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艺工作的重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且将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指出文艺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对文艺批评作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指出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此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都对文艺评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021年8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总体要求,还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等,对文艺评论工作作了系统部署,这是今后指导文艺评论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和执行。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文艺评论的目的。文艺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明白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文艺评论在发挥引导文艺创作作用的同时,还起到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引领社会风尚等重要作用。可以说,文艺评论是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
把握文艺评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我们必须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丑恶,不为“三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体系,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人的审美。我们要建构的评论话语体系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全盘套用西方的,而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之长所形成的。进一步说,我们要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东西方文艺发展的各自特质,充分挖掘和发挥深厚的中华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理论为指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文艺评论。开展正确文艺评论需要科学的方法。从理论来说,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从具体的手段来说,既要巩固用好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著述、研讨、对话等传统的平台开展文艺评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发挥微评、短评、快评等快捷、便利、实时的优势,对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从评论的形式来说,要将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和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以达到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评论的效果来说,要组织创作者和评论者互动,将创作的目的、方法、感受和创作手法等与评论家进行广泛且深刻的交流和对话。评论者要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和审美差异,创作者也要大度地接受批评者不同的意见,在互动中达成创作、评价和审美共识,从而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健康发展。
突出文艺评论的批评功能。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具有传播功能、阐释功能。然而,最重要的功能是批评,像“啄木鸟”一样,帮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文艺批评不仅要像镜子一样正衣冠、端态度,更要似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文艺评论者要有自己的风骨,一身正气,不能只是“一团和气”,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功能。
尊重艺术发展规律。文艺的创作有其自身规律,文艺评论要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不能用商业的标准代替艺术的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不同,文艺评论的过程是一个理性阐述的过程,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在学理上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仅仅用情绪化、空洞的语言堆积进行评论,否则不仅毫无价值也无法使被评论者信服。文艺评论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审美差异,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推动学术争鸣拓展宽度和力度,为改进文风、推出更加文质兼美的作品“添柴加火”。
抓好文艺评论基础工作。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尤为重要,只有消除评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才能保证文艺评论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完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健全文藝评论组织,延伸文艺评论组织到基层;建立老中青人才梯队,不仅要有权威的文艺评论,还要有关注新人新作的评论;改变多年来文艺评论难以进入高校等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的状况,利用稿酬激励等杠杆撬动文艺评论的学术价值,调动文艺评论者的积极性;提高文艺评论对创作作用的认识,提高文艺评论家的社会地位,彰显文艺评论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
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2021年8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总体要求,还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等,对文艺评论工作作了系统部署,这是今后指导文艺评论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和执行。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文艺评论的目的。文艺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明白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文艺评论在发挥引导文艺创作作用的同时,还起到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引领社会风尚等重要作用。可以说,文艺评论是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
把握文艺评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我们必须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丑恶,不为“三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体系,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人的审美。我们要建构的评论话语体系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全盘套用西方的,而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之长所形成的。进一步说,我们要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东西方文艺发展的各自特质,充分挖掘和发挥深厚的中华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理论为指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文艺评论。开展正确文艺评论需要科学的方法。从理论来说,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从具体的手段来说,既要巩固用好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著述、研讨、对话等传统的平台开展文艺评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发挥微评、短评、快评等快捷、便利、实时的优势,对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从评论的形式来说,要将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和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以达到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评论的效果来说,要组织创作者和评论者互动,将创作的目的、方法、感受和创作手法等与评论家进行广泛且深刻的交流和对话。评论者要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和审美差异,创作者也要大度地接受批评者不同的意见,在互动中达成创作、评价和审美共识,从而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健康发展。
突出文艺评论的批评功能。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具有传播功能、阐释功能。然而,最重要的功能是批评,像“啄木鸟”一样,帮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文艺批评不仅要像镜子一样正衣冠、端态度,更要似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文艺评论者要有自己的风骨,一身正气,不能只是“一团和气”,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功能。
尊重艺术发展规律。文艺的创作有其自身规律,文艺评论要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不能用商业的标准代替艺术的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不同,文艺评论的过程是一个理性阐述的过程,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在学理上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仅仅用情绪化、空洞的语言堆积进行评论,否则不仅毫无价值也无法使被评论者信服。文艺评论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审美差异,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推动学术争鸣拓展宽度和力度,为改进文风、推出更加文质兼美的作品“添柴加火”。
抓好文艺评论基础工作。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尤为重要,只有消除评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才能保证文艺评论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完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健全文藝评论组织,延伸文艺评论组织到基层;建立老中青人才梯队,不仅要有权威的文艺评论,还要有关注新人新作的评论;改变多年来文艺评论难以进入高校等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的状况,利用稿酬激励等杠杆撬动文艺评论的学术价值,调动文艺评论者的积极性;提高文艺评论对创作作用的认识,提高文艺评论家的社会地位,彰显文艺评论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
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