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手段之一,在抵御气象灾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阐述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减灾人工降雨灾害预防
一、人工影响天气的概述
1.人工影响天气的内涵。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适的大气条件下,利用火箭、高炮等工具,对单一地区中的云层输入碘化银或干冰,进行人工干预,以导致云层发生变化,满足降水条件,从而降雨、降雪,减轻霜、冰雹、大雾、大火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这是减轻气象灾害等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朗格缪尔指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实验室的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6年美国的谢弗用干冰对层积云进行催化试验,发现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并从云底下落,在云中留下一个明显的空洞。接着,谢弗和万涅古特发现了可使过冷云中产生冰胚的催化剂———碘化银。
二、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减灾中的作用。冰雹预报的关键是识别冰雹云。而冰雹云只是积雨云的一种,因此如何从不同类型的积雨云(如雷雨云)中识别出冰雹云,也就成为人工防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飞机、气象雷达和无线电探空等手段,对冰雹云和雷雨云的结构和演变等物理特性,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分析,并研究了冰雹和雨滴在云中生长的条件和物理过程,从而对冰雹云的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同雷雨云相比,冰雹云具有发展更加旺盛、厚度更大、云中上升气流更强、水量更充沛、在0°C层以上常有过冷大云滴较集中的区域等特点。云的外观具有云底黑暗或呈黄色、翻滚强烈的特征。此外,在气象雷达回波上可见发展高、强度大和闪电频繁等特征。
2.人工降雨在抗旱中的作用。人工增水与其它开源方式相比较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山区迎风坡地形云的催化作业,已得到世界各国人工增水试验的证实和认可。在干旱的季风性地区,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桎梏,因此根据该地区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的能力,增加人工降雨量。而在温室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极易发生水灾,因此雨季未来临之际就要做好防汛工作,把排水等工作做到细致。
3.对暴雨、大雾、暴风雪等天气的预防。加强科学技术以及科研的投入,在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未扩大之时进行及时预告,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广、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要牢固树立抗灾救灾夺丰收思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防患于未然。各级党政领导应当把抗灾救灾工作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坚持“抗灾夺丰收、防汛保平安”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防灾抗灾意识,进一步加大防灾抗灾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要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设备和经费的投入,从经费上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2)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该领域现在仍然处于边应用、边试验、边研究、边发展的阶段。因此,在生产性作业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特别设计周密的试验研究计划,避免作业的盲目性,以提高作业效果。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仅是农业抗旱和防雹减灾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切实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
参考文献
[1]陈文新,熊孝锋.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09
[2]陈双溪.依法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贯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气象与减灾研究,2002(4):16-17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减灾人工降雨灾害预防
一、人工影响天气的概述
1.人工影响天气的内涵。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适的大气条件下,利用火箭、高炮等工具,对单一地区中的云层输入碘化银或干冰,进行人工干预,以导致云层发生变化,满足降水条件,从而降雨、降雪,减轻霜、冰雹、大雾、大火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这是减轻气象灾害等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朗格缪尔指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实验室的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6年美国的谢弗用干冰对层积云进行催化试验,发现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并从云底下落,在云中留下一个明显的空洞。接着,谢弗和万涅古特发现了可使过冷云中产生冰胚的催化剂———碘化银。
二、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减灾中的作用。冰雹预报的关键是识别冰雹云。而冰雹云只是积雨云的一种,因此如何从不同类型的积雨云(如雷雨云)中识别出冰雹云,也就成为人工防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飞机、气象雷达和无线电探空等手段,对冰雹云和雷雨云的结构和演变等物理特性,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分析,并研究了冰雹和雨滴在云中生长的条件和物理过程,从而对冰雹云的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同雷雨云相比,冰雹云具有发展更加旺盛、厚度更大、云中上升气流更强、水量更充沛、在0°C层以上常有过冷大云滴较集中的区域等特点。云的外观具有云底黑暗或呈黄色、翻滚强烈的特征。此外,在气象雷达回波上可见发展高、强度大和闪电频繁等特征。
2.人工降雨在抗旱中的作用。人工增水与其它开源方式相比较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山区迎风坡地形云的催化作业,已得到世界各国人工增水试验的证实和认可。在干旱的季风性地区,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桎梏,因此根据该地区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的能力,增加人工降雨量。而在温室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极易发生水灾,因此雨季未来临之际就要做好防汛工作,把排水等工作做到细致。
3.对暴雨、大雾、暴风雪等天气的预防。加强科学技术以及科研的投入,在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未扩大之时进行及时预告,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广、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要牢固树立抗灾救灾夺丰收思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防患于未然。各级党政领导应当把抗灾救灾工作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坚持“抗灾夺丰收、防汛保平安”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防灾抗灾意识,进一步加大防灾抗灾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要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设备和经费的投入,从经费上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2)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该领域现在仍然处于边应用、边试验、边研究、边发展的阶段。因此,在生产性作业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特别设计周密的试验研究计划,避免作业的盲目性,以提高作业效果。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仅是农业抗旱和防雹减灾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切实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
参考文献
[1]陈文新,熊孝锋.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09
[2]陈双溪.依法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贯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气象与减灾研究,2002(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