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德诗一束

来源 :诗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hbky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四五年以来的德语诗,流派很多,风格各异,经历了几个发展或变化的阶段。西德的诗坛更是如此;但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大体可做如下的概括: 战后直到五十年代末,一部分诗人依然坚持新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继续从事所谓神奇奥妙的自然和风光诗创作。而更多的诗人冷静地观察了战争和战后严酷的现实,用诗句表达他们的人道和人文主义思想情感。一九六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涅里·萨克斯(Nelly Sachs 1901——1974),著名的女作家,诗人玛丽·卡施尼茨(Maria Luise Kaschnitz 1901—1974),便是后一种倾向的突出代表。女诗人朗盖塞儿(E.Langg(?)sssr 1899—1950),诗人胡赫尔(P·Huchel1903—1981)和君特·艾希过去虽然都写过大量的田园风光诗,但是,他们在战后开始把目光投向现实。君特·艾希一九四七年创作的《物品清单》一诗,以极为简洁的诗句描绘了一个战俘,启发人深思。进入五十年代,诗坛上保守倾向、社会批判和现代派三种流派同时奋进。以奔(Gotlfried Benn 1886—1956)为首的一些诗人进一步推进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并与布莱希特的唯物主义创作思想进行激烈的争论。君特·艾希,卡施尼茨,瓦依劳赫(W·Weyrauch 1907—1980)和克卢洛夫这些在纳粹时期和战后坚持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倾向的诗人,则在批判战争罪恶的同时又进一步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领域;他们诗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米兰·律姆考夫(D.Rǖhmkorpl929—)以及奥地利的女诗人巴赫曼(I.Bachmann 1926—1973)拒斥保守的唯美主义预向,直截了当地对现实生活包括政治生活予以尖利的批评和嘲讽。这一类诗人中,最尖锐最激烈的是恩岑斯欠格。与此同时,赫勒莱尔则从理论上大张旗鼓地推崇现代派,呼唤创作的现代化,主张继承从德国表现主义一直到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一切现代派传统。不久,到六十年代末,政治批判诗的创作随着形成了高潮,与社会上的反战和学生运动混合在一起。进入七十年代,西德的诗创作逐渐转入一种所谓的“试验阶段”。赫勒莱尔五十年代提倡的创作思想和方法被一些诗人付诸实现。诗的形式出现了各种新花样,诸如以字母绘形的所谓“具体诗”(根本无法译成中文),以字母替代诗句的字母排列诗,所有单词一概小写的诗,等等,一时热闹非凡。但是,这种“试验”很快自行进入了尾声。而在这一阶段中,政治诗的创作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有了发展;词句上,节奏上讲究了,内容上也不再象六十年代末那样尖锐和直截了当了。除了恩岑斯欠格,威斯(P.Weiss),瓦尔泽(M.Walser)和君特·格拉斯也属于这一行列。当前,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创作倾向还在继续之外,一代年轻诗人涌现出来。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六十年代曾积极参加过学生运动的人,如台奥巴尔迪,乌维·赫尔姆斯,卡琳·基乌斯等等。他们着重用通俗的诗句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反映他们的种种忧乐,这种日常生活诗在七十年代已经出现并受到文坛的关注。一九七七年,一批诗人聚会,就诗的创作展开过一场十分热烈的讨论。以上是一九四五年以来西德诗创作的最粗略的概况。但限于篇幅,这里只选译了八位诗人的诗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舒柱
其他文献
今年,是诺贝尔奖开始从1901年颁发的第一百个年份。在这百年历史中,这个世界级的奖已经成为人类科学、文化及社会公益活动中间备受人们尊敬、重视、渴望的奖励。根据诺贝尔
家庭开关和插座的高度以分别离地1.4米和0.3米为宜。然而,许多新建的楼房为了省工、省料,往往是开关、插座都为1.4米高,还有许多开关、插座在同一盖板上。由于1.4米正好在人
一走出大学校门已经三十八载,时而觉得这段时间似乎很漫长,时而又觉得流水匆匆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已。他难以立刻接受下述事实——习以为常为之奋斗了三十八年的公司 As soon
在2002年1月的阅读中,我没有看到一篇中国小说足以与美国作家艾格尼玛的《齐尔科夫斯基定理》抗衡。我的印象是,大部分小说家似乎对周围的世界甚少兴趣,即使对他那个“自我
《苏尔迪太太》(MADAME SOURDIS)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描写一对画家夫妇,由于对待事业的不同态度而走向不同的道路。丈夫虽有绘画天才,但在一举成名、名利双收的情况下,沉溺
桃树寨有两个姑娘,一个叫花妮,一个叫伊妮,今年都二十二岁。她俩同住一个村,花妮在一队,伊妮在二队。从小一起长大,上学同坐一张桌,参加工作后,一直形影不离。两人身材相似,
《廊桥遗梦》的故事曾经感动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观众,由此改编的同名大片被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在国内亦引来一阵“廊桥热”。男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平常的爱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尼古拉·阿列克洛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1878)是俄国最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出现在俄国文坛上,正是贵族知识分子表现出再也不能进行更严重的斗争,平民知识分子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