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抚远市,素有“华夏东极”“东方第一县”之称。这里曾是我国最东端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昔日苦寒荒凉地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了走向全面小康的曙光。
4年前,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到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再到黑龙江畔的赫哲族民居,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抚远人民倍感鼓舞与振奋。
抚远市委书记周宏回忆,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东极宝塔塔基平台视察黑瞎子岛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概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几年来,抚远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建成抚远市鱼文化体验馆、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鸟岛观景区等,同时启动实施乌苏里船歌风光带、南山公园、渔人码头等特色旅游项目。
“抚远生态特别好,几年来,我们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东北地区绿色屏障,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产业,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周宏说。
抓吉赫哲族村是我国陆地最东端的行政村,隶属于“东方第一镇”抚远市乌苏镇。它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也是《乌苏里船歌》的发源地。
近3年来,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里有由105种乌苏里江鱼烹饪而成的鲜鱼宴和各种赫哲族特色旅游伴手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抓吉赫哲族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赫哲族群众依靠民宿产业走向小康生活。
乌苏镇曾经只是一个渔民集中的小居民点,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乌苏镇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创建“网红”民宿品牌,全力打造乡村旅游新景观。乌苏镇的赫哲族民宿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二期正在抢抓工期、有序施工。乌苏镇党委书记李东生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生态游的兴起,乌苏镇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目光。乌苏镇已经与途远、途家、途礼3家公司及斯维登集团达成全面合作意向,组建专门团队管理运营全村所有民宿,力争将抓吉赫哲族村真正打造成民俗生态游的“网红”打卡地。
“民宿产业的植入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抓吉赫哲族村的风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往日偏僻的小渔村正在乡村旅游的热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李东生说。
走进抓吉赫哲族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新式小洋房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旁,民族特色的建筑别具一格,很难让人将其与偏远落后的小渔村联想在一起。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妇女主任周春香感慨万千。过去,村民都住在小草房和地窨子里,村内道路晴天“扬灰”,雨天“和泥”。全村人主要靠捕鱼维持生活。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鱼类资源逐年减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陷入困顿。
为改变小渔村的落后面貌,乌苏镇党委抓住“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结合抚远市乌苏里船歌风光带规划,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利用乌苏镇的地缘、资源和特色餐饮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果蔬和赫哲族文化产业,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
如今,抓吉赫哲族村“渔家乐”遍布全村,乌苏里船歌风光带下的民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村子还建设了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创办了“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聘请专家定期授课,讲解制作工艺,免费发放鱼皮,鼓励村民参与并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现在,他们制作的鱼皮画、鱼骨画、鱼皮服饰等手工制品深受游客喜爱。
同时,针对无劳动能力、老弱病残的贫困户,乌苏镇每年年底给他们进行补贴式分红,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现在的抓吉赫哲族村,日出时辛勤的渔民在撒网捕鱼,午饭后勤劳的妇女会在村活动室认真学习鱼皮制品手工艺,晚上村里更是热闹非凡,着装统一的广场舞蹈队欢快地跳着舞,除去一天的疲惫。
除了民俗特色旅游,抚远市还先后建成抚远市鱼文化体验馆、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鸟岛观景区等,启动实施乌苏里船歌风光带、南山公园、渔人码头等重点旅游项目。當地组织开展的中俄韩橡皮艇拉力赛、徒步大赛等国际赛事,以及开辟的民俗体验游、界江风情游、中俄跨境游等产品,也使抚远旅游日益升温。
“保护一条鱼,守护一条江”。在抚远这座有着“淡水鱼之都”称号的城市,对鱼类保护的一系列行动,更体现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种深刻领悟。通过“以养代补”“捕养结合”“封江育鱼”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以往过度捕捞的情况近两年得到改善,抚远在取之于江、授之于江的生产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抚远因鱼而生、因渔而兴,如今更因生态而发展、因产业而发展。
“虽地处偏远、产业基础薄弱,但正因如此才有了一方净土,而且近年来通了飞机、火车、高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拥有了发展旅游业、边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条件。”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
有着“北美红宝石”美誉的蔓越莓,只适合生长在寒冷湿润的环境,全球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美地区,国内种植曾经是一片空白,直到中国企业率先打破了蔓越莓这种垄断格局。2010年,中国企业红海植业率先从北美引进蔓越莓种苗,开启了历时5年走南闯北的“漫漫长征”。在中国多个地区经历了考察选址、勘测实验、试验种植等,这批漂洋过海的蔓越莓种苗最终在抚远成功落地生根,又经过3年发展,蔓越莓种植面积达到了4200亩,成为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抚远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创收。2019年,蔓越莓产量达到450吨,产值3500万元。蔓越莓种植效益比普通作物优势明显,亩产能达到2吨半到3吨,亩收益达到5万元,1亩蔓越莓的效益相当于50亩水稻、100亩玉米。蔓越莓种植基地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全部依赖进口的市场空白。项目自成立以来带动贫困户102户,每户每年实现增收3000元。
“种植蔓越莓对环境、温度和水资源的要求都很高。”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说,“抚远是未被污染的‘白纸’,干净的水、空气和土壤最适合发展这种生态农业。”
蔓越莓在抚远规模化成功种植,打破了东北作为中国粮仓仅盛产大豆、高粱、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刻板印象,实效地促进着东北经济的崛起。
除了特色种植,抚远市还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边境贸易。在抚远市边民互市贸易区内,糖果、面粉、食用油等各类俄罗斯商品琳琅满目,在售商品有约1.9万种,参与边贸的贫困边民可实现年增收6000元至24000元。
如今在抚远,从线下到线上,全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高涨。抚远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不少农业从业者把产品“搬上网”,目前已有1700多家商家在线上销售本地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抚远2014年网上零售额仅400万元,到了2019年达到1.59亿元。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正拉近抚远与全国的距离,也帮助贫困群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4年前,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到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再到黑龙江畔的赫哲族民居,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抚远人民倍感鼓舞与振奋。
抚远市委书记周宏回忆,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东极宝塔塔基平台视察黑瞎子岛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概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几年来,抚远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建成抚远市鱼文化体验馆、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鸟岛观景区等,同时启动实施乌苏里船歌风光带、南山公园、渔人码头等特色旅游项目。
“抚远生态特别好,几年来,我们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东北地区绿色屏障,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产业,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周宏说。
发展乡村游:《乌苏里船歌》响新唱
抓吉赫哲族村是我国陆地最东端的行政村,隶属于“东方第一镇”抚远市乌苏镇。它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也是《乌苏里船歌》的发源地。
近3年来,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里有由105种乌苏里江鱼烹饪而成的鲜鱼宴和各种赫哲族特色旅游伴手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抓吉赫哲族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赫哲族群众依靠民宿产业走向小康生活。
乌苏镇曾经只是一个渔民集中的小居民点,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乌苏镇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创建“网红”民宿品牌,全力打造乡村旅游新景观。乌苏镇的赫哲族民宿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二期正在抢抓工期、有序施工。乌苏镇党委书记李东生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生态游的兴起,乌苏镇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目光。乌苏镇已经与途远、途家、途礼3家公司及斯维登集团达成全面合作意向,组建专门团队管理运营全村所有民宿,力争将抓吉赫哲族村真正打造成民俗生态游的“网红”打卡地。
“民宿产业的植入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抓吉赫哲族村的风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往日偏僻的小渔村正在乡村旅游的热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李东生说。
走进抓吉赫哲族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新式小洋房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旁,民族特色的建筑别具一格,很难让人将其与偏远落后的小渔村联想在一起。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妇女主任周春香感慨万千。过去,村民都住在小草房和地窨子里,村内道路晴天“扬灰”,雨天“和泥”。全村人主要靠捕鱼维持生活。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鱼类资源逐年减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陷入困顿。
为改变小渔村的落后面貌,乌苏镇党委抓住“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结合抚远市乌苏里船歌风光带规划,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利用乌苏镇的地缘、资源和特色餐饮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果蔬和赫哲族文化产业,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
如今,抓吉赫哲族村“渔家乐”遍布全村,乌苏里船歌风光带下的民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村子还建设了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创办了“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聘请专家定期授课,讲解制作工艺,免费发放鱼皮,鼓励村民参与并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现在,他们制作的鱼皮画、鱼骨画、鱼皮服饰等手工制品深受游客喜爱。
同时,针对无劳动能力、老弱病残的贫困户,乌苏镇每年年底给他们进行补贴式分红,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现在的抓吉赫哲族村,日出时辛勤的渔民在撒网捕鱼,午饭后勤劳的妇女会在村活动室认真学习鱼皮制品手工艺,晚上村里更是热闹非凡,着装统一的广场舞蹈队欢快地跳着舞,除去一天的疲惫。
除了民俗特色旅游,抚远市还先后建成抚远市鱼文化体验馆、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鸟岛观景区等,启动实施乌苏里船歌风光带、南山公园、渔人码头等重点旅游项目。當地组织开展的中俄韩橡皮艇拉力赛、徒步大赛等国际赛事,以及开辟的民俗体验游、界江风情游、中俄跨境游等产品,也使抚远旅游日益升温。
因生态而发展,因产业而发展
“保护一条鱼,守护一条江”。在抚远这座有着“淡水鱼之都”称号的城市,对鱼类保护的一系列行动,更体现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种深刻领悟。通过“以养代补”“捕养结合”“封江育鱼”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以往过度捕捞的情况近两年得到改善,抚远在取之于江、授之于江的生产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抚远因鱼而生、因渔而兴,如今更因生态而发展、因产业而发展。
“虽地处偏远、产业基础薄弱,但正因如此才有了一方净土,而且近年来通了飞机、火车、高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拥有了发展旅游业、边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条件。”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
有着“北美红宝石”美誉的蔓越莓,只适合生长在寒冷湿润的环境,全球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美地区,国内种植曾经是一片空白,直到中国企业率先打破了蔓越莓这种垄断格局。2010年,中国企业红海植业率先从北美引进蔓越莓种苗,开启了历时5年走南闯北的“漫漫长征”。在中国多个地区经历了考察选址、勘测实验、试验种植等,这批漂洋过海的蔓越莓种苗最终在抚远成功落地生根,又经过3年发展,蔓越莓种植面积达到了4200亩,成为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抚远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创收。2019年,蔓越莓产量达到450吨,产值3500万元。蔓越莓种植效益比普通作物优势明显,亩产能达到2吨半到3吨,亩收益达到5万元,1亩蔓越莓的效益相当于50亩水稻、100亩玉米。蔓越莓种植基地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全部依赖进口的市场空白。项目自成立以来带动贫困户102户,每户每年实现增收3000元。
“种植蔓越莓对环境、温度和水资源的要求都很高。”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说,“抚远是未被污染的‘白纸’,干净的水、空气和土壤最适合发展这种生态农业。”
蔓越莓在抚远规模化成功种植,打破了东北作为中国粮仓仅盛产大豆、高粱、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刻板印象,实效地促进着东北经济的崛起。
除了特色种植,抚远市还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边境贸易。在抚远市边民互市贸易区内,糖果、面粉、食用油等各类俄罗斯商品琳琅满目,在售商品有约1.9万种,参与边贸的贫困边民可实现年增收6000元至24000元。
如今在抚远,从线下到线上,全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高涨。抚远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不少农业从业者把产品“搬上网”,目前已有1700多家商家在线上销售本地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抚远2014年网上零售额仅400万元,到了2019年达到1.59亿元。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正拉近抚远与全国的距离,也帮助贫困群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