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而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有效途径,是幼儿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表达理解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是幼儿在运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感知、理解作品,从而进行再创作再理解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再创作热情呢?我以亨利·卢梭作品《柳橙园里的猴子》为例,为幼儿打开一扇美术欣赏之门,静待幼儿的创作花开。
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经验,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欣赏能力更是循序渐进,从抽象的作品到抽象和具象并存的作品,再到欣赏具象的作品渐进发展。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加适合欣赏一些抽象的作品。抽象的作品,会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论是色彩、线条、形状构图还是画面布局,在幼儿无拘无束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因此,我选择了朴素派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用他的丛林组画作为我此次欣赏活动的内容。卢梭的作品朴素、单纯、稚拙,带有一点幼儿的天真无邪,充满了儿童情趣,比较符合幼儿“非理性、荒诞、爱梦想”等特征。而他的热带丛林系列作品里的人、动物、植物,更是显得奇异、天真且充满生命力,这些是他最大的艺术特色。
丛林是浓郁的,没有一丝空隙,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绿,树连着藤,藤挨着草,草拥着根,充满了生机和魔力。丛林中的花草树木各具特色,人和动物自然地隐藏其中,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丛林奇景。“小朋友,你们看出来这是什么地方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些小猴子在干什么?你觉得这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一个个问题,引发幼儿对热带丛林的遐想与向往。
此次活动,我通过观察、感受、创作、合作、讲述等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降低创作的难度,使幼儿乐于参与,能仔细观察、专心倾听,了解卢梭作品的艺术风格。
观察是认知的第一步,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了《柳橙园里的猴子》这幅作品,让幼儿自由充分地欣赏画面。通过投影仪呈现的画面是放大的,幼儿能清晰地看到画面中的景物,说出自己对画面的第一印象和感觉。这是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走进丛林的第一步。时间虽短,但我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让幼儿对作品有了初步印象。
怎样让幼儿了解《柳橙园里的猴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绘画风格呢?我把原画进行了局部分解,用三个版块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分析作品。首先是形象,虽然作品中的猴子隐藏在丛林中,但幼儿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还说出了猴子的不同动态,有的在爬树,有的在采果子,还有的在吃果子。其次是色彩,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幼儿发现画面以绿色调为主,有深深浅浅不同的许多种绿色,而这就是卢梭作品用色上的最大特点。第三是笔触,小树叶和果子的整齐排列,用点画法表现最适合,长叶子和树干用流畅的线条来画。我用充满情感的讲故事形式把幼儿带入了卢梭的丛林故事中。
整个欣赏活动我先引导幼儿从整体出发,然后进行重点部分的感知,最后再回到整体。这一环节我采用“对话法”和“联想法”来带领幼儿欣赏作品。通过提问,在一问一答不断推进的互动式对话中引导幼儿欣赏,在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有情有景,很自然地完成了欣赏活动的教学重点——理解画面,走进丛林,用心去感受丛林的美。
在重点欣赏了《柳橙园里的猴子》后,我又出示了卢梭其他的丛林组画作品,让幼儿欣赏。同样是丛林,画法相近,但表现的内容却不完全一样。一系列作品的欣赏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打开了幼儿的创作思路。
欣赏是艺术的基础,创作是艺术的灵魂,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更是艺术的落脚点。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有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在充分欣赏、感受和理解后,幼儿萌发了自己创作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体验与经验增加,他们会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己心中的愿望、感情、想象等,借助画笔画下来。欣赏激发了创作,创作又是对作品进一步欣赏理解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欣赏结束,幼儿自然而然想要尝试绘画创作,运用形象、色彩、造型等表现丛林,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那怎样用画笔描述自己心中的丛林呢?首先,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丰富的颜料,一字排开摆放在画布中间。这样丰富的色彩激活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作画时更便于幼儿取放,节省了作画时间,并能让幼儿用各自喜欢的色彩大胆、自由地作画。当优美的背景音乐响起时,幼儿直接用画笔蘸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挥洒,幼儿心中的丛林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流淌展现。虽然他们的线条歪歪扭扭、粗粗细细,但用色大胆、形象夸张,透露出他们的天真无邪和无限的童趣。童童小朋友拿起笔画了一根树枝,下笔没有一点犹豫,很是大胆,而且一气呵成,画的树枝线条有力,下粗上细。小嘉的作品色彩很丰富,深浅不一的绿色、红色,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再看冰冰,点画迅速,点、线、面的完美组合,画面布局很合理。幼儿的作品充满了活力,画面丰满,情节生动,很有故事感,这是任何成人作品都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幼儿的绘画和他们的话语一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令人吃惊的,他们的创作完全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一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画的,下一刻他也许就有了新的想法,是非理性的、即兴的创作,需要教师去聆听、解读。如果你能充分观察、聆听幼儿画画的过程,你就会欣喜的发现,幼儿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作品,他们独特的笔触所表现的是一颗纯洁的心对作品的理解,是用心感受后的一段美好情感,更是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教师更应该做教育的有心人,尊重幼儿的每一次创作,保护好他们的奇思妙想,不要过早地给幼儿以绘画的“规则”,因为想象力比技巧更重要。
完成創作后,幼儿渴望的眼神,高高举起的小手,迫不急待地想要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老师,我画的是小刺猬运果子,森林里有好多果子啊,小刺猬都忙不过来了。”“老师,我画的是森林之王老虎,小动物们都要听它的,你看它多威风啊!”“老师,你看,小鸟在森林里飞来飞去,我也想学小鸟,在森林中自由飞翔。”……
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视角,他们不局限于表面看到的一景一物,而是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借助画笔随性创作,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画面上无拘无束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大气的笔触处处散发着童真童趣;稚嫩的童音,简短的故事,述说着幼儿精彩的内心世界。
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期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他们的审美过程还处于浅表层次,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因此这节活动我运用画面局部分解法分散和降低了欣赏难度,同时运用对话法、联想法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审美欣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再通过动手创作,走出了丛林,有了更多的对美的展现。品味幼儿的作品,你会发现幼儿的画是那么的天真、自由甚至浪漫,每一幅画都是一道色彩艳丽的风景,其中都蕴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他们与大师是那么的心灵相通,幼儿就是大师,让我们为幼儿喝彩吧!
(责任编辑:张 琳)
一、选择内容——适合
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经验,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欣赏能力更是循序渐进,从抽象的作品到抽象和具象并存的作品,再到欣赏具象的作品渐进发展。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加适合欣赏一些抽象的作品。抽象的作品,会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论是色彩、线条、形状构图还是画面布局,在幼儿无拘无束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因此,我选择了朴素派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用他的丛林组画作为我此次欣赏活动的内容。卢梭的作品朴素、单纯、稚拙,带有一点幼儿的天真无邪,充满了儿童情趣,比较符合幼儿“非理性、荒诞、爱梦想”等特征。而他的热带丛林系列作品里的人、动物、植物,更是显得奇异、天真且充满生命力,这些是他最大的艺术特色。
丛林是浓郁的,没有一丝空隙,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绿,树连着藤,藤挨着草,草拥着根,充满了生机和魔力。丛林中的花草树木各具特色,人和动物自然地隐藏其中,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丛林奇景。“小朋友,你们看出来这是什么地方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些小猴子在干什么?你觉得这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一个个问题,引发幼儿对热带丛林的遐想与向往。
二、走进作品——欣赏
此次活动,我通过观察、感受、创作、合作、讲述等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降低创作的难度,使幼儿乐于参与,能仔细观察、专心倾听,了解卢梭作品的艺术风格。
观察是认知的第一步,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了《柳橙园里的猴子》这幅作品,让幼儿自由充分地欣赏画面。通过投影仪呈现的画面是放大的,幼儿能清晰地看到画面中的景物,说出自己对画面的第一印象和感觉。这是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走进丛林的第一步。时间虽短,但我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让幼儿对作品有了初步印象。
怎样让幼儿了解《柳橙园里的猴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绘画风格呢?我把原画进行了局部分解,用三个版块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分析作品。首先是形象,虽然作品中的猴子隐藏在丛林中,但幼儿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还说出了猴子的不同动态,有的在爬树,有的在采果子,还有的在吃果子。其次是色彩,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幼儿发现画面以绿色调为主,有深深浅浅不同的许多种绿色,而这就是卢梭作品用色上的最大特点。第三是笔触,小树叶和果子的整齐排列,用点画法表现最适合,长叶子和树干用流畅的线条来画。我用充满情感的讲故事形式把幼儿带入了卢梭的丛林故事中。
整个欣赏活动我先引导幼儿从整体出发,然后进行重点部分的感知,最后再回到整体。这一环节我采用“对话法”和“联想法”来带领幼儿欣赏作品。通过提问,在一问一答不断推进的互动式对话中引导幼儿欣赏,在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有情有景,很自然地完成了欣赏活动的教学重点——理解画面,走进丛林,用心去感受丛林的美。
在重点欣赏了《柳橙园里的猴子》后,我又出示了卢梭其他的丛林组画作品,让幼儿欣赏。同样是丛林,画法相近,但表现的内容却不完全一样。一系列作品的欣赏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打开了幼儿的创作思路。
三、走出作品——创作
欣赏是艺术的基础,创作是艺术的灵魂,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更是艺术的落脚点。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有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在充分欣赏、感受和理解后,幼儿萌发了自己创作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体验与经验增加,他们会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己心中的愿望、感情、想象等,借助画笔画下来。欣赏激发了创作,创作又是对作品进一步欣赏理解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欣赏结束,幼儿自然而然想要尝试绘画创作,运用形象、色彩、造型等表现丛林,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那怎样用画笔描述自己心中的丛林呢?首先,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丰富的颜料,一字排开摆放在画布中间。这样丰富的色彩激活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作画时更便于幼儿取放,节省了作画时间,并能让幼儿用各自喜欢的色彩大胆、自由地作画。当优美的背景音乐响起时,幼儿直接用画笔蘸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挥洒,幼儿心中的丛林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流淌展现。虽然他们的线条歪歪扭扭、粗粗细细,但用色大胆、形象夸张,透露出他们的天真无邪和无限的童趣。童童小朋友拿起笔画了一根树枝,下笔没有一点犹豫,很是大胆,而且一气呵成,画的树枝线条有力,下粗上细。小嘉的作品色彩很丰富,深浅不一的绿色、红色,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再看冰冰,点画迅速,点、线、面的完美组合,画面布局很合理。幼儿的作品充满了活力,画面丰满,情节生动,很有故事感,这是任何成人作品都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四、聆听作品——讲述
幼儿的绘画和他们的话语一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令人吃惊的,他们的创作完全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一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画的,下一刻他也许就有了新的想法,是非理性的、即兴的创作,需要教师去聆听、解读。如果你能充分观察、聆听幼儿画画的过程,你就会欣喜的发现,幼儿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作品,他们独特的笔触所表现的是一颗纯洁的心对作品的理解,是用心感受后的一段美好情感,更是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教师更应该做教育的有心人,尊重幼儿的每一次创作,保护好他们的奇思妙想,不要过早地给幼儿以绘画的“规则”,因为想象力比技巧更重要。
完成創作后,幼儿渴望的眼神,高高举起的小手,迫不急待地想要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老师,我画的是小刺猬运果子,森林里有好多果子啊,小刺猬都忙不过来了。”“老师,我画的是森林之王老虎,小动物们都要听它的,你看它多威风啊!”“老师,你看,小鸟在森林里飞来飞去,我也想学小鸟,在森林中自由飞翔。”……
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视角,他们不局限于表面看到的一景一物,而是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借助画笔随性创作,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画面上无拘无束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大气的笔触处处散发着童真童趣;稚嫩的童音,简短的故事,述说着幼儿精彩的内心世界。
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期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他们的审美过程还处于浅表层次,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因此这节活动我运用画面局部分解法分散和降低了欣赏难度,同时运用对话法、联想法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审美欣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再通过动手创作,走出了丛林,有了更多的对美的展现。品味幼儿的作品,你会发现幼儿的画是那么的天真、自由甚至浪漫,每一幅画都是一道色彩艳丽的风景,其中都蕴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他们与大师是那么的心灵相通,幼儿就是大师,让我们为幼儿喝彩吧!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