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ua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生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达到这个教育目的,教师在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创新思维
  款死你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团结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好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驾驭课堂,改变“家长式”的作风,抛弃“一言堂”的教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索,重视和加强师生间的信任和双向交流,以确保学生新请舒畅,思维敏捷。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树立起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勇气,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打破被动的教学方式,一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建构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三、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疑问是疑难的深化,探索的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发挥创新的潜能,在进行质疑的过程中明白道理,这样学生不经能够深入理解课文,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美国的布普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哪怕是激烈的展开争论,对所提问题要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不能满足答案的唯一性。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如此层层深入的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能在活跃的气氛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创新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一个人进行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无论创造想象或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都是极其重要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替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翱翔太空,进而加强创新思维的訓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造,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昔日的旧模式笼罩下的课堂,使广大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创造的“快乐王国”。
  六、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生活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校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传统的语文学科是为“应试”做准备,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的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无非欣赏教师的口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并不多,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在创新性语文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式;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四维空间,使其充分表现个性,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精神,更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科研成就之外,霍金对于科学传播的贡献可能更大,《时间简史》这本销量超过1000万册的科普书大大提升了科学在文化界的地位,霍金的成功改变了科普写作的格局。  2014年,电影《万物理论》上映,这部有关霍金的电影在结尾描绘了读者对他的科普经典之作《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的反响。镜头推近,橱窗中大量陈列的《时间简史》赫然映入眼帘;粉丝们将这位物理学家兼作者围拥起来,希望他在書上签名。电影结尾的字
期刊
霍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惊世骇俗的预言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的霍金,曾经做出过哪些预言呢?  霍金的预言都有点吓人,会灵验吗?可能他只是以这种方式来提醒世人,善待地球,善待生命。  霍金语录一:“外星人”正在看着我们  在2015年伦敦皇家科学学会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启动仪式上,霍金就说过:“在无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其他形式的生命。”  他说:“或许外星生命会正盯着我们看呢。”“不管最终地外
期刊
【摘 要】尽管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总面积数量在不断攀升,扭转了一直以来的森林资源数量锐减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积蓄的增长。森林资源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因此,林区整地、造林方法的重要性就十分凸显,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造林地;整理;植树造林;方法  0.前言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很多树木的年产量已经高居首位,出
都夸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的成就大,可他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答案在此。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在这里不打算重复那些经常被传来传去的老生常谈或者以讹传讹,而是希望向公众尽量清楚准确地介绍霍金的实际成就。  霍金为什么没得诺贝尔奖?  因为他的成果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级别。并不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偏见或者搞什么政治阴谋,而是单纯科学上的原因。  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你如果
期刊
霍金大半生为病魔缠绕,但这并未阻止他成为21世纪最为人所熟知的物理学家,为什么“渐冻症”放过了他神奇的大脑,他的病例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在21岁时,霍金患上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也称“渐冻症”)。就像他独特的思想一样,霍金所患的疾病也很罕见。  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他终身的灾难已经初露端倪。霍金感到自己系鞋带有困难了,腿不太听使唤,走路老是撞上别的东西,讲话有时发音含混,
期刊
人们在向霍金投去敬意的目光时,也想知道他成功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他与前妻简的爱情。他们一见钟情,相伴了25年,其间,他从籍籍无名到光芒万丈。在为霍金喝彩的同时,也该为简鼓掌。  相遇于微时  电影《万物理论》让很多人知道了霍金与简的故事。他们相遇在一次聚会上,霍金对简一见钟情,简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有才华的戴眼镜的小伙子。  这是电影里两人相遇的浪漫场景,在现实的生活中,原来两人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在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更为重视,森林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森林保护以及造林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火灾的防治,如果森林发生大面积的火灾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到植被结构的修复,也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更替演变,本研究就对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探究  森林火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
当地时间2018年3月19日,西班牙瓦伦西亚,火祭节进入最后一日狂欢,民众点燃巨型雕塑和人物肖像。“火祭节”是西班牙东部城市瓦伦西亚的传统节日,在3月份举行,人们点燃用木头和塑料精心制作的巨型雕塑和人物肖像,以欢庆春天的来臨。  双鹿共舞  在肯尼亚马赛马拉,两头长颈鹿在草原上跳起了双人舞,它们扭动脑袋和肩膀,长长的脖子时而交织在一起,跟着音乐节拍一同摇摆。  剃成“猴头”  3月18日,中国猴山
期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广电行业充满机遇的一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对即时信息和大量高质节目的需求大幅提升,广电借此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整转,加大对新
霍金曾经三次来华。在第三次来华时他表示,“我喜欢中国女孩,她们都很漂亮。我也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美食。”  霍金曾经三次来华:1985年来到中国合肥,2002年在北京和杭州作科普报告,2006年又到北京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2016年还开通中文微博成为“网红”。  1985年,霍金第一次来华。4月28日到 5月2日,霍金在合肥停留了4天,被安排住在稻香楼宾馆,是毛泽东在合肥的下榻处。中国科技大学是唯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