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冀朝铸,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知名外交家,山西汾阳人。
1929年7月,冀朝铸出生在山西太原上马街。1938年年仅9岁的冀朝铸跟随父母去了美国,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一林肯中学读书,在那里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教育。1948年,冀朝铸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就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哈佛的学业,于1950年10月回国, 插班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加入共青团,随后又入党。1952年4月赴朝鲜开城参加中国和谈代表团工作。1954年4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亲历了中美建交和谈、尼克松1972年访华、《中美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担任过翻译。其中,给周恩来当翻译长达17年。
1973年3月,冀朝铸赴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工作,任参赞;1975年5月回国,担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197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1982年3月任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85年任中国驻斐济、瓦努阿图、基里巴斯大使。1987年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91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首席英语翻译”
1952年,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蓬勃兴起,冀朝铸毅然放弃了去莫斯科留学的极好机会,奔赴朝鲜战场,担任了参加停战谈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速记员。当时和冀朝铸在一起的还有后来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教授,以及曾任中国驻葡萄牙大使的过家鼎。后来冀朝铸专事口译,过家鼎则向笔译发展。
由于冀朝铸在美国读中学时就学会了英文打字,而且速度甚快,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工作。在板门店的日子里,冀朝铸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英文速记,获得了中国代表团“首席打字员、速记员”的雅号。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冀朝铸乘坐的吉普车逃过了敌机的低空扫射,侥幸大难不死。这样的“人生险情”不只一次发生过。参加万隆会议时,因为级别太低,冀朝铸没有资格乘坐那架坠毁在北婆罗洲沙捞越西北海域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星座客机。他是乘海轮前往万隆的,再次逃脱了死神的追捕,幸免于难。
从1956年开始,冀朝铸担任周恩来翻译长达17年。在这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中,冀朝铸还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翻译。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夫妇,译员就是冀朝铸。他站在身材魁梧的领袖的左侧背后,被摄进了毛泽东与斯诺夫妇的合影。这张照片于当年12月26日毛泽东77岁诞辰日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所有大报头版头条刊出。冀朝铸以准确的传译、娴熟的译技、镇定自若的神态,获得了中国外交界“首席英语翻译”的桂冠。
20世纪60年代中期,路透社称他是“英国伦敦皇家广播公司流利的播音員”;70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则断言,他是邓小平、卡特会谈“不可缺少的人物”,因为卡特找不到“完全合格的从英文到中文的同声翻译”。
为周总理当翻译
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早年曾任山西省司法厅长和教育厅长,认识周恩来,对共产党有所了解。1938年,为促使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抗日,周恩来安排冀贡泉全家去了美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回到了祖国。冀朝铸的大哥冀朝鼎也是早期为周恩来担任翻译的地下党员。周恩来知道他有一个弟弟,在美国长大,所以叫冀朝铸为“洋娃娃”。
1956年秋,为周总理当翻译的浦寿昌博士已年过40,急需物色一位接班人。冀朝铸被外交部选中,从而开始了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的生涯。周总理办事一向一丝不苟,他对部下要求很严,对翻译也不例外。他能够听懂英语、法语、俄语和日语,翻译中如有译得不对的地方,他都给以纠正。有些翻译喜欢把外语说得很漂亮、很华丽,不太注重忠实于原意,周总理则要求翻译要绝对忠实于原意。
直到现在,冀朝铸还记得他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的情景:
“那是在周总理欢迎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的国宴上,我本来是为尼泊尔首相的随从当翻译,在宴会上坐在最后一桌,也就是第五十桌。但在宴会开始后,礼宾司忽然安排我为周总理祝酒讲话当翻译。因此,我被安排到第一桌,坐在周总理的旁边。原来坐在最后一桌为贵宾的随从当翻译,现在却一下就跳到第一桌为周总理当翻译,确实感到有些飘飘然。周总理起来致辞,读一份中文讲稿,我则手拿一份英文译稿,周总理读一段,我就按照英文译稿读一段,我感到几乎就是自己向在座的贵宾和高级官员们讲话,十分得意。”
“没有想到,周总理看到讲话稿里没有提当时陪同尼泊尔首相来访的尼泊尔执政党领袖,因此总理就在讲话时临时加了几句赞扬尼泊尔执政党领袖的话。我正感到飘飘然之际,没有注意到总理已不再读讲稿,因此仍然照英文译稿读下去。周总理立即发现了,回过头来很严肃地对我说:‘不对,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
“于是,周总理的讲话还没有完,我就被从第一桌又换回到最后一桌,当着全体贵宾的面大出其丑。我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是第二天,总理仍提出要我为他当翻译。从此以后,我每次给周总理当翻译时,都非常注意总理的每一句话,绝不敢在思想上有一点放松。就这样,我成为周总理的第五任英文翻译,直到1973年。”
亲历中美关系史上的破冰时刻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按冀朝铸1952级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同班同学龚育之的话讲:冀朝铸见证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全过程,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斯诺发出的最初信息,到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从尼克松公开访华的联合公报,到中国驻美联络处的艰难草创;从中美建交后邓小平的出访美国,到担任驻美使馆的公使衔参赞。期间多少大事、趣事,中外许多当事人都写了回忆,而冀朝铸的回忆尤为珍贵。
据冀朝铸回忆,日内瓦会议期间,在关于朝鲜问题的第一次会谈(1954年)间隙,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它在此后多年一直困扰着美中关系。那天,杜勒斯走进了万国宫的休息室,正巧周恩来也在里面,看到杜勒斯进来,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当时冀朝铸正站在杜勒斯身边,一开始,杜勒斯没有发现周恩来,待到看见的时候周恩来已经走近了。杜勒斯瞥了一眼旁边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
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场的冀朝铸还记得,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冀朝铸说,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对抗了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弥补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失误。
亲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全过程的冀朝铸评价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周总理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对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工作,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小到招待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无论巨细,都要直接过问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听到了家乡的乡村音乐时,显得十分高兴,随后,尼克松举杯向周总理表示感谢。
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场合里,为避免对方受到冷落,周总理都会端着酒杯四处走动,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碰杯问候,亲切交谈。
与周恩来相似,尼克松在访问中也很注意细节,以示对中方的尊重。据冀朝铸了解,早在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了大量有关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经常温习。他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时,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呢子大衣。冀朝铸认为,正是两国领导人谦逊的表现,成为转变中美对立关系的重要催化剂。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
给冀朝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这是美国总统在国外访问时,唯一一次乘坐对方的专机;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尼克松的“空军一号”专机,又给足了尼克松面子。尼克松1972年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四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
在联合国任职的日子里
1991年1月,冀朝铸在英国接到联合国的任命,于3月14日告别使馆的同事们,由伦敦直飞纽约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一上任,即代表秘书长参加“联合国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 的董事会,并为该妇女组织的方向和任务提出意见。
在联合国任职的五年中,冀朝铸的足迹遍布欧、亚、非、拉各大洲。他多次去日内瓦、巴黎、罗马等地,以及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埃及、约旦等国,主持或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当然他去的次数最多的国家还是自己的祖国——中国。
联合国的许多工作得到了中国的支持。而当时联合国对中国也给予了应有的关照。在对其他国家开展的援助项目中,他们邀请中國专家参加。一些国际讨论会也安排在中国举行。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儿童保健等方面有不少好经验也被介绍给其他国家。
冀朝铸在联合国所领导的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帮助转换经济体制的国家和进行改革的国家发展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被公认为世界上所有进行改革的国家最成功的一例。因此,许多这方面的会议都在中国举行。
1995年6月3日,冀朝铸当选为联合国总部设在莫斯科的国际信息学院院士,并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1996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式宣布,金永健接替冀朝铸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离职前,美国记者采访冀朝铸时,问他今后的打算,冀朝铸说:“我是中国人,首先要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工作,我的长处是国际交往,我的家永远是北京。”
3月29日下午4时,联合国发展资助与管理事务部办公室的同事们举行茶会欢送冀朝铸。当晚9时45分,冀朝铸夫妇登上了新加坡航空公司由纽约飞往新加坡的班机,经新加坡回国。从此,冀朝铸结束了他44年的外交生涯,走上人生的又一个新阶段。
关心家乡建设
冀朝铸虽多年身在海外,但却一直关心着家乡山西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数沿海城市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山西相比则落后于其他省。他平时总是对人说,他的家乡山西是祖国文化的摇篮,然后他再补充一句:“文化摇篮现在落后了。”他在联合国任副秘书长时仍一直心系家乡。
1993年3月,冀朝铸去北京参加世界中小企业大会。他动身之前,去找甘维珍商议,乘此机会带一些美国银行家去山西看看,能否向山西投资。甘维珍是美国人,投资专家。1978年,甘维珍作为美国大通银行的代表来到北京,是第一批来到中国投资的美国人。1980年,她成立了维珍公司代表处,这是当时最早在中国设办事机构的美国公司之一。
1993年3月7日,冀朝铸夫妇二人应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省长胡富国的邀请,和甘维珍以及发电机专家埃吉尔夫妇和大通银行的伏埃科一起,由北京乘火车前往山西太原。
冀朝铸夫妇在山西太原附近看了一个玻璃厂和一个毛纺厂,又去参观了阎锡山故居。冀朝铸这次回山西,主要是希望美国的企业家们能够为山西的电力、轻工和乡镇企业方面投资,特别是山西省的煤矿坑口发电,需要外资和外国技术。
1995年8月24日,冀朝铸夫妇又一次回到家乡山西。当晚,在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省政协主席郭裕怀等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冀朝铸说:我们这次来山西,主要是应山西省领导的邀请,看看家乡这一两年来的变化,顺便看一下引黄工程,因为联合国也很关心此事。
到山西的第二天,冀朝铸就去家乡汾阳,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第三天去偏关参观引黄工程。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山西更是缺水,而且山西为了采煤,要使用大量的水。由于缺水,又影响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山西用水问题,中共山西省委在中央的支持下,下了很大的决心,开始了引黄入晋这项规模极其宏伟的工程。1995年5月,冀朝铸曾派联合国高级经济事务官员格贝核去山西太原,参加世界银行代表团对引黄工程项目的考察会议,对推动世行给予山西专项贷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次回太原,冀朝铸夫妇参观了万家塞引黄工程建设工地,还参观了阳泉和大寨。在阳泉,受到市长薄应贤和副市长魏德卿、邢燕芬等的热情接待,然后去了大寨。当年毛主席提出“农业学大寨”,那里曾是全国农业建设的一面红旗。即使现在,仍可看到满山的梯田,到处是绿树成荫,大寨人的风貌不减当年。在回来的路上,又参观了就要从太原直通到北京的太旧高速公路东段和立交桥。他们高兴地得知,高速公路两旁的栏杆都是太原钢铁公司的产品。
离开太原之前,在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的关怀下,冀朝铸夫妇专程到双塔寺,把冀朝铸父母的骨灰从不同的房间移放到一起,完成了做子女的心愿。还专门去上马街看了他的出生地。9月1日乘火车回到北京。
(责编孟红)
1929年7月,冀朝铸出生在山西太原上马街。1938年年仅9岁的冀朝铸跟随父母去了美国,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一林肯中学读书,在那里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教育。1948年,冀朝铸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就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哈佛的学业,于1950年10月回国, 插班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加入共青团,随后又入党。1952年4月赴朝鲜开城参加中国和谈代表团工作。1954年4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亲历了中美建交和谈、尼克松1972年访华、《中美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担任过翻译。其中,给周恩来当翻译长达17年。
1973年3月,冀朝铸赴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工作,任参赞;1975年5月回国,担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197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1982年3月任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85年任中国驻斐济、瓦努阿图、基里巴斯大使。1987年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91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首席英语翻译”
1952年,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蓬勃兴起,冀朝铸毅然放弃了去莫斯科留学的极好机会,奔赴朝鲜战场,担任了参加停战谈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速记员。当时和冀朝铸在一起的还有后来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教授,以及曾任中国驻葡萄牙大使的过家鼎。后来冀朝铸专事口译,过家鼎则向笔译发展。
由于冀朝铸在美国读中学时就学会了英文打字,而且速度甚快,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工作。在板门店的日子里,冀朝铸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英文速记,获得了中国代表团“首席打字员、速记员”的雅号。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冀朝铸乘坐的吉普车逃过了敌机的低空扫射,侥幸大难不死。这样的“人生险情”不只一次发生过。参加万隆会议时,因为级别太低,冀朝铸没有资格乘坐那架坠毁在北婆罗洲沙捞越西北海域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星座客机。他是乘海轮前往万隆的,再次逃脱了死神的追捕,幸免于难。
从1956年开始,冀朝铸担任周恩来翻译长达17年。在这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中,冀朝铸还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翻译。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夫妇,译员就是冀朝铸。他站在身材魁梧的领袖的左侧背后,被摄进了毛泽东与斯诺夫妇的合影。这张照片于当年12月26日毛泽东77岁诞辰日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所有大报头版头条刊出。冀朝铸以准确的传译、娴熟的译技、镇定自若的神态,获得了中国外交界“首席英语翻译”的桂冠。
20世纪60年代中期,路透社称他是“英国伦敦皇家广播公司流利的播音員”;70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则断言,他是邓小平、卡特会谈“不可缺少的人物”,因为卡特找不到“完全合格的从英文到中文的同声翻译”。
为周总理当翻译
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早年曾任山西省司法厅长和教育厅长,认识周恩来,对共产党有所了解。1938年,为促使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抗日,周恩来安排冀贡泉全家去了美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回到了祖国。冀朝铸的大哥冀朝鼎也是早期为周恩来担任翻译的地下党员。周恩来知道他有一个弟弟,在美国长大,所以叫冀朝铸为“洋娃娃”。
1956年秋,为周总理当翻译的浦寿昌博士已年过40,急需物色一位接班人。冀朝铸被外交部选中,从而开始了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的生涯。周总理办事一向一丝不苟,他对部下要求很严,对翻译也不例外。他能够听懂英语、法语、俄语和日语,翻译中如有译得不对的地方,他都给以纠正。有些翻译喜欢把外语说得很漂亮、很华丽,不太注重忠实于原意,周总理则要求翻译要绝对忠实于原意。
直到现在,冀朝铸还记得他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的情景:
“那是在周总理欢迎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的国宴上,我本来是为尼泊尔首相的随从当翻译,在宴会上坐在最后一桌,也就是第五十桌。但在宴会开始后,礼宾司忽然安排我为周总理祝酒讲话当翻译。因此,我被安排到第一桌,坐在周总理的旁边。原来坐在最后一桌为贵宾的随从当翻译,现在却一下就跳到第一桌为周总理当翻译,确实感到有些飘飘然。周总理起来致辞,读一份中文讲稿,我则手拿一份英文译稿,周总理读一段,我就按照英文译稿读一段,我感到几乎就是自己向在座的贵宾和高级官员们讲话,十分得意。”
“没有想到,周总理看到讲话稿里没有提当时陪同尼泊尔首相来访的尼泊尔执政党领袖,因此总理就在讲话时临时加了几句赞扬尼泊尔执政党领袖的话。我正感到飘飘然之际,没有注意到总理已不再读讲稿,因此仍然照英文译稿读下去。周总理立即发现了,回过头来很严肃地对我说:‘不对,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
“于是,周总理的讲话还没有完,我就被从第一桌又换回到最后一桌,当着全体贵宾的面大出其丑。我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是第二天,总理仍提出要我为他当翻译。从此以后,我每次给周总理当翻译时,都非常注意总理的每一句话,绝不敢在思想上有一点放松。就这样,我成为周总理的第五任英文翻译,直到1973年。”
亲历中美关系史上的破冰时刻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按冀朝铸1952级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同班同学龚育之的话讲:冀朝铸见证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全过程,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斯诺发出的最初信息,到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从尼克松公开访华的联合公报,到中国驻美联络处的艰难草创;从中美建交后邓小平的出访美国,到担任驻美使馆的公使衔参赞。期间多少大事、趣事,中外许多当事人都写了回忆,而冀朝铸的回忆尤为珍贵。
据冀朝铸回忆,日内瓦会议期间,在关于朝鲜问题的第一次会谈(1954年)间隙,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它在此后多年一直困扰着美中关系。那天,杜勒斯走进了万国宫的休息室,正巧周恩来也在里面,看到杜勒斯进来,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当时冀朝铸正站在杜勒斯身边,一开始,杜勒斯没有发现周恩来,待到看见的时候周恩来已经走近了。杜勒斯瞥了一眼旁边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
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场的冀朝铸还记得,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冀朝铸说,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对抗了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弥补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失误。
亲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全过程的冀朝铸评价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周总理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对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工作,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小到招待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无论巨细,都要直接过问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听到了家乡的乡村音乐时,显得十分高兴,随后,尼克松举杯向周总理表示感谢。
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场合里,为避免对方受到冷落,周总理都会端着酒杯四处走动,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碰杯问候,亲切交谈。
与周恩来相似,尼克松在访问中也很注意细节,以示对中方的尊重。据冀朝铸了解,早在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了大量有关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经常温习。他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时,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呢子大衣。冀朝铸认为,正是两国领导人谦逊的表现,成为转变中美对立关系的重要催化剂。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
给冀朝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这是美国总统在国外访问时,唯一一次乘坐对方的专机;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尼克松的“空军一号”专机,又给足了尼克松面子。尼克松1972年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四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
在联合国任职的日子里
1991年1月,冀朝铸在英国接到联合国的任命,于3月14日告别使馆的同事们,由伦敦直飞纽约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一上任,即代表秘书长参加“联合国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 的董事会,并为该妇女组织的方向和任务提出意见。
在联合国任职的五年中,冀朝铸的足迹遍布欧、亚、非、拉各大洲。他多次去日内瓦、巴黎、罗马等地,以及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埃及、约旦等国,主持或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当然他去的次数最多的国家还是自己的祖国——中国。
联合国的许多工作得到了中国的支持。而当时联合国对中国也给予了应有的关照。在对其他国家开展的援助项目中,他们邀请中國专家参加。一些国际讨论会也安排在中国举行。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儿童保健等方面有不少好经验也被介绍给其他国家。
冀朝铸在联合国所领导的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帮助转换经济体制的国家和进行改革的国家发展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被公认为世界上所有进行改革的国家最成功的一例。因此,许多这方面的会议都在中国举行。
1995年6月3日,冀朝铸当选为联合国总部设在莫斯科的国际信息学院院士,并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1996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式宣布,金永健接替冀朝铸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离职前,美国记者采访冀朝铸时,问他今后的打算,冀朝铸说:“我是中国人,首先要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工作,我的长处是国际交往,我的家永远是北京。”
3月29日下午4时,联合国发展资助与管理事务部办公室的同事们举行茶会欢送冀朝铸。当晚9时45分,冀朝铸夫妇登上了新加坡航空公司由纽约飞往新加坡的班机,经新加坡回国。从此,冀朝铸结束了他44年的外交生涯,走上人生的又一个新阶段。
关心家乡建设
冀朝铸虽多年身在海外,但却一直关心着家乡山西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数沿海城市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山西相比则落后于其他省。他平时总是对人说,他的家乡山西是祖国文化的摇篮,然后他再补充一句:“文化摇篮现在落后了。”他在联合国任副秘书长时仍一直心系家乡。
1993年3月,冀朝铸去北京参加世界中小企业大会。他动身之前,去找甘维珍商议,乘此机会带一些美国银行家去山西看看,能否向山西投资。甘维珍是美国人,投资专家。1978年,甘维珍作为美国大通银行的代表来到北京,是第一批来到中国投资的美国人。1980年,她成立了维珍公司代表处,这是当时最早在中国设办事机构的美国公司之一。
1993年3月7日,冀朝铸夫妇二人应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省长胡富国的邀请,和甘维珍以及发电机专家埃吉尔夫妇和大通银行的伏埃科一起,由北京乘火车前往山西太原。
冀朝铸夫妇在山西太原附近看了一个玻璃厂和一个毛纺厂,又去参观了阎锡山故居。冀朝铸这次回山西,主要是希望美国的企业家们能够为山西的电力、轻工和乡镇企业方面投资,特别是山西省的煤矿坑口发电,需要外资和外国技术。
1995年8月24日,冀朝铸夫妇又一次回到家乡山西。当晚,在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省政协主席郭裕怀等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冀朝铸说:我们这次来山西,主要是应山西省领导的邀请,看看家乡这一两年来的变化,顺便看一下引黄工程,因为联合国也很关心此事。
到山西的第二天,冀朝铸就去家乡汾阳,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第三天去偏关参观引黄工程。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山西更是缺水,而且山西为了采煤,要使用大量的水。由于缺水,又影响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山西用水问题,中共山西省委在中央的支持下,下了很大的决心,开始了引黄入晋这项规模极其宏伟的工程。1995年5月,冀朝铸曾派联合国高级经济事务官员格贝核去山西太原,参加世界银行代表团对引黄工程项目的考察会议,对推动世行给予山西专项贷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次回太原,冀朝铸夫妇参观了万家塞引黄工程建设工地,还参观了阳泉和大寨。在阳泉,受到市长薄应贤和副市长魏德卿、邢燕芬等的热情接待,然后去了大寨。当年毛主席提出“农业学大寨”,那里曾是全国农业建设的一面红旗。即使现在,仍可看到满山的梯田,到处是绿树成荫,大寨人的风貌不减当年。在回来的路上,又参观了就要从太原直通到北京的太旧高速公路东段和立交桥。他们高兴地得知,高速公路两旁的栏杆都是太原钢铁公司的产品。
离开太原之前,在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的关怀下,冀朝铸夫妇专程到双塔寺,把冀朝铸父母的骨灰从不同的房间移放到一起,完成了做子女的心愿。还专门去上马街看了他的出生地。9月1日乘火车回到北京。
(责编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