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是根本,改革开放是动力,国有经济是主导,民营经济是主体。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民营經济发展模式为基础,探讨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丰富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民营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步伐,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也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仅探讨苏南模式和中关村模式。
(一)苏南模式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是最早形成的民营经济模式。由于苏南地区紧邻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和苏州等发达工业化城市,处于经济、技术辐射范围内,在1953-1957年间,苏南农村工业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抓住改革红利,进一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模式。
苏南模式的良性发展体现了以下优势:利用政府信用,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把苏南闲置的生产要素最大化的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优势;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三大产业,促使大部分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积累了高质量的政府信用,掌握了积累的支配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社区的繁荣。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苏南的乡镇企业模式显露了一些弊端,比如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集体经济不利于激励个人积极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问责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包办意识,使得当地村民自主能力不够竞争意识不强,投资需求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
当地政府看到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便从1996年开始,苏南各地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对民营企业进行改革,如进行股份制改革、全资拍卖、租卖结合、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方式。改制后,也意味着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走向了终结。
(二)中关村模式
中关村模式的前身是电子一条街,是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带领科技人员组建的“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之后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科技公司相继成立,中关村逐步形成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群体。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中关村里的大部分企业都于国家或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企业内部产权不清,制约其发展。在科技园区中还设有管委会,且管委会中行政部门林立,使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趋向于准行政区域式的管理,这种状况的存在,会使科技园里的企业发展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缺乏自主权利,不利于长远发展。但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基本上是自发的,在经营机制上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很大的干预。产权问题最终成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难长大”和“难死亡”的根本性原因。
目前国内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特定问题的剖析,如对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民营科技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二、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中原经济区的民营企业也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区内经济的中坚力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1月份,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2.11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带动社会就业1238.26万人,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完成总产出59904.26亿元,对全省GDP贡献达到71%;实现营业收入58443.54亿元;实交税金1515.27亿元,税收贡献占全省的60.5%;实现资产总额29029.06亿元。已成为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促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
尽管河南省民营经济在近几年里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产权安排效率较低。河南省许多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产权界定不清晰,大部分企业财产所有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企业主家庭或家庭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多数民营企业满足于小型化、分散化发展,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贯彻落实不到位。河南省尽管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但是还没做到像江浙地区那样,及时在不同阶段制定出具体较强针对性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系统配套措施。
三、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为促使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应借鉴苏南模式和中关村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区内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首先,加快相关民营企业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植措施。其次,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产业科技化,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第三,加快股份制改革,促使产权明晰,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本运用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的比较[J].改革,2001,(4).
[2]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3]郗永丰,刘云涛.民营经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生力军”[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7.
作者简介:张雪燕(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李靓(1991-),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民营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步伐,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也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仅探讨苏南模式和中关村模式。
(一)苏南模式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是最早形成的民营经济模式。由于苏南地区紧邻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和苏州等发达工业化城市,处于经济、技术辐射范围内,在1953-1957年间,苏南农村工业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抓住改革红利,进一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模式。
苏南模式的良性发展体现了以下优势:利用政府信用,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把苏南闲置的生产要素最大化的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优势;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三大产业,促使大部分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积累了高质量的政府信用,掌握了积累的支配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社区的繁荣。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苏南的乡镇企业模式显露了一些弊端,比如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集体经济不利于激励个人积极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问责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包办意识,使得当地村民自主能力不够竞争意识不强,投资需求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
当地政府看到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便从1996年开始,苏南各地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对民营企业进行改革,如进行股份制改革、全资拍卖、租卖结合、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方式。改制后,也意味着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走向了终结。
(二)中关村模式
中关村模式的前身是电子一条街,是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带领科技人员组建的“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之后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科技公司相继成立,中关村逐步形成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群体。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中关村里的大部分企业都于国家或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企业内部产权不清,制约其发展。在科技园区中还设有管委会,且管委会中行政部门林立,使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趋向于准行政区域式的管理,这种状况的存在,会使科技园里的企业发展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缺乏自主权利,不利于长远发展。但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基本上是自发的,在经营机制上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很大的干预。产权问题最终成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难长大”和“难死亡”的根本性原因。
目前国内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特定问题的剖析,如对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民营科技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二、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中原经济区的民营企业也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区内经济的中坚力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1月份,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2.11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带动社会就业1238.26万人,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完成总产出59904.26亿元,对全省GDP贡献达到71%;实现营业收入58443.54亿元;实交税金1515.27亿元,税收贡献占全省的60.5%;实现资产总额29029.06亿元。已成为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促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
尽管河南省民营经济在近几年里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产权安排效率较低。河南省许多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产权界定不清晰,大部分企业财产所有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企业主家庭或家庭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多数民营企业满足于小型化、分散化发展,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贯彻落实不到位。河南省尽管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但是还没做到像江浙地区那样,及时在不同阶段制定出具体较强针对性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系统配套措施。
三、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为促使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应借鉴苏南模式和中关村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区内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首先,加快相关民营企业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植措施。其次,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产业科技化,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第三,加快股份制改革,促使产权明晰,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本运用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的比较[J].改革,2001,(4).
[2]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3]郗永丰,刘云涛.民营经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生力军”[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7.
作者简介:张雪燕(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李靓(1991-),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