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内部管理本身的文化性受到质疑,大学内部管理必须具有文化内涵。本文剖析了大学内部管理文化性的实然状况,提出从文化的维度改善大学内部管理的策略,即从大学内部管理理念、师德素养、管理制度和大学整体管理行为的文化性入手,着力创建民主开放、活泼和谐的文化大学。
[关键词]大学内部管理,文化性,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01-04
随着全世界大学的轰轰烈烈的发展与改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文化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当把目光从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转向大学内部管理的时候,可以发现与当代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相比,大学内部管理处于一种停滞般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是表象的,在当今大学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和质疑面前,在各种高等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时,大学内部管理改革实际上已是暗流涌动。大学内部管理文化化是现代社会对大学内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借鉴当代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大学的自身特点,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出发,从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来衡量管理的成效,从文化的维度诉求改革和完善大学内部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 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及问题
大学作为系统实施高深专门知识的专门文化组织机构,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内部管理的理念,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大学教育活动具体实施都存在着文化性的问题。现代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人的各项潜能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在现实大学内部管理实践中,违背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忽视人的本真面貌、不尊重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本应该培养“文化人”的大学教育本身失范现象严重,其管理还是继续传承着管理学发展史上老一套的“政治人”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以及“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上,各种类型的校园悲剧不断上演,个人、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的不满和关注越来越多。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失当,也有大学内部管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与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者和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文化对于大学内部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从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维度,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失范现象,构筑适应新的大学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架构,促进大学内部管理工作向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立足文化人,培养文化人。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理念与实际管理工作的分裂
总体而言,目前大学领导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科学,能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发扬民主,尊重师生,注意公平公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等。尽管如此,但理念与运行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在大学实际管理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科学的大学教育管理思想与现实的管理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与分裂。
在大学管理的实际运行中,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的实际管理行为的信息反馈,与前述大学领导的管理理念有一定差距。学生们对大学内部管理提出如下希望:在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力求严格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指标,立足大学人都是“文化人”的假设,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和大学教育;大学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要坚持公正,不以强势压学生。教师对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主要建议有:大学管理层应克服官场习气,管理也要体现大学的精神,管理民主,学术自由;充分发扬教师主人翁精神,对于工会、教代会及教师提出的正当建议应予采纳,民主化应进一步提高;大学内部理应言行一致,规章制度的实施要确实达到效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扩招背景下,对教师缺乏人性化管理,应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保障教师的工作、休息条件;大学内部管理应以教师的严谨治学和学生的刻苦学习、良好素养为主体,对学生生活管理既要细致,又要放手,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都说明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实际运行的大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和警醒。
总之,大学内部管理要对大学人进行人性管理、价值观管理、情感管理、激励管理等文化管理。
1.2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全面和文化人格发展
大学重智育忽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成为知识再现型的人,成为没有文化人格的人。大学对学生如何进行文化课程以外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淡漠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管理,也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功能部分缺失,带来大学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大学文化性形象的苍白。大学要不要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到底体现在那里? 这是每一个办学者与每一个大学内部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此外,把本该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东西硬要搞成高等教育“产业以及产业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常常使大学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大学招生中的腐败现象,教育管理中的乱收费现象,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影响着大学的社会文化形象;大学在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验收、考核时,在申请研究项目、课题时,往往为了功利化的目的,采取一些不太“阳光”的公关手段,甚至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请客送礼,有时连学生也不回避。这一切对学生文化观导致的潜在负面影响可能谁也无法估计。
1.3作为大学文化人主体的师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较少
当前大学内部管理出现的许多偏差,其中最大的偏差在于过分推崇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的理性管理范式,将理性管理形式化,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大学内部管理过分官僚化、科层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制度化。体现在大学内部管理思想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涵濡;管理目标上,以大学内部管理的工具性替代管理的目的性价值,追求大学内部管理效能的同时,忽视了管理育人的价值实现;管理主体上,大学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自主性缺失现象,作为大学文化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都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主体,外在因素还很强烈地主宰着他们;管理模式上,以经验式、集权式、控制化管理为主,忽视了民主化、人文化管理;管理方式方法上,以行政、经济管理方法替代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教育管理方法。大学内部管理偏差的迭现,呼唤我们把文化引入到大学内部管理之中,因为文化是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在信念等力量来对大学文化人的人性、价值、情感等管理从而实施大学的管理职能,它是一种基于对社会发展、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普遍价值关怀的使命感,通过一系列文化管理与教育,引领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与影响,从而发挥其大学内部管理作用。
2从文化的维度改善大学内部管理的策略
在具体大学管理实践中,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与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结合点和改善策略,应主要体现在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管理者文化素养、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等四个方面。
2.1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
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要注重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大学教育是引导人向真、向善与向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内部管理有别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科层制度在大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这是大学这个“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决定的[1]。在反思传统大学内部管理弊端的基础上,托马斯萨乔万尼指出,需要对传统的领导观进行反思,对原有的领导框架和领导内容加以扩展,而且将文化领导置于领导的核心位置。特别是他在“领导权威的来源”的阐述中对传统科层领导模式和人格领导模式的评价,提供了不少对现行大学管理模式和现状进行思考的资源[2]。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是以控制、系统、封闭为特征的,但从大学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应该是民主、开放式和人本文化精神,所以坚持文化管理应该是以文化治校、文化立校的一个前提理念。
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要体现全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文化人”就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要以人的完满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而不是相反;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是为了“文化人”的目的的最终实现。有了这种高等教育目的观,在大学内部管理中,就可以避免一些违背公正理念的教育管理行为,可以更科学地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还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基础上。
2.2大学内部管理者的管理文化素养
大学内部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往往决定着大学内部管理的风格和实效。孔子:“为政以德”,“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都说明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具有良好的文化人格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管理者的文化管理素养也直接影响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是大学的管理者,共同组成大学内部管理的团队,他们的管理文化素养体现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细节上,体现在大学共同体生活的空气中,更体现在学生大学高等教育情境下生命整体生长的时时处处。
2.3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文化性
“文化是制度之母”[3],制度是广义上的文化。管理制度体现着大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集聚着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们的文化智慧与文化理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设是大学管理思想得以实施、高等教育思想转为高等教育实践的媒介和抓手。大学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以师生为本、无私奉献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必须“彻底剔除管理中带有弃(嫌弃性)、歧(歧视性)、卡(设卡性)、压(压制性)、惩(惩罚性)等含义的规定和措施。”[4]同时,也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决不能简单化、形式主义,决不能太刚性化。
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公正原则和善行的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对所有个体的平等对待和尊重,这意味着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管理者以及大学共同体的每一个其他成员都必须受到同样平等、尊严和公平的对待。善行原则是指对作为共同体的大学整体事业与利益、未来发展的关切,这意味着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以及每一个管理者都被视为整个利益共同体的大学中的相互依存的成员,而且大学所采取的每一项管理行动都必须是谋求这一共同体的利益。根据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观点,制度的公正优先于个体的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必须内在地蕴含公正和共同利益这一价值要求[5]。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借鉴罗尔斯所提出的那些正处于“无知之幕”后的人们对公正的前提立场的选择的做法。当管理者处于这种“无知之幕”之下时,假定自己对自己的一切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制定制度时不知道自己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大学的层级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罗尔斯认为,如果在“无知之幕”被揭开之前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什么人的话,就会按照原则行事,并作出不考虑自利的决策,这样制定出的制度和规章就会更公平、更公正。因此,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大学其管理制度建设就会更具有文化性。
2.4大学内部管理行为的文化性
大学内部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最终要通过具有形形色色文化素养和不同个性的人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操作行为中,大学的管理行为无处不在,涉及方方面面,既有人、财、物的管理,又有教学、教材、科研管理;既有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更有学生日常高等教育。管理行为是管理制度、管理规范与管理对象有机融合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活动,是管理思想的具体化,是整个大学内部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行为的文化性要体现以下几个统一: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不是停留在管理者的脑海里,不是口头上说说,要切实做到理念与运行的统一与融合;二是动机与手段的统一。事实上当前大学内部管理者在观念上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了大学事业的进步,但与这些总的动机并行的往往是一些具体管理者于某些具体时空,在一些具体动机支配下的具体管理手段,这些具体管理手段导致的结果往往与理念中的结果背道而驰,与自己所秉持的高等教育观念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大学内部管理中出现许多“反大学教育”的不文化现象;三是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管是为了不管,大学内部管理是为了师生的和谐共生,是为了激发师生个体内在的发展潜力和激情,实现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在加强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学风、校风、大学管理文化,为实现师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大学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当前总的现状来看,大学内部管理和大学教育本身的文化性受到质疑,大学这个文化组织内的整体文化环境需要重建。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共同体,肩负着学生成长的教育责任,从这种教育责任出发,从学生天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出发,立足大学人是文化人,大学内部管理者应该对大学这个团体的整体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文化审视和把握,着力建设一个民主开放、活泼和谐的文化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文W彼得森.高校组织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分化还是整和?[J].郭娇译.北大教育评论,2003,(10).
2黄正发.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再思考[J].京高等教育(普教 版),2004,(7-8).
3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曾光清.大学内部管理的道德问题[J].学与管理,2003,(8).
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大学内部管理,文化性,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01-04
随着全世界大学的轰轰烈烈的发展与改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文化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当把目光从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转向大学内部管理的时候,可以发现与当代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相比,大学内部管理处于一种停滞般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是表象的,在当今大学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和质疑面前,在各种高等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时,大学内部管理改革实际上已是暗流涌动。大学内部管理文化化是现代社会对大学内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借鉴当代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大学的自身特点,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出发,从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来衡量管理的成效,从文化的维度诉求改革和完善大学内部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 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及问题
大学作为系统实施高深专门知识的专门文化组织机构,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内部管理的理念,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大学教育活动具体实施都存在着文化性的问题。现代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人的各项潜能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在现实大学内部管理实践中,违背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忽视人的本真面貌、不尊重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本应该培养“文化人”的大学教育本身失范现象严重,其管理还是继续传承着管理学发展史上老一套的“政治人”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以及“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上,各种类型的校园悲剧不断上演,个人、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的不满和关注越来越多。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失当,也有大学内部管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与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者和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文化对于大学内部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从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维度,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失范现象,构筑适应新的大学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架构,促进大学内部管理工作向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立足文化人,培养文化人。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理念与实际管理工作的分裂
总体而言,目前大学领导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科学,能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发扬民主,尊重师生,注意公平公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等。尽管如此,但理念与运行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在大学实际管理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科学的大学教育管理思想与现实的管理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与分裂。
在大学管理的实际运行中,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的实际管理行为的信息反馈,与前述大学领导的管理理念有一定差距。学生们对大学内部管理提出如下希望:在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力求严格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指标,立足大学人都是“文化人”的假设,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和大学教育;大学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要坚持公正,不以强势压学生。教师对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主要建议有:大学管理层应克服官场习气,管理也要体现大学的精神,管理民主,学术自由;充分发扬教师主人翁精神,对于工会、教代会及教师提出的正当建议应予采纳,民主化应进一步提高;大学内部理应言行一致,规章制度的实施要确实达到效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扩招背景下,对教师缺乏人性化管理,应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保障教师的工作、休息条件;大学内部管理应以教师的严谨治学和学生的刻苦学习、良好素养为主体,对学生生活管理既要细致,又要放手,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都说明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实际运行的大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和警醒。
总之,大学内部管理要对大学人进行人性管理、价值观管理、情感管理、激励管理等文化管理。
1.2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全面和文化人格发展
大学重智育忽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成为知识再现型的人,成为没有文化人格的人。大学对学生如何进行文化课程以外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淡漠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管理,也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功能部分缺失,带来大学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大学文化性形象的苍白。大学要不要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到底体现在那里? 这是每一个办学者与每一个大学内部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此外,把本该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东西硬要搞成高等教育“产业以及产业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常常使大学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大学招生中的腐败现象,教育管理中的乱收费现象,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影响着大学的社会文化形象;大学在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验收、考核时,在申请研究项目、课题时,往往为了功利化的目的,采取一些不太“阳光”的公关手段,甚至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请客送礼,有时连学生也不回避。这一切对学生文化观导致的潜在负面影响可能谁也无法估计。
1.3作为大学文化人主体的师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较少
当前大学内部管理出现的许多偏差,其中最大的偏差在于过分推崇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的理性管理范式,将理性管理形式化,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大学内部管理过分官僚化、科层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制度化。体现在大学内部管理思想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涵濡;管理目标上,以大学内部管理的工具性替代管理的目的性价值,追求大学内部管理效能的同时,忽视了管理育人的价值实现;管理主体上,大学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自主性缺失现象,作为大学文化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都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主体,外在因素还很强烈地主宰着他们;管理模式上,以经验式、集权式、控制化管理为主,忽视了民主化、人文化管理;管理方式方法上,以行政、经济管理方法替代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教育管理方法。大学内部管理偏差的迭现,呼唤我们把文化引入到大学内部管理之中,因为文化是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在信念等力量来对大学文化人的人性、价值、情感等管理从而实施大学的管理职能,它是一种基于对社会发展、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普遍价值关怀的使命感,通过一系列文化管理与教育,引领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与影响,从而发挥其大学内部管理作用。
2从文化的维度改善大学内部管理的策略
在具体大学管理实践中,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性与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结合点和改善策略,应主要体现在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管理者文化素养、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等四个方面。
2.1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
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要注重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大学教育是引导人向真、向善与向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内部管理有别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科层制度在大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这是大学这个“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决定的[1]。在反思传统大学内部管理弊端的基础上,托马斯萨乔万尼指出,需要对传统的领导观进行反思,对原有的领导框架和领导内容加以扩展,而且将文化领导置于领导的核心位置。特别是他在“领导权威的来源”的阐述中对传统科层领导模式和人格领导模式的评价,提供了不少对现行大学管理模式和现状进行思考的资源[2]。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是以控制、系统、封闭为特征的,但从大学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应该是民主、开放式和人本文化精神,所以坚持文化管理应该是以文化治校、文化立校的一个前提理念。
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要体现全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文化人”就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要以人的完满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而不是相反;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是为了“文化人”的目的的最终实现。有了这种高等教育目的观,在大学内部管理中,就可以避免一些违背公正理念的教育管理行为,可以更科学地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大学内部管理理念的文化性还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基础上。
2.2大学内部管理者的管理文化素养
大学内部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往往决定着大学内部管理的风格和实效。孔子:“为政以德”,“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都说明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具有良好的文化人格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管理者的文化管理素养也直接影响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是大学的管理者,共同组成大学内部管理的团队,他们的管理文化素养体现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细节上,体现在大学共同体生活的空气中,更体现在学生大学高等教育情境下生命整体生长的时时处处。
2.3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文化性
“文化是制度之母”[3],制度是广义上的文化。管理制度体现着大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集聚着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们的文化智慧与文化理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设是大学管理思想得以实施、高等教育思想转为高等教育实践的媒介和抓手。大学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以师生为本、无私奉献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必须“彻底剔除管理中带有弃(嫌弃性)、歧(歧视性)、卡(设卡性)、压(压制性)、惩(惩罚性)等含义的规定和措施。”[4]同时,也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决不能简单化、形式主义,决不能太刚性化。
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公正原则和善行的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对所有个体的平等对待和尊重,这意味着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管理者以及大学共同体的每一个其他成员都必须受到同样平等、尊严和公平的对待。善行原则是指对作为共同体的大学整体事业与利益、未来发展的关切,这意味着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以及每一个管理者都被视为整个利益共同体的大学中的相互依存的成员,而且大学所采取的每一项管理行动都必须是谋求这一共同体的利益。根据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观点,制度的公正优先于个体的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必须内在地蕴含公正和共同利益这一价值要求[5]。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借鉴罗尔斯所提出的那些正处于“无知之幕”后的人们对公正的前提立场的选择的做法。当管理者处于这种“无知之幕”之下时,假定自己对自己的一切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制定制度时不知道自己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大学的层级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罗尔斯认为,如果在“无知之幕”被揭开之前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什么人的话,就会按照原则行事,并作出不考虑自利的决策,这样制定出的制度和规章就会更公平、更公正。因此,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大学其管理制度建设就会更具有文化性。
2.4大学内部管理行为的文化性
大学内部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最终要通过具有形形色色文化素养和不同个性的人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操作行为中,大学的管理行为无处不在,涉及方方面面,既有人、财、物的管理,又有教学、教材、科研管理;既有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更有学生日常高等教育。管理行为是管理制度、管理规范与管理对象有机融合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活动,是管理思想的具体化,是整个大学内部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行为的文化性要体现以下几个统一: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不是停留在管理者的脑海里,不是口头上说说,要切实做到理念与运行的统一与融合;二是动机与手段的统一。事实上当前大学内部管理者在观念上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了大学事业的进步,但与这些总的动机并行的往往是一些具体管理者于某些具体时空,在一些具体动机支配下的具体管理手段,这些具体管理手段导致的结果往往与理念中的结果背道而驰,与自己所秉持的高等教育观念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大学内部管理中出现许多“反大学教育”的不文化现象;三是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管是为了不管,大学内部管理是为了师生的和谐共生,是为了激发师生个体内在的发展潜力和激情,实现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在加强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学风、校风、大学管理文化,为实现师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大学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当前总的现状来看,大学内部管理和大学教育本身的文化性受到质疑,大学这个文化组织内的整体文化环境需要重建。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共同体,肩负着学生成长的教育责任,从这种教育责任出发,从学生天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出发,立足大学人是文化人,大学内部管理者应该对大学这个团体的整体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文化审视和把握,着力建设一个民主开放、活泼和谐的文化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文W彼得森.高校组织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分化还是整和?[J].郭娇译.北大教育评论,2003,(10).
2黄正发.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再思考[J].京高等教育(普教 版),2004,(7-8).
3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曾光清.大学内部管理的道德问题[J].学与管理,2003,(8).
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