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4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阳光洒满大地,一幢欧式的三层别墅小楼掩映在一片广阔的郁郁葱葱的芒果林里,这就是朱洪珍的家了。小楼建于2005年,花了30多万元,这对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是难以想像的。朱洪珍说:“别说其他人不敢想像,就是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敢奢望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朱洪珍今年59岁,家里有丈夫、儿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媳和两个孙女。18年前,朱洪珍一家的日子和周围邻居一样都非常清苦。这里地处攀枝花崇山峻岭之中,承包地本来就很少,再加上种的都是传统农作物,水稻、高粱、玉米什么的,收成不好,一家五六个人全年的收入才两千块钱,生活真的很困难,不仅如此,为了多种庄稼,村民们不断开垦荒地,山上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朱洪珍和丈夫罗兴国其实也是爱“折腾”的人。朱洪珍说:“当年那个穷啊,真是让人发疯,吃饭没钱,穿衣服没钱,看病更没钱,得病了都是硬撑过去的。那时候就想,咋样才能摆脱这种穷呀?”朱洪珍和丈夫尝试过种石榴、桑椹、广柑和脐橙,但都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一天,朱洪珍像往常一样去赶场,在场上碰上了一个龙塘沟的亲戚乙朱洪珍看见这个亲戚面前摆着一堆从未见过的东西在卖。一寒暄,这个亲戚告诉朱洪珍这是芒果,本地很少有,主要产在海南。他家院子里也只有一颗,这一年刚好结了几个,就拿来卖了。亲戚还特意拿出一个切了邀请朱洪珍品尝。朱洪珍一尝,突然感觉脑门好像被什么拍了一下,她惊讶的发现芒果的味道竟然如此美妙,又香又甜,样子也非常可爱,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回到家里,朱洪珍就跟罗兴国说起了这事。看朱洪珍兴奋的样子,罗兴国也立即对芒果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也没见过芒果,也没尝过芒果,而亲戚的芒果也早卖完进了人家的肚子了,怎么办呢?夫妻俩非常想对芒果作进一步了解。经过多方打听,有人告诉朱洪珍,可以去农科所问一下,因为农科所院里就有一棵芒果树。但是,经过询问,农科所对芒果也只是处于摸索试验阶段,了解得并不多。
1991年正月12,罗兴国就背着铺盖去海南打工了,他这次打工的目的地就是专门种植芒果的公司,他最后选中了海南福田公司。这是一家具备一定规模很成熟的生产芒果的公司,罗兴国在这里打工半年,从施肥、剪枝、嫁接、保果、喷药、到收储每一个环节他都争着干,不怕苦不怕累。一季的芒果收完,半年也就过去了。7月。罗兴国回到家里,带回来的是700颗芒果树苗。
朱洪珍高兴坏了,和丈夫一起栽种树苗。从那时起,朱洪珍他们就知道规模的重要,只有发动大家一起种,芒果多了才能吸引销售商,才能卖出好价钱。无奈,村里人对罗兴国千里迢迢弄回来的树苗并不感兴趣,他们都觉得这不过是朱洪珍夫妻俩的又一次折腾。而且,他们说,就算种出来了,也怕到时候卖不出去,就像当初卖黄瓜红苕一样,卖得打瞌睡都卖不出去。最后只有几家邻居好奇,拿了几十棵树苗去栽。
种下树苗后,朱洪珍和罗兴国像看孩子一样照管著它们。1993年,芒果树就开始挂果了,第一年,产了1000多斤,用骡子驮着去卖,3.5元一斤,一下子就挣了四五千块钱。邻居们这下傻眼了,大家都开始后悔了。朱洪珍和罗兴国,请来村里人品尝芒果,借此机会讲解芒果种植知识和好处。1994年,他们的芒果大丰收,收入翻番。朱洪珍和丈夫的干劲更大了,他们又买来4万多棵苗,自己种一部分,其余地赊给村民种。让他们收获了,再给树苗钱。
这样。村里的芒果种植规模,终于发展起来了,但是,问题也来了。芒果树开始生病,其他管理难题也接踵而来。这一年,罗兴国和儿子再度南下海南,去向芒果种植基地取经。罗兴国和儿子从海南取经归来后,为了稳定大家的信心,朱洪珍和丈夫一起,花钱请专家为大家办培训班。随着技术难关的逐渐攻克,普达村里的芒果种植终于走上正轨。
2008年,朱洪珍家里的芒果已经有近200亩,而整个普达村种植芒果上万亩。基本上村里种芒果的农家都富裕了。两家当年最抵制种芒果的村民,也种上了芒果,而且,每年收入都是20多万元。她们对朱洪珍说:“要是早点听你们的劝就好了,那样就可以早点过上好日子。”因为芒果的种植,普达村漫山遍野都变绿了,村民们的口袋也鼓了,人们感谢朱洪珍夫妻俩。
芒果口感好,销路不用愁,他们的芒果已经卖到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海南;甘肃。因为地震,朱洪珍村里的芒果销售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为了保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要有销售商来收芒果,朱洪珍都让先收其他人的,最后才收他们的,果农们的芒果还是都顺利地卖了出去。朱洪珍家已经卖了17万元,树上还有两万多斤,销售商已经上门来了,价钱也谈好,5元一斤,估计至少还得收入10多万元。
芒果种植上了规模,村里的水泥路也通了,朱洪珍和罗兴国感觉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夫妻俩正在酝酿一个大计划:朝全国各大超市进军,让芒果直接走进消费者的果篮里。已经有很多家大型超市,包括家乐福、易初莲花、好又多等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对朱洪珍他们的芒果发出邀请,希望他们的芒果能够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城市的市民们就能从超市里买到朱洪珍他们送来的芒果。
责编 昕 莉
朱洪珍今年59岁,家里有丈夫、儿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媳和两个孙女。18年前,朱洪珍一家的日子和周围邻居一样都非常清苦。这里地处攀枝花崇山峻岭之中,承包地本来就很少,再加上种的都是传统农作物,水稻、高粱、玉米什么的,收成不好,一家五六个人全年的收入才两千块钱,生活真的很困难,不仅如此,为了多种庄稼,村民们不断开垦荒地,山上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朱洪珍和丈夫罗兴国其实也是爱“折腾”的人。朱洪珍说:“当年那个穷啊,真是让人发疯,吃饭没钱,穿衣服没钱,看病更没钱,得病了都是硬撑过去的。那时候就想,咋样才能摆脱这种穷呀?”朱洪珍和丈夫尝试过种石榴、桑椹、广柑和脐橙,但都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一天,朱洪珍像往常一样去赶场,在场上碰上了一个龙塘沟的亲戚乙朱洪珍看见这个亲戚面前摆着一堆从未见过的东西在卖。一寒暄,这个亲戚告诉朱洪珍这是芒果,本地很少有,主要产在海南。他家院子里也只有一颗,这一年刚好结了几个,就拿来卖了。亲戚还特意拿出一个切了邀请朱洪珍品尝。朱洪珍一尝,突然感觉脑门好像被什么拍了一下,她惊讶的发现芒果的味道竟然如此美妙,又香又甜,样子也非常可爱,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回到家里,朱洪珍就跟罗兴国说起了这事。看朱洪珍兴奋的样子,罗兴国也立即对芒果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也没见过芒果,也没尝过芒果,而亲戚的芒果也早卖完进了人家的肚子了,怎么办呢?夫妻俩非常想对芒果作进一步了解。经过多方打听,有人告诉朱洪珍,可以去农科所问一下,因为农科所院里就有一棵芒果树。但是,经过询问,农科所对芒果也只是处于摸索试验阶段,了解得并不多。
1991年正月12,罗兴国就背着铺盖去海南打工了,他这次打工的目的地就是专门种植芒果的公司,他最后选中了海南福田公司。这是一家具备一定规模很成熟的生产芒果的公司,罗兴国在这里打工半年,从施肥、剪枝、嫁接、保果、喷药、到收储每一个环节他都争着干,不怕苦不怕累。一季的芒果收完,半年也就过去了。7月。罗兴国回到家里,带回来的是700颗芒果树苗。
朱洪珍高兴坏了,和丈夫一起栽种树苗。从那时起,朱洪珍他们就知道规模的重要,只有发动大家一起种,芒果多了才能吸引销售商,才能卖出好价钱。无奈,村里人对罗兴国千里迢迢弄回来的树苗并不感兴趣,他们都觉得这不过是朱洪珍夫妻俩的又一次折腾。而且,他们说,就算种出来了,也怕到时候卖不出去,就像当初卖黄瓜红苕一样,卖得打瞌睡都卖不出去。最后只有几家邻居好奇,拿了几十棵树苗去栽。
种下树苗后,朱洪珍和罗兴国像看孩子一样照管著它们。1993年,芒果树就开始挂果了,第一年,产了1000多斤,用骡子驮着去卖,3.5元一斤,一下子就挣了四五千块钱。邻居们这下傻眼了,大家都开始后悔了。朱洪珍和罗兴国,请来村里人品尝芒果,借此机会讲解芒果种植知识和好处。1994年,他们的芒果大丰收,收入翻番。朱洪珍和丈夫的干劲更大了,他们又买来4万多棵苗,自己种一部分,其余地赊给村民种。让他们收获了,再给树苗钱。
这样。村里的芒果种植规模,终于发展起来了,但是,问题也来了。芒果树开始生病,其他管理难题也接踵而来。这一年,罗兴国和儿子再度南下海南,去向芒果种植基地取经。罗兴国和儿子从海南取经归来后,为了稳定大家的信心,朱洪珍和丈夫一起,花钱请专家为大家办培训班。随着技术难关的逐渐攻克,普达村里的芒果种植终于走上正轨。
2008年,朱洪珍家里的芒果已经有近200亩,而整个普达村种植芒果上万亩。基本上村里种芒果的农家都富裕了。两家当年最抵制种芒果的村民,也种上了芒果,而且,每年收入都是20多万元。她们对朱洪珍说:“要是早点听你们的劝就好了,那样就可以早点过上好日子。”因为芒果的种植,普达村漫山遍野都变绿了,村民们的口袋也鼓了,人们感谢朱洪珍夫妻俩。
芒果口感好,销路不用愁,他们的芒果已经卖到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海南;甘肃。因为地震,朱洪珍村里的芒果销售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为了保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要有销售商来收芒果,朱洪珍都让先收其他人的,最后才收他们的,果农们的芒果还是都顺利地卖了出去。朱洪珍家已经卖了17万元,树上还有两万多斤,销售商已经上门来了,价钱也谈好,5元一斤,估计至少还得收入10多万元。
芒果种植上了规模,村里的水泥路也通了,朱洪珍和罗兴国感觉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夫妻俩正在酝酿一个大计划:朝全国各大超市进军,让芒果直接走进消费者的果篮里。已经有很多家大型超市,包括家乐福、易初莲花、好又多等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对朱洪珍他们的芒果发出邀请,希望他们的芒果能够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城市的市民们就能从超市里买到朱洪珍他们送来的芒果。
责编 昕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