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人羡慕的古代养老政策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全国老龄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突破2亿,各种各样的养老话题备受社会关注。
  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的《礼记·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
  先秦时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
  周代“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
  周代“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日耆,指使;七十日老,而传;八十九十日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是成髦耋老人……
  先秦时期如何养老?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作出的规定,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
  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此即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政”。当时,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5天问一次。
  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这项制度在后来名存实亡,成了老人的一种愿望。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王杖诏令册》规定80岁以上每月赐米1石肉20斤酒5斗。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系重罪。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因此,汉朝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样意思。
  56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税赋。汉朝规定,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除了减负免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即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肉20斤,酒5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2匹,絮3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为了保证鸠杖的权威性,汉朝出台了相应的法规。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有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出现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晚清。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在唐朝,养老制度备受皇帝重视。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际不止73次。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即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在古代,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许有鉴于此,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要呆在老人的身边,否则要被治罪,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南北朝梁武帝曾建养老院
  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
  古代历朝在重视养老的同时,也都会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措施。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右四年的诏令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定差不多,但年龄提前到了70岁。而且,从宋代开始,还出现了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田;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元朝同样重视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明代朱元璋还恢复了汉朝制度化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在物质救济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颁发诏令,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一次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清朝则重视古老的“赐食”制度。多次请全国老人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间最盛。(据《丰华财经》)
  编辑/吴雨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面部皮肤泛红,并且肉眼就能看见一条条扩张的毛细血管,呈节段状或网状,甚至呈放射状等。有些人生来身上就有或大或小的红色胎记,有些胎记会迅速生长,有些胎记则缓慢生长。其实,这些皮肤问题通过激光治疗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颜色不同 疗法各异  胎记,顾名思义,就是从胎里带的皮肤印记,有红胎记、青胎记等。颜色仅仅是胎记的外在表象,同一类颜色可能是不同的病,同一种病也可能不是同一种颜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用热水送服胶囊药物,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胶囊剂因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还能释放有关药物,并能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故应用广泛。另外,一些具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装进软胶囊中,既可减少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损耗,又能避免制剂放置后挥发油的挥发,可以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很多时候,把药物装进胶囊是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口味,如果用太热的水送服胶囊
期刊
“偏方治大病”“小小偏方,气死名医”,这是民间流传的关于偏方神奇疗效的俗语,数千年来,中国民间流传下来了不少神奇的偏方、秘方、验方,为中华民族之繁衍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民间偏方更是成为一种主要的用药方式。随着医药卫生技术的发展,用偏方治病教人的情况少了,但一些老年人和某些患有不可完全治愈的疾病的人依然会盲目偏信偏方。偏方真的很神奇吗?  什么是偏方?  偏方是指和正
期刊
18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近日齐聚北京友谊医院。这些老人都是做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当年手术时他们中的最长者已91岁(现年94岁)。最年轻的也超过80岁了。  很多家属都担心,八九十岁的老人做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身体会承受不了。的确,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全身各脏器功能储备明显下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比例较高,术后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感染以及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针对
期刊
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夜晚睡眠期间由于血液循环较慢,容易出现血流不畅、血栓等病症,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段。特别是血脂高的人,睡前要注意别犯以下几个错。  一忌枕头太高。血脂过高时,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液流速比正常人慢,睡眠时就更慢了。此时如果再睡高枕头,那么血液流向头部的速度就会减慢,血流量也会减少,大脑可能发生缺氧,不仅睡醒后很容易产生困倦、疲劳的感觉,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二忌睡前进食
期刊
●护发素涂整头  大多数人都按照使用洗发液的方式来使用护发素:从头顶开始,一路涂至发梢。但事实上,靠近根部的头发是新生的健康头发,而只有靠近发梢的部分才是更老的,并更有可能受到损伤。发型师表示这样做不仅浪费,在发根处使用护发素会使你的头发看上去软塌塌的,也更油腻,从而影响你的发质。  更好的做法是:从耳根的位置开始,一路涂至发梢。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不少的护发素,而且还不用那么频繁地洗头。  ●保温
期刊
2015年2月3日《扬子晚报》报道,近日,25岁的张先生发现左眼睑靠近眉毛的地方鼓出了一个小包,摸起来有点疼,同学告诉他可能是长“针眼”了,还推荐他网上有种药膏一涂就好。张先生听了很心动,上网看到网友对店家评价不错,就立刻拍下了“宝贝”。涂了药膏没多久,脓包越鼓越大,最后竟长得和鸽子蛋一般大小,看起来极其吓人。无奈之下,心急万分的张先生来到医院眼科向专家求助。  本刊提醒:  “针眼”医学名称为睑
期刊
2015年2月2日《科技日报》报道,日前,一名50多岁的“中国大妈”在韩国首尔一家整形外科医院接受手术的过程中,突发心脏停跳。该患者在被送至三星首尔医院救治几天后,陷入脑死亡状态。   韩国三星首尔医院的一名事务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名患者今年50多岁,这次整形主要是接受眼睛、鼻子重塑、脂肪移植等项目的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在6个小时以上,因为麻醉剂注射而引起了副作用。  本刊提醒:   麻
期刊
2015年2月2日“红网”报道,浏阳林女士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初当妈妈的她对照顾2个孩子显得很生疏,这不,她才喂了孩子几口奶,孩子就出现剧烈的咳嗽,她立即将姐妹俩抱往医院,经过诊断,奶水已经呛入肺部,造成肺部感染,由于连续呛了2次,双胞胎姐妹差点窒息,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经过治疗,双胞胎姐妹已经脱险。目前,两人还正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本刊提醒:  宝宝在0至4月时是呛奶的高发时期,尤其是
期刊
2015年1月6日晚,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对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据了解,双方此次将对簿公堂,缘于一则在微信朋友圈中盛传的儿童退烧药“致死”信息。  事实上,康芝药业的遭遇并非孤例。面对日益普及的微信等社交媒体,网友所谓的健康资讯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此,殊不知,形形色色的“健康提醒”有些却是“伪健康”知识。专家指出,现在微信上很多热传的所谓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