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反思: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用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观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学生存在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乃是占学生退学、休学、死亡的第一位的原因,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屡见媒体。专家指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指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德育的一大重点。回顾走过的路,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并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将有助于今后的工作。
1 在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时,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和重视。现处的时代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面临的物质财富日益多样化,这是一个选择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二是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 现代化与地球村使东西方文化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融合,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都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所有这些无不强制性地要求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中职生因为学历低,在高层次人才都不太好就业的形势下,更是前途未卜,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生活的紧张;课余生活的单调;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教育重智育、重操作技能,轻德育,轻心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同时,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青少年学生生理迅速发展接近成人,心理却相对滞后,身心的不协调使他们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中间地带。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素质本身就具有某些倾向,如不良个性特征、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加上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他们对某些变化难以适应,导致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2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兼顾共性与个性
也就是说,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既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也要照顾少数学生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有做到统筹兼顾。
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问题,低层次的中专学历在日后社会上如何立足,可以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青春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使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情绪情感特征(敌对冲动、胆怯懦弱、抑郁冷漠);以上两者,可以以几百人的大讲座形式来给学生们提供成长所需的知识养分,以“知”为前提带动“行”,在“行”中体验微小的成功快乐,逐步达到和谐的知行统一。
而对于另外一些有着自己独特心理问题或心理需求的学生,则宜于采用个体咨询的技术,即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他个性发展特点的教育,就是根据学生自己从已往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基本定型的反应方式,制定并实施既符合他的心理需求又能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提升的方案。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比如对听课学习时思想爱跑神的学生,给予专门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对场所恐怖的学生,给予系统脱敏治疗;对性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
这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中间层次的,即组织起有同类心理困惑的学生,形成一个小团体,施以专门设计的活动方案,类似于心理拓展训练。比如依据检验班班主任的目标,以增强班级团结力和凝聚力为主题来设计活动,用“合力吹氣球”、“吹空罐”、“东拼西凑”等游戏。再比如,有的团体以学习动机的激发为目的,有的团体则恰恰相反,以降低学习焦虑为目的,有的以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为目的……
3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各种外部事物的多层联系和学生内部的身心联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不是单纯的生物个体,每个学生来到学校,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有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学校也不是神圣的殿堂,即使是老师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个人历史中,有与家长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甚至影响到今天。个人现实中,同样存在与身边这些人的关系。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在模拟现实中,可以把这些活生生的人际联系生动地呈现出来,扮演者设身处地深刻体验,学会换位思考,观察者纵览全局旁观者清,可以反省自身,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体验什么才是有效的人际沟通模式时,设置情境如下:你和同学合作做实验,出了意外,老师质问你们:“怎么回事?别人都做得好好的,你们两个怎么回事?”这里边,既有同学间的沟通模式,也有与老师间的沟通方法。不同的小组表现出了不同的沟通模式,老师的点评才有了现实的基础,在比较中学生们对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有了清晰的把握。在以后的校园生活里,逐步练习掌握,为将来职业生活中与各种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们不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大多数学生也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身心统一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是一致。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行为来推测其心理。行为包括有声语言、肢体动作等,语言又有声调、语气、表情等。这就给我们及早发现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依据,班级心理信息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来筛查、甄别正在滑向心理不健康边沿的学生,利于进一步的防治。而且,身心统一的观点也告诉我们,通过身体的外部行为和动作可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心灵健美操可以放松身心,昂首阔步走路可以提高自信心,手抚前胸然后打开并大声说:“我感觉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原理都是用动作来提升心理。
心理本来就是从哲学脱胎的,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改善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高瞻远瞩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田雷.德育第一册[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邹泓.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学生存在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乃是占学生退学、休学、死亡的第一位的原因,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屡见媒体。专家指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指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德育的一大重点。回顾走过的路,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并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将有助于今后的工作。
1 在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时,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和重视。现处的时代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面临的物质财富日益多样化,这是一个选择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二是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 现代化与地球村使东西方文化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融合,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都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所有这些无不强制性地要求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中职生因为学历低,在高层次人才都不太好就业的形势下,更是前途未卜,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生活的紧张;课余生活的单调;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教育重智育、重操作技能,轻德育,轻心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同时,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青少年学生生理迅速发展接近成人,心理却相对滞后,身心的不协调使他们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中间地带。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素质本身就具有某些倾向,如不良个性特征、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加上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他们对某些变化难以适应,导致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2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兼顾共性与个性
也就是说,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既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也要照顾少数学生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有做到统筹兼顾。
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问题,低层次的中专学历在日后社会上如何立足,可以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青春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使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情绪情感特征(敌对冲动、胆怯懦弱、抑郁冷漠);以上两者,可以以几百人的大讲座形式来给学生们提供成长所需的知识养分,以“知”为前提带动“行”,在“行”中体验微小的成功快乐,逐步达到和谐的知行统一。
而对于另外一些有着自己独特心理问题或心理需求的学生,则宜于采用个体咨询的技术,即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他个性发展特点的教育,就是根据学生自己从已往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基本定型的反应方式,制定并实施既符合他的心理需求又能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提升的方案。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比如对听课学习时思想爱跑神的学生,给予专门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对场所恐怖的学生,给予系统脱敏治疗;对性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
这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中间层次的,即组织起有同类心理困惑的学生,形成一个小团体,施以专门设计的活动方案,类似于心理拓展训练。比如依据检验班班主任的目标,以增强班级团结力和凝聚力为主题来设计活动,用“合力吹氣球”、“吹空罐”、“东拼西凑”等游戏。再比如,有的团体以学习动机的激发为目的,有的团体则恰恰相反,以降低学习焦虑为目的,有的以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为目的……
3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各种外部事物的多层联系和学生内部的身心联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不是单纯的生物个体,每个学生来到学校,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有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学校也不是神圣的殿堂,即使是老师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个人历史中,有与家长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甚至影响到今天。个人现实中,同样存在与身边这些人的关系。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在模拟现实中,可以把这些活生生的人际联系生动地呈现出来,扮演者设身处地深刻体验,学会换位思考,观察者纵览全局旁观者清,可以反省自身,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体验什么才是有效的人际沟通模式时,设置情境如下:你和同学合作做实验,出了意外,老师质问你们:“怎么回事?别人都做得好好的,你们两个怎么回事?”这里边,既有同学间的沟通模式,也有与老师间的沟通方法。不同的小组表现出了不同的沟通模式,老师的点评才有了现实的基础,在比较中学生们对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有了清晰的把握。在以后的校园生活里,逐步练习掌握,为将来职业生活中与各种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们不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大多数学生也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身心统一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是一致。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行为来推测其心理。行为包括有声语言、肢体动作等,语言又有声调、语气、表情等。这就给我们及早发现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依据,班级心理信息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来筛查、甄别正在滑向心理不健康边沿的学生,利于进一步的防治。而且,身心统一的观点也告诉我们,通过身体的外部行为和动作可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心灵健美操可以放松身心,昂首阔步走路可以提高自信心,手抚前胸然后打开并大声说:“我感觉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原理都是用动作来提升心理。
心理本来就是从哲学脱胎的,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改善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高瞻远瞩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田雷.德育第一册[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邹泓.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