,引入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课程,音乐课程中有很强的想象空间,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艺术,因此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灵感,并通过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将音乐课程中加入教化因素,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从而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激发自身精神活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
(三)更好的实现德育效果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毋庸置疑,德字排在首位,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虽是德育最重要德育途径,但由于知识呆板、深刻,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高,而两者的结合,则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净化心灵。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感知美好生活,将思政课程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育优良品德,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养成宽容、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自身努力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进程,提升自身发展境界。
二、当前思政课程和音乐课程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音乐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化人才,能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达到教化自己的目的,但音乐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音乐素养,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学人才。但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严重的阻碍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和发展。
(一)缺乏融合课程教师
传统的教育是音乐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但融合课程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但一般情况下高校进行融合发展都是由音乐教室担任融合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专业,具备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水平,但这些教师对音乐和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一心致力于音乐,甚至会认为思政课程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会影响到音乐本身的价值诠释,因此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真正的融合,在授课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时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技艺提升和音乐欣赏等方面,而对思政元素关注严重不足。但其实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很多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只是将音乐当作一种爱好或启迪心灵的工具,他们对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将思政元素和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达到思想教化目的。
(二)音乐技能学习中商业元素占比较多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频道上,这也对高校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学生学习音乐技能也并不是为了洗涤心灵,提高自身修养,而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沟通和社交的渠道,通过音樂的学习帮助自己打开以后职场和利益,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掺杂了较为复杂的商业利益因素,在这样的心里作用下,音乐技能的学习就远远的偏离了最初轨道,违背了音乐教育的目标,这种背景下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使得音乐和思政的融合工作更加难以推进。
三、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音乐课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当前思政课程建设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也对高校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做出指示,呼吁高校音乐教师提高对思政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组建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定期讲座和交流学习等措施增强教师对两者融合的认识,并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商议调整。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高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实现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音乐和思政的融合,能够将音乐教育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音乐教育需要突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和校园活动的结合,实现人性化教育,从而科学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着眼当下,面向未来,不仅要注重当下学生音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达到终身受益目标。
(二)确定音乐和思政课程融合教育的目的
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是音乐德育活动的起点,直接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音乐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需要将德育元素渗透到音乐教学环境中,实现学生素质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的,因此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和可持续,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本末倒置,需要完成音乐艺术教育目的的同时,实现德育功能和目的。因此两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采取专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实现教化目的,实现两者融合的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既要在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实现音乐技能的培养,发挥出音乐的心灵洗涤功能,保留音乐的艺术本位性,还需要发挥出思政元素的教化作用,通过和音乐课程的融合,调动学生对德育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丰富融合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身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新时期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应当认可思政元素融入到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歌曲,实现思政和音乐课程教育的齐头并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次,音乐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情节复现等形式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史实让学生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现实生活,通过音乐背后先进事迹的挖掘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实现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最后,思政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政教学素材,当前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理论课程教育为主,思政教师也仅仅是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常见的教学素材,对于一些内容丰富、哲理深厚的音乐素材缺少研究,使得思政课程生硬无趣,音乐课程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具体的材料做依据,再加上当前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鉴赏,主要针对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缺乏音乐实践,因此无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但一名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水平,还需要有新颖、创新型的教育观念,能够读懂优秀音乐家作品之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能够根据对音乐的解读和学生特点的融合,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励志故事,增强学生的思想感染力,形成听觉、视觉和感觉三者的融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红歌的学习,学习优秀的红色精神,举办爱国主题、敬业主题等的音乐比赛,通过音乐演唱、背景讲述等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学习和练习音乐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总体目标
(四)构建专业技能、思想政治过硬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具有先天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的功能,但也需要专业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和引导,才能将这些功能灵活运用,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导、演绎技能的传授等方式将思政价值融入其中,才能够实现音乐育人的效果。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对整个学校、学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宁同志也明确指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层次的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要靠授课教师来掌握”。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也是教师,思政课程与音乐的融合关键也在于教师,融合的进程推进关键在于教师培训的加強。因此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培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教师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其次,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教师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立德树人的“人师”双重位置;最后,教师要做思政建设的有心人,能够挖掘和发现音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合理的运作,将其在课程中传达和渲染。
(五)实现思政元素与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
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牙牙学语到社会栋梁,人的各个生活阶段和学习过程无不充斥着思政教育或思政元素,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思政教育或隐或现的藏匿在其中,体现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对教育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优化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方针。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其教育教学发展也进入到了一种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和环节,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主要的输出者,充斥在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旅行时代赋予的重任,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也需要满足“教学的教育性”要求,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亿万人的奋斗目标和梦想,但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也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因此通过思政课程和音乐的融合发展,才能更进一步的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苏艳丽.“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构建[J].现代农村科技.2021(06).
[2]徐乾.“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J].南方论刊.2020(06).
[3]谢宝利.“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0(05).
作者简介
谭娇艳,女,1985年5月,籍贯,贵州省遵义市,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项目编号:校2021040,贵州师范学院2020年度校级”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音乐“融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