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功能,论述微课资源对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及实践策略,从立足传统课堂模式的整合实践、立足翻转课堂模式的创新实践、立足远程教育模式的共享实践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资源 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2-02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将传统信息技术渗透于学校教育模式的做法,越来越凸显出“全面撒网”的宽泛性,不能对学科特色视角下的个性学习需求提供有效的契合机制和产生促进效应,且重复性的“信息化建设”又会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这一瓶颈的出现驱使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反思。而微课资源既具有互联网技术强大的共享、传播、利用优势,又能够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对于推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资源概述
广义上的微课属于教育理念范畴,它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产物,旨在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形成一种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资源三方面衔接更加密切的课堂系统。微观上的微课属于教育资源范畴,从形式上看包括两种:其一,是多元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集锦、小视频、PPT 课件、网络考试系统等,国内外目前存在大量针对微课的资源供应平台,如较为著名的“可汗学院”,此类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满足传统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需要;其二,是单一形式的视频资源,即教育一线教师所说的微课视频,其以视频片段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随即进行播放。
本文所指的微课资源是狭义概念下的单一形式,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资源并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常表现为“短小精悍”“高度浓缩”“运营灵活”等特色。一般微课资源的视频长度为 1 至 3 分钟,较大一点的为 3 至 5 分钟,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或知识点展开,以此更好地契合课堂教学知识解释、掌握、应用和传播。
二、微课资源对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从整体而言,微课资源对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是趋向于“有利性”的,具体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微课资源投入之后,最直观的作用就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上存在海量的微课资源可以直接利用,以农村高中语文为例,国内(主要是城市优质高中)许多语文教育机构、高中语文教师等自发制作并发布的资源通过下载、加工之后,直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拿来主义”的优势并不只在于资源的多样性,还在于微课资源自身所融合的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等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思路,通过模仿、学习来改进自身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微课资源在自制、操作、使用等环节上也非常简单,在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下,除了可以自行录制,还可以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加工,有利于满足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对本地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场景更生动。微课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视频格式,相对于语言、文本、图片等静态资源,视频具有更好的视听体验,用于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场景,可形成强烈的“在场感”,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学为例,教师将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的语言描述,无论多么精彩、生动,都不及一段“鸿门宴”的视频形象、逼真。
(三)拓展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应用大多以“辅助”的属性出现,例如挂图、课件等,主要是为了串联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知识点的有效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有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凸显。结合微课资源的“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穿插,在课堂空间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以点到面”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资源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受限于城市、农村教育发展不同步的桎梏,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被动教学”为主,要想在短期内彻底“颠覆”是不现实的,因此微课资源的利用也应该寻求“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形式,先以传统课堂模式的整合为基础,再谋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最后将微课资源全面渗透到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各个层面,即利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加速资源共享,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课资源获取语文知识。以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对三种模式的实践措施展开分析。
(一)立足传统课堂模式的整合实践。事实上,微课资源投入使用之初,就被视为一种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的效能发挥,但对于长期在传统教育思维影响下的师生而言,这种方式更加容易接受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改进,微课资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与教材资源脱节的状态,采用“嵌入式”的方式,整合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前整合实践”。农村高中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对闭塞,可接触到的文化生活资源有限,课前预习的常规操作主要是读课文和拓展文本。对此,可结合微课资源进行优化,如《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古典文学《红楼梦》,学生对原著的了解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相关视频(如节选电视剧《红楼梦》片段)或者专门针对该部分的学术讲座(如《百家讲坛》),辅助学生的课前预习。
2.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中传授实践”。在传统课堂开展过程中,微课资源像钉子一样嵌入到各个环节,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枯燥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材中对“王熙凤入场”的服饰、样貌的描写,在讲解完这一段之后,可以将电视剧《红楼梦》的这一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在 1 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文本场景描写转化成了可看可听的内容,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资源 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2-02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将传统信息技术渗透于学校教育模式的做法,越来越凸显出“全面撒网”的宽泛性,不能对学科特色视角下的个性学习需求提供有效的契合机制和产生促进效应,且重复性的“信息化建设”又会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这一瓶颈的出现驱使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反思。而微课资源既具有互联网技术强大的共享、传播、利用优势,又能够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对于推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资源概述
广义上的微课属于教育理念范畴,它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产物,旨在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形成一种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资源三方面衔接更加密切的课堂系统。微观上的微课属于教育资源范畴,从形式上看包括两种:其一,是多元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集锦、小视频、PPT 课件、网络考试系统等,国内外目前存在大量针对微课的资源供应平台,如较为著名的“可汗学院”,此类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满足传统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需要;其二,是单一形式的视频资源,即教育一线教师所说的微课视频,其以视频片段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随即进行播放。
本文所指的微课资源是狭义概念下的单一形式,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资源并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常表现为“短小精悍”“高度浓缩”“运营灵活”等特色。一般微课资源的视频长度为 1 至 3 分钟,较大一点的为 3 至 5 分钟,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或知识点展开,以此更好地契合课堂教学知识解释、掌握、应用和传播。
二、微课资源对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从整体而言,微课资源对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是趋向于“有利性”的,具体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微课资源投入之后,最直观的作用就是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上存在海量的微课资源可以直接利用,以农村高中语文为例,国内(主要是城市优质高中)许多语文教育机构、高中语文教师等自发制作并发布的资源通过下载、加工之后,直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拿来主义”的优势并不只在于资源的多样性,还在于微课资源自身所融合的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等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思路,通过模仿、学习来改进自身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微课资源在自制、操作、使用等环节上也非常简单,在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下,除了可以自行录制,还可以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加工,有利于满足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对本地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场景更生动。微课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视频格式,相对于语言、文本、图片等静态资源,视频具有更好的视听体验,用于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场景,可形成强烈的“在场感”,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学为例,教师将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的语言描述,无论多么精彩、生动,都不及一段“鸿门宴”的视频形象、逼真。
(三)拓展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应用大多以“辅助”的属性出现,例如挂图、课件等,主要是为了串联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知识点的有效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有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凸显。结合微课资源的“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穿插,在课堂空间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以点到面”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资源改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受限于城市、农村教育发展不同步的桎梏,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被动教学”为主,要想在短期内彻底“颠覆”是不现实的,因此微课资源的利用也应该寻求“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形式,先以传统课堂模式的整合为基础,再谋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最后将微课资源全面渗透到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各个层面,即利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加速资源共享,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课资源获取语文知识。以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对三种模式的实践措施展开分析。
(一)立足传统课堂模式的整合实践。事实上,微课资源投入使用之初,就被视为一种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的效能发挥,但对于长期在传统教育思维影响下的师生而言,这种方式更加容易接受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改进,微课资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与教材资源脱节的状态,采用“嵌入式”的方式,整合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前整合实践”。农村高中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对闭塞,可接触到的文化生活资源有限,课前预习的常规操作主要是读课文和拓展文本。对此,可结合微课资源进行优化,如《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古典文学《红楼梦》,学生对原著的了解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相关视频(如节选电视剧《红楼梦》片段)或者专门针对该部分的学术讲座(如《百家讲坛》),辅助学生的课前预习。
2.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课中传授实践”。在传统课堂开展过程中,微课资源像钉子一样嵌入到各个环节,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枯燥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材中对“王熙凤入场”的服饰、样貌的描写,在讲解完这一段之后,可以将电视剧《红楼梦》的这一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在 1 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文本场景描写转化成了可看可听的内容,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