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当局基于其“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军事战略以及“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十分重视其电子预警力量的建设,通过整军备战,已形成一支装备比较先进、能在战役方向内遂行多种作战任务,具备较强“先制”、“反制”作战能力的现代化电子预警力量。台军已购买和研制了大量先进的电子预警装备,具备了较强的电子战和预警能力,台军还将继续购买和研制更加先进的电子预警装备。
系统体系构成
台“国防部”电子预警业务综合管理单位为“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台军武器系统在规划之初均需经“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审查,以便增加武器的电子预警能力。同时,“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还负责台军电子预警各个情报搜集单位的作业协调。
台军电子预警相关技术、武器发展等技术情报资料的分析与研判,由台“中科院”负责。台“中科院”还参与台军方各项电子预警装备与武器系统获得管理的全程技术协助,以及台军方电子战教育训练发展与电子战科技专业人才培育等工作,同时还负责军方电子战系统以及系统使用软件的审查工作。
台军“国防部”电展室建立了一个电子情报总资料库,各军总部成立分库,总库与分库间以资讯保密方式构连,使情报资料可交流运用。总资料库负责对通信系统网号、通信诸元参数与雷达电子设施赋予统一的编号,并适时发布修订资料及制作电子情报参数表。而各侦测单位也具备分析作业的能力,对所获得的讯号情报经初步分析处理后,送各军种总部并同原始资料送“国防部”电子情报总资料库复判,然后储存建档,使情报资料能共享。除侦测单位外,各军种武器平台上的电子反制或电战预警系统,也有截收讯号情报功能,很多单位也设有电战官,对这些情报进行初步分析。此外,台“中科院”也协助电子情报总资料库执行复判。
三军电子预警系统
台军以“衡山指挥所”的衡山战情系统为核心,建立了自动化指挥和管制作业系统,并整合区域作战管制中心(ROCC)、空中预警机、陆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中心及重要武器载台,建立地面、空中及海上的指挥管制机制。区域作战管制中心可说是小型的“衡山指挥所”,在北、中、南各构建三处,为台湾指管机制增加三个分身,即使“衡山指挥所”无法运作,区域战管中心仍可负起该作战区的指挥任务,能有效提升指管系统的战场生存率。 就三军而言,台空军有“强网”系统,台海军有“大成”系统,台陆军有“陆资”系统。台空军指挥控制系统建立最早,是以空军作战中心为核心(运用“强网”自动化防空系统),经由空军作战中心通信链,统合指挥、控制三军防空兵力,遂行防(制)空作战任务。空中管制系统亦由空军作战中心指挥,负责作战飞机管制及防空情报传递。该系统由空军控制中心(ACC)、控制报告中心(CRC)、控制报告站(CRP)、报告站(RP)、空军联络官组(ALS)、空军控制组(ACT)等单位组成。台空军通讯系统的所有有线、无线电,均以直通、专用、24小时收听为原则。各种有线、无线电有多重配置,以防故障停工或受敌摧毁破坏时使用。
台海军的“大成”监测侦察及数据资料链系统包括“大成”岸一舰信息交换链系统、舰一舰资讯交换链系统、舰一机资讯交链系统及岸基资讯交换链系统等四种系统。这四种系统是在不同背景及需求下各自筹建完成的,其运用范围目前暂无重复。台海军指挥控制通信情报测监察“战术资料链”系统及各战斗系统间的整合,涵盖战略指挥层的全军动态情报归集、处理与传递能力,用于遂行战场管理,但只局限于处理作战各级的情报,还未能实现情报共享。
台陆军“陆资”的指挥管制情报监侦系统建设,是以“衡山”系统为核心,建立自动化指管作业系统,并整合空军区域作战管制中心(ROCC)、空中预警机、陆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中心及台湾军方重要武器平台,建立地面、空中及海上的指挥机制。目前,陆军已完成全军数码交换机和天基卫星通信系统的换装,从总部至连级可用自动拨接方式,达到实时情报传送、立即指挥指挥控制的效能。同时,台陆军也完成了各作战区旅、炮兵营级的陆区系统,使其具有机动通信能力,并完成数字化、有线、无线电系统装备综合,具备数据传输能力,增加实时指挥控制功能。未配置陆区系统的单位,则借无线电多波段系统联接野战数字交换机,通过台湾军方光纤网络的T1线路与陆区系统结合,使陆军各级部队,能够达到语音和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在与友军联络方面,台陆军已经可以由陆区系统的“战斗网络无线电界面”(CNRI)整合天频卫星通信系统与37A跳频无线电,与海军、空军等友军单位完成有限度制空、制海三度立体作战能力。未来台陆军还将通过陆区系统、UHF对空无线电、37A跳频无线电,配合海、空军协同建设从而获得装备,使联合反大陆作战数字化、自动化,从战略到战斗阶层,可达到资讯交换无间隙、高度指挥控制及战场状况透明化的目标。
电子预警系统情报流程
台军作战中心设置火力支援、勤务支援、指挥控制和情报监测侦查四个系统。在情报流程方面,海、空雷达信息由台“国防部”衡山战管系统提供,近海(14-20海里)雷达信息通过海岸巡防系统传递,而当面敌情则由作战区或友军观测所,通过陆区网络(战术区域通信系统,IMSE)获得。这些情报将分别传送至军团指挥所作战、情报中心及炮兵火力中心的战场控制系统内。而台军整体通信系统结构是以陆区系统为骨干,配合光、数字微波系统及高频、特高跳频无线电通信(无线电话)、天基卫星通信系统等装备,构成台军“国防部”、友军及下级部队间数据、图像、信息、传真、语音等通信联络。
侦察预警能力
台空军“强网”系统监视能力很强。就常规目标而言,对20000米高度的目标,其探测距离为500千米左右,可达浙江、杭州、江西新城、广东惠阳一线;对5000米高度的目标,其探测距离为280千米左右,可达浙江路桥、福建连城、广东兴宁一线;对1000-1500米高度的目标,其最大探测距离为160千米,基本可达到大陆海岸线附近;对100-300米高度的目标,其最大探测距离为80千米。按照这一探测范围,对大陆从一线机场起飞的作战飞机,“强网”系统至少可提供8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特别是台军装备了E-2T空中预警机之后,其预警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大陆一线机场起飞的飞机可掌握90%以上,对大陆二线机场起飞的飞机可掌握75%以上,对大 陆战区纵深机场起飞的作战飞机的预警时间可达25分钟。台湾通过与美国、法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合作研制、引进或租借的方式,使其电子侦察监视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台军在本岛和外岛建立了40多个电子侦察站、测向站,装备在15架电子侦察飞机(12架美制RE-16和3架从以色列引进的IAl201电子侦察机)、24架EAT-3、1架EC-130H、6架E-2T预警机以及8艘诺克斯级、7艘成功级导弹护卫舰等上面的雷达、通信侦察设备的侦察区域广、频率覆盖范围宽、参数测量精度高,可对北起海参崴、南至北部湾及大陆500-600千米纵深地区的各型雷达、敌我识别器、通信等装备实施有效侦察,并能与地面通信用的双向数据链实时传输侦察到的数据。
卫星预警能力
台湾在开发和共享外国卫星侦察技术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2001年8月,台湾获得了以色列商用“地球资源观测卫星”的使用权。该卫星可提供分辨率为1米的黑白照片和4米的彩色照片。同时,台湾与新加坡合作制造的“中新1号”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台湾自行研制的“中华1号”低轨道实验卫星已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发射升空。台湾与外国合作研制的“中华2号”对地观测卫星已于2004年发射升空,其分辨率为2米。这些卫星都可用于军事侦察。此外,台湾还有意将“中华2号”遥测卫星发展为军事侦察卫星,以完善其侦察体系。
战时,台军还可获得美国在轨的电子侦察卫星的情报支援。美国主要有“大酒瓶”、“折叠椅”、“入侵者”等电子侦察卫星,“锁眼”-12光电成像侦察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以及“旋涡”通信侦察卫星等,这些卫星都参加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行动,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各种侦察卫星平均每天飞经中国上空63.8次。
电子战能力
台空军担负电子干扰作战的主要兵力是担负编队内和编队外支援干扰任务的24架EAT-3和1架EC-130H(近期有可能增加到5架)。其干扰能力强,可对大陆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实施有效干扰。EAT-3飞机携带的主要电子干扰设备在实施有源干扰时,可在37-110千米范围内(最大408千米),对频率在L、S、C三个波段(1000-8000兆赫兹)的各型地面雷达实施较强烈的干扰,可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条形、点形、扫描形等全方位干扰杂波。EAT-3飞机携带的箔条投放设备可在1400-7600米高度投撒无源干扰箔条,形成长28-93千米、宽度4-6千米的干扰走廊,主要干扰各型地面雷达,最远干扰距离达240千米,一般在120千米内可对雷达产生较强干扰,持续时间长达150分钟,可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条形、点状、伞形、扇形、带形等干扰杂波。EC-130H电子战飞机集雷达和通信干扰于一体,工作频段为500-20000兆赫兹,干扰功率为5~10千瓦,有阻塞、点频、欺骗三种干扰样式。当EC-130H电子战飞机沿台湾海峡中线飞行时,可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雷达和通信设备产生较强的干扰。
台空军的主战飞机都装有先进的自卫电子对抗系统(包括全向雷达告警器、箔条/红外弹投放器和有源雷达干扰设备)。这些系统干扰频带范围宽、干扰功率大、自动化程度高、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力强。不仅具有对机载火控雷达和对空武器火控雷达的干扰能力,而且能对部分防空情报雷达实施有效干扰。如F-16挂载的“雷神1号”电子反制荚舱,可同时对80部地面雷达实施有效电子压制;“幻影”2000-5装备的DB-3163型和CT-51型电子干扰吊舱能对地面警戒、引导、导弹制导以及炮瞄雷达实施有效干扰。若它们在金门、马祖等外岛和海峡中线施放干扰,可对大陆一、二线雷达分别造成严重、中度或轻度干扰。
台陆军、海军装备的通信干扰机和雷达干扰机,可对大陆短波、超短波通信及各型雷达实施干扰。在强敌介入情况下,台军可得到强有力的电子攻击支援。美军EA-6B电子战飞机装备的ALQ-99F电子干扰系统,配有10部大功率干扰机,具有阻塞干扰、瞄准干扰、双频干扰、扫频干扰等多种干扰模式,其干扰频率范围为64-18000兆赫兹,覆盖了大陆现役预警探测系统中的所有雷达,总有效干扰功率高达1兆瓦,可使距它200千米内的雷达失去探测能力,当它在海峡中线附近对大陆实施宽带噪声干扰时,大陆一线雷达的副瓣自卫距离将下降到原来的25%左右。
电子预警系统漏洞
台军电子预警缺乏航天侦察和卫星通信手段,尤其缺少导弹预警卫星,而对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探测,恰恰主要依靠预警卫星。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网,台湾短期内不可能拥有这样的预警卫星网。另外,台军的战略情报信息主要依赖美、法、日等国的侦察卫星提供,费时价高,受制于人。台目前尚无自己的通信卫星,靠租用外国的通信卫星难以满足其军事通信的需求。在台军的电子预警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是整个系统实施作战、赢得战争的根本保证,是电子预警系统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也是制约系统发展的“瓶颈”,它的技术性能和水平要求高,自主性强,保密要求高,耗费人、财、物力。台电子预警系统目前尚是大型数据库,仅沟通了旅以上单位,未能建立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想要在各种情况下有效地对三军实施统一的实时指挥控制,迅速下达决策计划和命令的难度较大。电子预警系统要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具各高效、安全和可靠的通信系统,要对系统内的各种设施实施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也必须依靠可靠数据链的联结。
目前台军电子预警系统部分要素间的数据链正在逐步建立之中,全部实现联结运行还需一定的时间。虽然台军F-16、“幻影”2000-5、IDF战斗机和E-2T预警机的性能较强,但苦于没有装备数据链,只能使用保密语音系统进行通信,因而整体作战能力有限。同时,台海军成功级、康定级护卫舰等主要作战舰艇都具有一定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但由于没有与“衡山”、“大成”、“强网”、“陆资”等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E-2T预警机由人工语音引导战斗机,只能拦截1-3批目标。同时,E-2T在海峡上空预警指挥,目标明显,易被发现,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战斗机重点打击的目标,且自身飞行速度慢、自卫能力差,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系统体系构成
台“国防部”电子预警业务综合管理单位为“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台军武器系统在规划之初均需经“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审查,以便增加武器的电子预警能力。同时,“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还负责台军电子预警各个情报搜集单位的作业协调。
台军电子预警相关技术、武器发展等技术情报资料的分析与研判,由台“中科院”负责。台“中科院”还参与台军方各项电子预警装备与武器系统获得管理的全程技术协助,以及台军方电子战教育训练发展与电子战科技专业人才培育等工作,同时还负责军方电子战系统以及系统使用软件的审查工作。
台军“国防部”电展室建立了一个电子情报总资料库,各军总部成立分库,总库与分库间以资讯保密方式构连,使情报资料可交流运用。总资料库负责对通信系统网号、通信诸元参数与雷达电子设施赋予统一的编号,并适时发布修订资料及制作电子情报参数表。而各侦测单位也具备分析作业的能力,对所获得的讯号情报经初步分析处理后,送各军种总部并同原始资料送“国防部”电子情报总资料库复判,然后储存建档,使情报资料能共享。除侦测单位外,各军种武器平台上的电子反制或电战预警系统,也有截收讯号情报功能,很多单位也设有电战官,对这些情报进行初步分析。此外,台“中科院”也协助电子情报总资料库执行复判。
三军电子预警系统
台军以“衡山指挥所”的衡山战情系统为核心,建立了自动化指挥和管制作业系统,并整合区域作战管制中心(ROCC)、空中预警机、陆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中心及重要武器载台,建立地面、空中及海上的指挥管制机制。区域作战管制中心可说是小型的“衡山指挥所”,在北、中、南各构建三处,为台湾指管机制增加三个分身,即使“衡山指挥所”无法运作,区域战管中心仍可负起该作战区的指挥任务,能有效提升指管系统的战场生存率。 就三军而言,台空军有“强网”系统,台海军有“大成”系统,台陆军有“陆资”系统。台空军指挥控制系统建立最早,是以空军作战中心为核心(运用“强网”自动化防空系统),经由空军作战中心通信链,统合指挥、控制三军防空兵力,遂行防(制)空作战任务。空中管制系统亦由空军作战中心指挥,负责作战飞机管制及防空情报传递。该系统由空军控制中心(ACC)、控制报告中心(CRC)、控制报告站(CRP)、报告站(RP)、空军联络官组(ALS)、空军控制组(ACT)等单位组成。台空军通讯系统的所有有线、无线电,均以直通、专用、24小时收听为原则。各种有线、无线电有多重配置,以防故障停工或受敌摧毁破坏时使用。
台海军的“大成”监测侦察及数据资料链系统包括“大成”岸一舰信息交换链系统、舰一舰资讯交换链系统、舰一机资讯交链系统及岸基资讯交换链系统等四种系统。这四种系统是在不同背景及需求下各自筹建完成的,其运用范围目前暂无重复。台海军指挥控制通信情报测监察“战术资料链”系统及各战斗系统间的整合,涵盖战略指挥层的全军动态情报归集、处理与传递能力,用于遂行战场管理,但只局限于处理作战各级的情报,还未能实现情报共享。
台陆军“陆资”的指挥管制情报监侦系统建设,是以“衡山”系统为核心,建立自动化指管作业系统,并整合空军区域作战管制中心(ROCC)、空中预警机、陆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中心及台湾军方重要武器平台,建立地面、空中及海上的指挥机制。目前,陆军已完成全军数码交换机和天基卫星通信系统的换装,从总部至连级可用自动拨接方式,达到实时情报传送、立即指挥指挥控制的效能。同时,台陆军也完成了各作战区旅、炮兵营级的陆区系统,使其具有机动通信能力,并完成数字化、有线、无线电系统装备综合,具备数据传输能力,增加实时指挥控制功能。未配置陆区系统的单位,则借无线电多波段系统联接野战数字交换机,通过台湾军方光纤网络的T1线路与陆区系统结合,使陆军各级部队,能够达到语音和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在与友军联络方面,台陆军已经可以由陆区系统的“战斗网络无线电界面”(CNRI)整合天频卫星通信系统与37A跳频无线电,与海军、空军等友军单位完成有限度制空、制海三度立体作战能力。未来台陆军还将通过陆区系统、UHF对空无线电、37A跳频无线电,配合海、空军协同建设从而获得装备,使联合反大陆作战数字化、自动化,从战略到战斗阶层,可达到资讯交换无间隙、高度指挥控制及战场状况透明化的目标。
电子预警系统情报流程
台军作战中心设置火力支援、勤务支援、指挥控制和情报监测侦查四个系统。在情报流程方面,海、空雷达信息由台“国防部”衡山战管系统提供,近海(14-20海里)雷达信息通过海岸巡防系统传递,而当面敌情则由作战区或友军观测所,通过陆区网络(战术区域通信系统,IMSE)获得。这些情报将分别传送至军团指挥所作战、情报中心及炮兵火力中心的战场控制系统内。而台军整体通信系统结构是以陆区系统为骨干,配合光、数字微波系统及高频、特高跳频无线电通信(无线电话)、天基卫星通信系统等装备,构成台军“国防部”、友军及下级部队间数据、图像、信息、传真、语音等通信联络。
侦察预警能力
台空军“强网”系统监视能力很强。就常规目标而言,对20000米高度的目标,其探测距离为500千米左右,可达浙江、杭州、江西新城、广东惠阳一线;对5000米高度的目标,其探测距离为280千米左右,可达浙江路桥、福建连城、广东兴宁一线;对1000-1500米高度的目标,其最大探测距离为160千米,基本可达到大陆海岸线附近;对100-300米高度的目标,其最大探测距离为80千米。按照这一探测范围,对大陆从一线机场起飞的作战飞机,“强网”系统至少可提供8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特别是台军装备了E-2T空中预警机之后,其预警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大陆一线机场起飞的飞机可掌握90%以上,对大陆二线机场起飞的飞机可掌握75%以上,对大 陆战区纵深机场起飞的作战飞机的预警时间可达25分钟。台湾通过与美国、法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合作研制、引进或租借的方式,使其电子侦察监视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台军在本岛和外岛建立了40多个电子侦察站、测向站,装备在15架电子侦察飞机(12架美制RE-16和3架从以色列引进的IAl201电子侦察机)、24架EAT-3、1架EC-130H、6架E-2T预警机以及8艘诺克斯级、7艘成功级导弹护卫舰等上面的雷达、通信侦察设备的侦察区域广、频率覆盖范围宽、参数测量精度高,可对北起海参崴、南至北部湾及大陆500-600千米纵深地区的各型雷达、敌我识别器、通信等装备实施有效侦察,并能与地面通信用的双向数据链实时传输侦察到的数据。
卫星预警能力
台湾在开发和共享外国卫星侦察技术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2001年8月,台湾获得了以色列商用“地球资源观测卫星”的使用权。该卫星可提供分辨率为1米的黑白照片和4米的彩色照片。同时,台湾与新加坡合作制造的“中新1号”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台湾自行研制的“中华1号”低轨道实验卫星已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发射升空。台湾与外国合作研制的“中华2号”对地观测卫星已于2004年发射升空,其分辨率为2米。这些卫星都可用于军事侦察。此外,台湾还有意将“中华2号”遥测卫星发展为军事侦察卫星,以完善其侦察体系。
战时,台军还可获得美国在轨的电子侦察卫星的情报支援。美国主要有“大酒瓶”、“折叠椅”、“入侵者”等电子侦察卫星,“锁眼”-12光电成像侦察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以及“旋涡”通信侦察卫星等,这些卫星都参加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行动,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各种侦察卫星平均每天飞经中国上空63.8次。
电子战能力
台空军担负电子干扰作战的主要兵力是担负编队内和编队外支援干扰任务的24架EAT-3和1架EC-130H(近期有可能增加到5架)。其干扰能力强,可对大陆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实施有效干扰。EAT-3飞机携带的主要电子干扰设备在实施有源干扰时,可在37-110千米范围内(最大408千米),对频率在L、S、C三个波段(1000-8000兆赫兹)的各型地面雷达实施较强烈的干扰,可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条形、点形、扫描形等全方位干扰杂波。EAT-3飞机携带的箔条投放设备可在1400-7600米高度投撒无源干扰箔条,形成长28-93千米、宽度4-6千米的干扰走廊,主要干扰各型地面雷达,最远干扰距离达240千米,一般在120千米内可对雷达产生较强干扰,持续时间长达150分钟,可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条形、点状、伞形、扇形、带形等干扰杂波。EC-130H电子战飞机集雷达和通信干扰于一体,工作频段为500-20000兆赫兹,干扰功率为5~10千瓦,有阻塞、点频、欺骗三种干扰样式。当EC-130H电子战飞机沿台湾海峡中线飞行时,可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雷达和通信设备产生较强的干扰。
台空军的主战飞机都装有先进的自卫电子对抗系统(包括全向雷达告警器、箔条/红外弹投放器和有源雷达干扰设备)。这些系统干扰频带范围宽、干扰功率大、自动化程度高、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力强。不仅具有对机载火控雷达和对空武器火控雷达的干扰能力,而且能对部分防空情报雷达实施有效干扰。如F-16挂载的“雷神1号”电子反制荚舱,可同时对80部地面雷达实施有效电子压制;“幻影”2000-5装备的DB-3163型和CT-51型电子干扰吊舱能对地面警戒、引导、导弹制导以及炮瞄雷达实施有效干扰。若它们在金门、马祖等外岛和海峡中线施放干扰,可对大陆一、二线雷达分别造成严重、中度或轻度干扰。
台陆军、海军装备的通信干扰机和雷达干扰机,可对大陆短波、超短波通信及各型雷达实施干扰。在强敌介入情况下,台军可得到强有力的电子攻击支援。美军EA-6B电子战飞机装备的ALQ-99F电子干扰系统,配有10部大功率干扰机,具有阻塞干扰、瞄准干扰、双频干扰、扫频干扰等多种干扰模式,其干扰频率范围为64-18000兆赫兹,覆盖了大陆现役预警探测系统中的所有雷达,总有效干扰功率高达1兆瓦,可使距它200千米内的雷达失去探测能力,当它在海峡中线附近对大陆实施宽带噪声干扰时,大陆一线雷达的副瓣自卫距离将下降到原来的25%左右。
电子预警系统漏洞
台军电子预警缺乏航天侦察和卫星通信手段,尤其缺少导弹预警卫星,而对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探测,恰恰主要依靠预警卫星。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网,台湾短期内不可能拥有这样的预警卫星网。另外,台军的战略情报信息主要依赖美、法、日等国的侦察卫星提供,费时价高,受制于人。台目前尚无自己的通信卫星,靠租用外国的通信卫星难以满足其军事通信的需求。在台军的电子预警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是整个系统实施作战、赢得战争的根本保证,是电子预警系统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也是制约系统发展的“瓶颈”,它的技术性能和水平要求高,自主性强,保密要求高,耗费人、财、物力。台电子预警系统目前尚是大型数据库,仅沟通了旅以上单位,未能建立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想要在各种情况下有效地对三军实施统一的实时指挥控制,迅速下达决策计划和命令的难度较大。电子预警系统要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具各高效、安全和可靠的通信系统,要对系统内的各种设施实施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也必须依靠可靠数据链的联结。
目前台军电子预警系统部分要素间的数据链正在逐步建立之中,全部实现联结运行还需一定的时间。虽然台军F-16、“幻影”2000-5、IDF战斗机和E-2T预警机的性能较强,但苦于没有装备数据链,只能使用保密语音系统进行通信,因而整体作战能力有限。同时,台海军成功级、康定级护卫舰等主要作战舰艇都具有一定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但由于没有与“衡山”、“大成”、“强网”、“陆资”等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E-2T预警机由人工语音引导战斗机,只能拦截1-3批目标。同时,E-2T在海峡上空预警指挥,目标明显,易被发现,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战斗机重点打击的目标,且自身飞行速度慢、自卫能力差,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