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经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人8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800例病人根据1994年制定的洛杉矶分类标准行内镜下分级分为A、B、C、D四级。对比不同分級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通过两两比较发现:A级感染率>B级感染率>C级感染率>D级感染率。结论: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5249(2019)05-247-01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多鞭毛、微需氧、存在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通过分解胃内粘液层,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损伤及炎症的形成,造成胃黏膜糜烂,胃窦部G细胞受到炎症刺激,不断产生胃泌素,作用于壁细胞使其产生胃酸,引起胃炎、胃溃疡。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经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人8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800例病人根据1994年制定的洛杉矶分类标准行内镜下分级分为
A、B、C、D四级。对比不同分级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纳入标准:
①符合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
②所有病人均为首次确诊。
④性别、年龄不限。
④所有病人均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⑤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①妊娠、哺乳期妇女。
②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③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
④未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患者。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检查前给予地西泮镇静。内镜缓缓进人食管后,随着进镜的方向,仔细观察,重点记录: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形态。若有必要用喷洒导管喷洒lugol碘液便于观察。检查结束后,由2名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胃镜医师共同评估图片记录,确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分型及内镜分类。
1.2.2幽门螺杆菌检测 采用C14呼气试验确诊。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均以频数(频率)表示。组间比较:方差齐且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isher exact test分析。
2结果
2.1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见表1。
2.2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两两比较见表2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是慢性、易复发作性的疾病,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经调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与未经治疗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相比,反流性食管炎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正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多种机制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本研究发现: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通过两两比较发现:A级感染率>B级感染率>C级感染率>D级感染率。这与一些研究结果相似:白璐等研究发现: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食管黏膜具有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胃泌素引起胃括约肌收缩,减少反流程度。幽门螺杆菌增强质子泵抑酸效果,引起幽门螺杆菌再分布,主要分布在胃底。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慎重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5249(2019)05-247-01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多鞭毛、微需氧、存在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通过分解胃内粘液层,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损伤及炎症的形成,造成胃黏膜糜烂,胃窦部G细胞受到炎症刺激,不断产生胃泌素,作用于壁细胞使其产生胃酸,引起胃炎、胃溃疡。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经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人8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800例病人根据1994年制定的洛杉矶分类标准行内镜下分级分为
A、B、C、D四级。对比不同分级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纳入标准:
①符合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
②所有病人均为首次确诊。
④性别、年龄不限。
④所有病人均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⑤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①妊娠、哺乳期妇女。
②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③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
④未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患者。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检查前给予地西泮镇静。内镜缓缓进人食管后,随着进镜的方向,仔细观察,重点记录: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形态。若有必要用喷洒导管喷洒lugol碘液便于观察。检查结束后,由2名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胃镜医师共同评估图片记录,确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分型及内镜分类。
1.2.2幽门螺杆菌检测 采用C14呼气试验确诊。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均以频数(频率)表示。组间比较:方差齐且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isher exact test分析。
2结果
2.1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见表1。
2.2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两两比较见表2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是慢性、易复发作性的疾病,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经调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与未经治疗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相比,反流性食管炎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正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多种机制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本研究发现:不同内镜分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通过两两比较发现:A级感染率>B级感染率>C级感染率>D级感染率。这与一些研究结果相似:白璐等研究发现: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食管黏膜具有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胃泌素引起胃括约肌收缩,减少反流程度。幽门螺杆菌增强质子泵抑酸效果,引起幽门螺杆菌再分布,主要分布在胃底。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慎重抗幽门螺杆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