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只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我们学校发展要求,我们就要大胆地实践,大胆地探索
地处风景如画的汤逊湖之滨,一座座蓝瓦白墙的亮丽建筑物,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这是教学者、求学者心旷神怡的校园。
脱胎于教育部最先批准兴办的全国4所民办独立学院之一的武汉东湖学院,以其风格独特、气势雄伟的美丽校园,以聚集众多名师、专家的雄厚师资队伍,以创办精品课程、名牌专业,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了同类高校的前列,担当起为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创造了中国新农村传奇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宝生,就是这座领跑中国民办教育的高校主帅。这个小小村“官”,曾在小山沟里创建中国博士后高科技工业园,打造出应用于“神舟”飞船上的尖端产品,成就了“神州第一组”的美誉。是他,让农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放飞;是他,让民校成就名校,在办学模式、学校定位、教学管理等方面特色鲜明。
步入武汉东湖学院校史馆,多彩的图片、丰富的文字,将精彩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探询武汉东湖学院快速发展的秘笈,破译周宝生成就民办教育新传奇的谜底……
党代表把目光落在“教育兴国”上
2002年11月,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作报告时洪亮的声音在大会堂里回荡,激起了全体代表如潮的掌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字句如同战鼓擂响在十六大代表周宝生的心中。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在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中,周宝生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1978年以前,自己的家乡湖北省嘉鱼县官桥八队的农民从早忙到晚,就是摆脱不掉一个字“穷”。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在嘉鱼县化肥厂令人羡慕的在城里的“铁饭碗”,立下了“要让农村变个样,要让八队人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和人生目标。1981年,他带着村民先后办起10多个企业,1993年组建了田野集团,进军高新技术产业。在组长周宝生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经济学家所设置的小康指数在这里早在多年前超标准实现。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竖起大拇指赞叹:“这里同美国的农村相比毫不逊色!”整个官桥八组,堪称“村庄里的都市”。
为此,周宝生领导的组办企业田野集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由于业绩突出,周宝生当选为党的代表,并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湖北省农村党组织书记标兵”、“湖北省十大杰出公民”等荣誉称号。
置身人民大会堂,周宝生感受到自信的中国朝气勃发,盛世盛会让他心情十分激动,完全可以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时期”来形容现在的大好局面。他一直在基层工作,切身体会到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大会堂现场聆听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早在1984年6月入党的周宝生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骄傲。
此时此刻,周宝生畅想着人民共和国在新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畅想着自己将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进一步贡献才智的战略。他把目光落在了“教育兴国”上。
是呀,以前,那些种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没少干,苦没少吃,总是搞不饱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盐钱,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点柴禾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也巴不得每天在鸡屁股抠两个蛋来补贴家用。当年,农民穷,还是主要因为脑子空!中国百姓要走上富裕道路,就必须先富脑袋!周宝生的内心世界被一种报国的情怀主掌着!
身在农村基层生活的周宝生看到,中国老百姓一贯重视教育,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于孩子上大学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周宝生知道,教育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他表示自己如果有机会将以兴教报国。
独立学院成就“田野上的希望”
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时,周宝生意识到梦想正在向自己走近。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和挑战,田野集团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声誉良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如果能与一所名校联合兴办一所高等院校,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且可以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其社会价值无法估量。
2003年6月13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作了有关讲话。周宝生通过媒体注意到了这次会议,并认真学习了有关讲话精神。按照独立学院的设院要求,它的教学必须依托“办学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普通本科高校”,即每个独立学院都需依托一个好的公办本科高校,但其办学资金是来自民间。周宝生认为,这种“名校办民校”的形式,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最佳组合。
就在这时,武汉大学正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改制,准备引入企业共同举办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周宝生知悉后,十分振奋,他清楚:武汉大学是百年名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能联合办学就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今,武汉大学正在积极推进改制工作,在周宝生看来于田野集团进军教育领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遇。
经过多次考察和咨询,田野集团开始与武汉大学接触,同时积极寻求各级主管部门支持。当时,已有多家企业与武汉大学商谈联合办学事宜,最终武汉大学选择与田野集团、武汉弘博集团合作举办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并于2003年7月18日签订共建协议——田野集团占股份65%。 这是田野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年8月,田野集团等在襟江怀湖的武汉江夏区大桥新区征地1500亩,总投资11.2亿元,开始建设独立的新校园。12月初,在江夏大花岭打下第一根桩,40多个建筑队同时开工。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园建设瞄准国内一流,聘请在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方面的权威——华南理工大学规划设计院担纲、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规划。整个校园山水相依,建筑时尚而不失文化特色。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画卷:汤逊湖水蜿蜒校园一侧而过,所有建筑借起伏地势营造优美曲线。一次可容纳2万多人上课的多幢教学楼、可容纳4000人的图书馆、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面积40000多平米的运动场,一应俱全的多学科实验楼,现代化的科技大楼,整洁、宽敞的公寓式教室、学生宿舍,菜系齐全、餐饮价廉可口的学生食堂……如同一个个棋子,整齐、美观地列阵在江夏热土上。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美丽大学校园在这里诞生。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设立了由武汉大学、田野集团、弘博集团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2004年9月,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整体迁入新校区,04级新生成为进驻新校园的首批学生。这年招生中,该校本科分数线高出投档线50多分,淘汰填报该校志愿考生数千人。
这就是民办的速度!看到武汉大学东湖分校1500亩的新校园在8个月内建好,在校学生达到万余人,武汉市政府一位领导在考察期间情不自禁地赞叹:“瞧这新校园,好些公立大学还比不上哩!”
几个月内开工建设、当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当年招生2000多名学生,这是“东湖奇迹”!这正是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威力所在!
2009年5月,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举办方之一的武汉弘博集团与田野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武汉弘博集团将其在东湖分校的全部股权转让给田野集团,退出东湖分校的办学。此后,田野集团独立与武汉大学联合办学,实现了小村组与高等学府的对接。经过多年的合作办学,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发展稳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高校第四位,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然而,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周宝生一直感觉独立学院遭遇着身份尴尬,自己游走在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夹心层中。于是,他盘算着“出走”、选择“单飞”,奢望有一天能变身为真正“独立”的民办高校。他认为,独立是必然选择,是壮大的需要,也是学校实力提升的标志——在这个时候还托靠武汉大学求得发展,就会成为一种束缚,不利于自己的继续壮大。只有尽快实现真正的“独立”,才能尽早寻求自主发展,形成特色,与举办学校形成差异化和不同层次的定位,办出自己的优势来。
“我们学校与好些公学院校比,其实也有很多的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比人家差,只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没有他们深厚,如果有一天‘独立’了,才可以得到社会真正的认可。”周宝生认为,真正“独立”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是学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为此,他要求学校形成自己优质教育的特色,苦练内功,不断推进“独立”的步伐,尽早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度。
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后,田野集团与武汉大学围绕东湖分校的发展进行了磋商。2010年9月,武汉大学向湖北省教育厅递交了《关于同意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报告》,学校正式启动了有关转设工作……周宝生期待学校的新发展。
在“独立”中寻找自我
2011年5月29日上午,武汉汤逊湖畔,彩旗高扬,鲜花盛放。原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举行揭牌盛典,正式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从此,该校正式脱离母体,实现“真正独立”,“独立学院”身份开始变更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开始了农民实业家周宝生兴办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摘帽”后,没了公办名牌大学的“光环”,新组建的武汉东湖学院照样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就是“独立”的2011年暑期,该校接待的考生和家长咨询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展位现场的咨询人气有时还比往年火爆一些。
“独立”是独立学院走向成熟后的必然选择,依托母体高校难以体现自我价值。“独立”后,并不意味着要排斥与普通高校的合作,周宝生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强与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有效合作,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优化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前的转设协议中,写入由武汉大学继续提供教学、管理咨询的条款,“扶上马,送一程。”他们登高望远,广纳贤良,与武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学风好的教师队伍。
大学,为什么叫“‘大’学”?何谓大学之“大”?单单有大教室、大图书馆、大操场和大食堂就够了吗?在周宝生心目中,大学是传承文明、启人心智、塑人灵魂的殿堂,他努力在武汉东湖学院营造学术殿堂的氛围,让学生在这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放飞自己的人生梦想。“担当一个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这个专业课的专家。专家形成的过程,是对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完备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争当专业领域的专家。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我们要打造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名师。”周宝生如是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前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同济医学院院长向继洲,就是因为周宝生的个人魅力与武汉东湖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而被吸引,加入到东湖学院人的队伍中,成为该校现任校长。有关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专家或精英纷纷投奔武汉东湖学院,共襄东湖学院教育事业。
独立学院转设后能否真正“独立”,办学条件是否达到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社会关注、家长关心、学生关切,周宝生将此视为“闯关”,矢志不让社会、家长、学生失望,办学上“软硬”兼施,强身健体。
“独立”二字,赋予学校全新的体制、无限的领先空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该校大胆舍弃、勇于选择,确立了“充分利用举办单位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自身教学资源优势,打造优质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国家新兴高技术产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本科定位于“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专科定位于“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
源于武大、传承武大、别于武大、跳出武大,这是武汉东湖学院孜孜以求的。与母体高校“断奶”后的武汉东湖学院,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更加齐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构建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体系,创造性地推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希望的田野”黄蜡石磐巍然屹立在武汉东湖学院行政楼前的阳光广场上。石,谐音“实”,延伸着务实、踏实、果实之意,鲜明地预示着武汉东湖学院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如磐石般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学的公益属性永远不变。
徜徉校园,耳边飘浮起那段充满乡土气息的朴实歌词、流畅上口的优美曲调。这歌词、这曲调,抒发的不只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更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让人憧憬着武汉东湖学院的美好明天:“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地处风景如画的汤逊湖之滨,一座座蓝瓦白墙的亮丽建筑物,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这是教学者、求学者心旷神怡的校园。
脱胎于教育部最先批准兴办的全国4所民办独立学院之一的武汉东湖学院,以其风格独特、气势雄伟的美丽校园,以聚集众多名师、专家的雄厚师资队伍,以创办精品课程、名牌专业,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了同类高校的前列,担当起为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创造了中国新农村传奇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宝生,就是这座领跑中国民办教育的高校主帅。这个小小村“官”,曾在小山沟里创建中国博士后高科技工业园,打造出应用于“神舟”飞船上的尖端产品,成就了“神州第一组”的美誉。是他,让农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放飞;是他,让民校成就名校,在办学模式、学校定位、教学管理等方面特色鲜明。
步入武汉东湖学院校史馆,多彩的图片、丰富的文字,将精彩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探询武汉东湖学院快速发展的秘笈,破译周宝生成就民办教育新传奇的谜底……
党代表把目光落在“教育兴国”上
2002年11月,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作报告时洪亮的声音在大会堂里回荡,激起了全体代表如潮的掌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字句如同战鼓擂响在十六大代表周宝生的心中。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在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中,周宝生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1978年以前,自己的家乡湖北省嘉鱼县官桥八队的农民从早忙到晚,就是摆脱不掉一个字“穷”。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在嘉鱼县化肥厂令人羡慕的在城里的“铁饭碗”,立下了“要让农村变个样,要让八队人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和人生目标。1981年,他带着村民先后办起10多个企业,1993年组建了田野集团,进军高新技术产业。在组长周宝生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经济学家所设置的小康指数在这里早在多年前超标准实现。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竖起大拇指赞叹:“这里同美国的农村相比毫不逊色!”整个官桥八组,堪称“村庄里的都市”。
为此,周宝生领导的组办企业田野集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由于业绩突出,周宝生当选为党的代表,并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湖北省农村党组织书记标兵”、“湖北省十大杰出公民”等荣誉称号。
置身人民大会堂,周宝生感受到自信的中国朝气勃发,盛世盛会让他心情十分激动,完全可以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时期”来形容现在的大好局面。他一直在基层工作,切身体会到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大会堂现场聆听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早在1984年6月入党的周宝生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骄傲。
此时此刻,周宝生畅想着人民共和国在新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畅想着自己将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进一步贡献才智的战略。他把目光落在了“教育兴国”上。
是呀,以前,那些种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没少干,苦没少吃,总是搞不饱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盐钱,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点柴禾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也巴不得每天在鸡屁股抠两个蛋来补贴家用。当年,农民穷,还是主要因为脑子空!中国百姓要走上富裕道路,就必须先富脑袋!周宝生的内心世界被一种报国的情怀主掌着!
身在农村基层生活的周宝生看到,中国老百姓一贯重视教育,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于孩子上大学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周宝生知道,教育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他表示自己如果有机会将以兴教报国。
独立学院成就“田野上的希望”
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时,周宝生意识到梦想正在向自己走近。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和挑战,田野集团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声誉良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如果能与一所名校联合兴办一所高等院校,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且可以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其社会价值无法估量。
2003年6月13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作了有关讲话。周宝生通过媒体注意到了这次会议,并认真学习了有关讲话精神。按照独立学院的设院要求,它的教学必须依托“办学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普通本科高校”,即每个独立学院都需依托一个好的公办本科高校,但其办学资金是来自民间。周宝生认为,这种“名校办民校”的形式,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最佳组合。
就在这时,武汉大学正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改制,准备引入企业共同举办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周宝生知悉后,十分振奋,他清楚:武汉大学是百年名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能联合办学就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今,武汉大学正在积极推进改制工作,在周宝生看来于田野集团进军教育领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遇。
经过多次考察和咨询,田野集团开始与武汉大学接触,同时积极寻求各级主管部门支持。当时,已有多家企业与武汉大学商谈联合办学事宜,最终武汉大学选择与田野集团、武汉弘博集团合作举办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并于2003年7月18日签订共建协议——田野集团占股份65%。 这是田野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年8月,田野集团等在襟江怀湖的武汉江夏区大桥新区征地1500亩,总投资11.2亿元,开始建设独立的新校园。12月初,在江夏大花岭打下第一根桩,40多个建筑队同时开工。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园建设瞄准国内一流,聘请在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方面的权威——华南理工大学规划设计院担纲、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规划。整个校园山水相依,建筑时尚而不失文化特色。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画卷:汤逊湖水蜿蜒校园一侧而过,所有建筑借起伏地势营造优美曲线。一次可容纳2万多人上课的多幢教学楼、可容纳4000人的图书馆、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面积40000多平米的运动场,一应俱全的多学科实验楼,现代化的科技大楼,整洁、宽敞的公寓式教室、学生宿舍,菜系齐全、餐饮价廉可口的学生食堂……如同一个个棋子,整齐、美观地列阵在江夏热土上。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美丽大学校园在这里诞生。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设立了由武汉大学、田野集团、弘博集团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2004年9月,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整体迁入新校区,04级新生成为进驻新校园的首批学生。这年招生中,该校本科分数线高出投档线50多分,淘汰填报该校志愿考生数千人。
这就是民办的速度!看到武汉大学东湖分校1500亩的新校园在8个月内建好,在校学生达到万余人,武汉市政府一位领导在考察期间情不自禁地赞叹:“瞧这新校园,好些公立大学还比不上哩!”
几个月内开工建设、当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当年招生2000多名学生,这是“东湖奇迹”!这正是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威力所在!
2009年5月,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举办方之一的武汉弘博集团与田野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武汉弘博集团将其在东湖分校的全部股权转让给田野集团,退出东湖分校的办学。此后,田野集团独立与武汉大学联合办学,实现了小村组与高等学府的对接。经过多年的合作办学,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发展稳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高校第四位,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然而,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周宝生一直感觉独立学院遭遇着身份尴尬,自己游走在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夹心层中。于是,他盘算着“出走”、选择“单飞”,奢望有一天能变身为真正“独立”的民办高校。他认为,独立是必然选择,是壮大的需要,也是学校实力提升的标志——在这个时候还托靠武汉大学求得发展,就会成为一种束缚,不利于自己的继续壮大。只有尽快实现真正的“独立”,才能尽早寻求自主发展,形成特色,与举办学校形成差异化和不同层次的定位,办出自己的优势来。
“我们学校与好些公学院校比,其实也有很多的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比人家差,只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没有他们深厚,如果有一天‘独立’了,才可以得到社会真正的认可。”周宝生认为,真正“独立”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是学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为此,他要求学校形成自己优质教育的特色,苦练内功,不断推进“独立”的步伐,尽早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度。
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后,田野集团与武汉大学围绕东湖分校的发展进行了磋商。2010年9月,武汉大学向湖北省教育厅递交了《关于同意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报告》,学校正式启动了有关转设工作……周宝生期待学校的新发展。
在“独立”中寻找自我
2011年5月29日上午,武汉汤逊湖畔,彩旗高扬,鲜花盛放。原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举行揭牌盛典,正式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从此,该校正式脱离母体,实现“真正独立”,“独立学院”身份开始变更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开始了农民实业家周宝生兴办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摘帽”后,没了公办名牌大学的“光环”,新组建的武汉东湖学院照样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就是“独立”的2011年暑期,该校接待的考生和家长咨询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展位现场的咨询人气有时还比往年火爆一些。
“独立”是独立学院走向成熟后的必然选择,依托母体高校难以体现自我价值。“独立”后,并不意味着要排斥与普通高校的合作,周宝生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强与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有效合作,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优化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前的转设协议中,写入由武汉大学继续提供教学、管理咨询的条款,“扶上马,送一程。”他们登高望远,广纳贤良,与武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学风好的教师队伍。
大学,为什么叫“‘大’学”?何谓大学之“大”?单单有大教室、大图书馆、大操场和大食堂就够了吗?在周宝生心目中,大学是传承文明、启人心智、塑人灵魂的殿堂,他努力在武汉东湖学院营造学术殿堂的氛围,让学生在这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放飞自己的人生梦想。“担当一个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这个专业课的专家。专家形成的过程,是对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完备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争当专业领域的专家。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我们要打造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名师。”周宝生如是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前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同济医学院院长向继洲,就是因为周宝生的个人魅力与武汉东湖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而被吸引,加入到东湖学院人的队伍中,成为该校现任校长。有关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专家或精英纷纷投奔武汉东湖学院,共襄东湖学院教育事业。
独立学院转设后能否真正“独立”,办学条件是否达到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社会关注、家长关心、学生关切,周宝生将此视为“闯关”,矢志不让社会、家长、学生失望,办学上“软硬”兼施,强身健体。
“独立”二字,赋予学校全新的体制、无限的领先空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该校大胆舍弃、勇于选择,确立了“充分利用举办单位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自身教学资源优势,打造优质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国家新兴高技术产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本科定位于“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专科定位于“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
源于武大、传承武大、别于武大、跳出武大,这是武汉东湖学院孜孜以求的。与母体高校“断奶”后的武汉东湖学院,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更加齐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构建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体系,创造性地推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希望的田野”黄蜡石磐巍然屹立在武汉东湖学院行政楼前的阳光广场上。石,谐音“实”,延伸着务实、踏实、果实之意,鲜明地预示着武汉东湖学院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如磐石般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学的公益属性永远不变。
徜徉校园,耳边飘浮起那段充满乡土气息的朴实歌词、流畅上口的优美曲调。这歌词、这曲调,抒发的不只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更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让人憧憬着武汉东湖学院的美好明天:“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