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和考查都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明确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三、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有效指导。既可以以课本的文本解读为依托,授之以“渔”,也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举一反三,还可以粗读、精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一方面,每周安排一堂固定时间的阅读课,并确保阅读课的纯粹性——为阅读而阅读。另一方面,在阅读任务的布置上,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不宜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效第一。适当取舍,挑选一些思想内涵、文学价值俱高的作品来阅读,让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体悟来,使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阅读的益处。
(2)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小说本身情节跌宕起伏、剧情紧凑,人物个性鲜明,比较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回味隽永,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由此入手,再渐次过渡到诗歌、戏剧、散文等类型的作品的阅读。
(3)依托教材。在推荐阅读作品时应注意与教材内容的相互配合。教材如果是节选的,可推荐全文,如学习《芦花荡》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也可以推荐相同作家的其他阅读性较高的作品,如学习《秋天的怀念》后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还可以推荐相关主题的延伸阅读,如学习了《咏雪》后,既可以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中“咏雪”的佳句,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言语”这一主题的相关内容。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兴趣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愿意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阅读中去,并愿意在阅读中思考,使得知识内化,学为己用。
激发阅读兴趣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树立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中考,通过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活跃思想;可以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养成阅读的习惯,则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阅读目的不只是为了中考这一阶段性的目的,而是变成自己内饰生命的必需时,这种内在的认识和需求必然驱使其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及时积极地反馈以强化刺激。在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之后,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从几种形式的活动入手:1.每天两分钟,在语文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语段,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既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也是对阅读的巩固和内化;2.每月一次的阅读笔记评比,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借此刺激鼓舞落后者,提高其积极性;3.读书笔记“漂流“活动。互通有无,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既满足学生的被认同心理,又扩大阅读范围。
三、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有效指导
(1)以课本的文本解读为依托,授之以“渔”。语文课堂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学生习得欣赏文学作品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该侧重于教授学生解读方法和角度,并且进行适当的,有目的的课外延伸。就拿语言的赏析来说,从语文教学的文本着手,先让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角度,然后在丰富以相似的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对学生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例如李清照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意境深远,是描写愁思的千古绝句。“愁绪”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为了体现其可感性,古人一般采取比喻、拟人等修辞。如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之的“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诸如此类,教师在教材知识的讲解中,适当穿插课外阅读资源,通过方法指导,衔接课内课外阅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2)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举一反三。由于时间和课程安排的局限性,老师们应适当引入“活水”,找到一篇具有典型性的名著进行指导,在指导中,可以从主题、体裁等多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同一类型的课外书籍的方法。如《西游记》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但其原文是文言文,学生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鉴于此,我尝试了一堂《西游记》导读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增加了两条方法的指导:一、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跳读法”,能够通过“回目”迅速掌握文章内容;二、在“跳读”的基础上,选出自己喜欢的故事 “精读”——精读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在人物的阅读中,侧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虚构的人物恰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最后通过联系写作背景找到小说和现实的联结点。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有了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此类章回体小说的简单阅读方法,一举多得。
(3)粗读、精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质量。曾国藩说:“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無前。”不同的文章,可精读、可粗读,可泛泛浏览。甚至同一文章也可以适当取舍,挑选优秀处细细品读。精读文章时,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动笔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体会及时记录到书中。如在给《城南旧事》作批注时,有学生就对“疯女人秀贞”做了这样的批注:“这个女人敢爱,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她的勇敢甚至超越了一般的男子,也让许多人自愧不如,可这样的女子最后却是这样悲惨的结局,真是可悲,可怜,可惜!”这样的文字,体现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多元理解,以及他在阅读小说中的自我体悟。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一个常变常新,需要不断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在阅读指导的实践上不断创新,才能让阅读点亮学生的生活,为他们的生命添上一抹鲜活地亮色。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7期
[2]袁蓉;植根于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天地;2011年11期
[3]李文会;如何做好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工作[N];衡水日报;2010年
[4]时珑;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的现状与实践[J];才智;2009年18期
[5]钱月香;初中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究[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6]李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一方面,每周安排一堂固定时间的阅读课,并确保阅读课的纯粹性——为阅读而阅读。另一方面,在阅读任务的布置上,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不宜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效第一。适当取舍,挑选一些思想内涵、文学价值俱高的作品来阅读,让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体悟来,使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阅读的益处。
(2)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小说本身情节跌宕起伏、剧情紧凑,人物个性鲜明,比较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回味隽永,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由此入手,再渐次过渡到诗歌、戏剧、散文等类型的作品的阅读。
(3)依托教材。在推荐阅读作品时应注意与教材内容的相互配合。教材如果是节选的,可推荐全文,如学习《芦花荡》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也可以推荐相同作家的其他阅读性较高的作品,如学习《秋天的怀念》后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还可以推荐相关主题的延伸阅读,如学习了《咏雪》后,既可以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中“咏雪”的佳句,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言语”这一主题的相关内容。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兴趣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愿意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阅读中去,并愿意在阅读中思考,使得知识内化,学为己用。
激发阅读兴趣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树立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中考,通过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活跃思想;可以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养成阅读的习惯,则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阅读目的不只是为了中考这一阶段性的目的,而是变成自己内饰生命的必需时,这种内在的认识和需求必然驱使其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及时积极地反馈以强化刺激。在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之后,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从几种形式的活动入手:1.每天两分钟,在语文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语段,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既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也是对阅读的巩固和内化;2.每月一次的阅读笔记评比,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借此刺激鼓舞落后者,提高其积极性;3.读书笔记“漂流“活动。互通有无,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既满足学生的被认同心理,又扩大阅读范围。
三、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有效指导
(1)以课本的文本解读为依托,授之以“渔”。语文课堂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学生习得欣赏文学作品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该侧重于教授学生解读方法和角度,并且进行适当的,有目的的课外延伸。就拿语言的赏析来说,从语文教学的文本着手,先让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角度,然后在丰富以相似的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对学生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例如李清照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意境深远,是描写愁思的千古绝句。“愁绪”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为了体现其可感性,古人一般采取比喻、拟人等修辞。如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之的“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诸如此类,教师在教材知识的讲解中,适当穿插课外阅读资源,通过方法指导,衔接课内课外阅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2)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举一反三。由于时间和课程安排的局限性,老师们应适当引入“活水”,找到一篇具有典型性的名著进行指导,在指导中,可以从主题、体裁等多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同一类型的课外书籍的方法。如《西游记》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但其原文是文言文,学生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鉴于此,我尝试了一堂《西游记》导读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增加了两条方法的指导:一、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跳读法”,能够通过“回目”迅速掌握文章内容;二、在“跳读”的基础上,选出自己喜欢的故事 “精读”——精读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在人物的阅读中,侧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虚构的人物恰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最后通过联系写作背景找到小说和现实的联结点。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有了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此类章回体小说的简单阅读方法,一举多得。
(3)粗读、精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质量。曾国藩说:“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無前。”不同的文章,可精读、可粗读,可泛泛浏览。甚至同一文章也可以适当取舍,挑选优秀处细细品读。精读文章时,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动笔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体会及时记录到书中。如在给《城南旧事》作批注时,有学生就对“疯女人秀贞”做了这样的批注:“这个女人敢爱,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她的勇敢甚至超越了一般的男子,也让许多人自愧不如,可这样的女子最后却是这样悲惨的结局,真是可悲,可怜,可惜!”这样的文字,体现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多元理解,以及他在阅读小说中的自我体悟。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一个常变常新,需要不断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在阅读指导的实践上不断创新,才能让阅读点亮学生的生活,为他们的生命添上一抹鲜活地亮色。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7期
[2]袁蓉;植根于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天地;2011年11期
[3]李文会;如何做好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工作[N];衡水日报;2010年
[4]时珑;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的现状与实践[J];才智;2009年18期
[5]钱月香;初中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究[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6]李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