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是肠炎的好发季节,其中尤以细菌性痢疾常见,而最常见的又是急性细菌性痢疾。虽然西医和中医都可以诊治痢疾,但由于西医和中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因此在对待痢疾上也有不同的方法。
西医诊治菌痢
西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是痢疾杆菌,而病因则是人们吃了不洁净的含有痢疾杆菌的食物,再加上自身抵抗力不强引起的(菌痢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吃下痢疾病人和带菌者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可得痢疾)。西医将痢疾病原菌分成四种,甲群(志贺氏痢疾杆菌)、乙群(福氏痢疾杆菌)、丙群(鲍氏痢疾杆菌)、丁群(宋氏痢疾杆菌)。这四种菌群均可产生内毒素,甲群还可产生外毒素。四种痢疾杆菌都能引起痢疾。
西医在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
1.轻型痢疾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2.普通型痢疾具有较典型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患者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3.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患者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患者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但是,绝大多数痢疾属普通型。痢疾杆菌主要侵犯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所以左下腹疼痛明显。痢疾患者腹泻次数很多,大便每日数十次,甚至无法计数。由于直肠经常受到炎症刺激,所以患者总想解大便,但又解不出多少,这种现象叫里急后重。腹泻次数频繁的患者还可出现脱水性酸中毒。
上面这些只是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但是要确诊,西医还讲究实证,即通过粪便培养后检验可发现痢疾杆菌。另外,在显微镜下检查病人的大便还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结合一系列症状和检验查出有痢疾杆菌后就可以确诊为细菌性痢疾。这时,就要对症治疗。
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抗生素治疗,数日后即可缓解。目前西医治疗痢疾的药物逐渐增多,例如,有复方新诺明、氟哌酸、氨基苄青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等。医生可根据病人情况决定用哪种药,用多少。而且,在治疗时,能口服的尽量口服。这是因为,一方面口服药物可直接到达肠道,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另外,口服比肌肉和静脉滴注更安全,无痛苦。痢疾的其他治疗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有失水、高热者可以输液,有中毒症状者应对症抢救。一般情况都可以治愈痢疾。
中医诊治菌痢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是另一套系统。《内经》对痢疾的称呼是“肠游”,唐代《备急干金要方》称痢疾为“滞下”,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痢疾之名沿用至今。
中医对疾病讲究病因病机和辨证,前者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后者指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而证候不同于症状,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中医的八纲辨证又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对于痢疾也不例外。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痢疾是时邪疫毒所致,主要指感受暑湿热之邪。因为,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气候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景岳全书·痢疾》说:“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传,皆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蓄积为痢。”疫毒,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疫毒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故称之疠气。
另外,中医认为痢疾的病因还有饮食不节,指的是,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同时食用馊腐不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人,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除了病因病机,中医还讲究辨证,主要是辨实痢和虚痢;寒痢和热痢。虚实之辨指的是: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寒热之辨指的是: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口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有了病机和辨证再讲究治病原则和方法。首先是祛邪导滞,因为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其次是调气和血,即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症状。三是顾护胃气,因为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药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
由于有了辨证,就把痢疾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和休息痢,并依据不同的痢疾予以不同的治疗药方。
比如,湿热痢的症状是: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就需要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可用方药芍药汤:赤芍15g,当归9g,黄连5g,槟榔5g,木香5g,生大黄9g,黄芩9g,金银花10g,炙甘草5g。
比较
对于痢疾的症状,西医和中医的描述有一致的地方,如主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在治疗效果上,西医和中医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中医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常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而西医在确诊后使用抗生素、灌肠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和辅助药物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西医和中医对痢疾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是,西医认为痢疾是由病原微生物痢疾杆菌引起的,用杀灭、抑制痢疾杆菌的多种药物治疗即可。而中医认为,痢疾是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所致,而且通过虚实、寒热的辨证把痢疾分为多种,并对症治疗。
通过比较,读者会有自己的选择。
责任编辑 张田勘
西医诊治菌痢
西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是痢疾杆菌,而病因则是人们吃了不洁净的含有痢疾杆菌的食物,再加上自身抵抗力不强引起的(菌痢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吃下痢疾病人和带菌者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可得痢疾)。西医将痢疾病原菌分成四种,甲群(志贺氏痢疾杆菌)、乙群(福氏痢疾杆菌)、丙群(鲍氏痢疾杆菌)、丁群(宋氏痢疾杆菌)。这四种菌群均可产生内毒素,甲群还可产生外毒素。四种痢疾杆菌都能引起痢疾。
西医在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
1.轻型痢疾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2.普通型痢疾具有较典型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患者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3.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患者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患者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但是,绝大多数痢疾属普通型。痢疾杆菌主要侵犯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所以左下腹疼痛明显。痢疾患者腹泻次数很多,大便每日数十次,甚至无法计数。由于直肠经常受到炎症刺激,所以患者总想解大便,但又解不出多少,这种现象叫里急后重。腹泻次数频繁的患者还可出现脱水性酸中毒。
上面这些只是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但是要确诊,西医还讲究实证,即通过粪便培养后检验可发现痢疾杆菌。另外,在显微镜下检查病人的大便还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结合一系列症状和检验查出有痢疾杆菌后就可以确诊为细菌性痢疾。这时,就要对症治疗。
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抗生素治疗,数日后即可缓解。目前西医治疗痢疾的药物逐渐增多,例如,有复方新诺明、氟哌酸、氨基苄青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等。医生可根据病人情况决定用哪种药,用多少。而且,在治疗时,能口服的尽量口服。这是因为,一方面口服药物可直接到达肠道,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另外,口服比肌肉和静脉滴注更安全,无痛苦。痢疾的其他治疗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有失水、高热者可以输液,有中毒症状者应对症抢救。一般情况都可以治愈痢疾。
中医诊治菌痢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是另一套系统。《内经》对痢疾的称呼是“肠游”,唐代《备急干金要方》称痢疾为“滞下”,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痢疾之名沿用至今。
中医对疾病讲究病因病机和辨证,前者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后者指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而证候不同于症状,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中医的八纲辨证又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对于痢疾也不例外。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痢疾是时邪疫毒所致,主要指感受暑湿热之邪。因为,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气候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景岳全书·痢疾》说:“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传,皆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蓄积为痢。”疫毒,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疫毒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故称之疠气。
另外,中医认为痢疾的病因还有饮食不节,指的是,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同时食用馊腐不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人,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除了病因病机,中医还讲究辨证,主要是辨实痢和虚痢;寒痢和热痢。虚实之辨指的是: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寒热之辨指的是: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口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有了病机和辨证再讲究治病原则和方法。首先是祛邪导滞,因为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其次是调气和血,即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症状。三是顾护胃气,因为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药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
由于有了辨证,就把痢疾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和休息痢,并依据不同的痢疾予以不同的治疗药方。
比如,湿热痢的症状是: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就需要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可用方药芍药汤:赤芍15g,当归9g,黄连5g,槟榔5g,木香5g,生大黄9g,黄芩9g,金银花10g,炙甘草5g。
比较
对于痢疾的症状,西医和中医的描述有一致的地方,如主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在治疗效果上,西医和中医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中医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常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而西医在确诊后使用抗生素、灌肠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和辅助药物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西医和中医对痢疾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是,西医认为痢疾是由病原微生物痢疾杆菌引起的,用杀灭、抑制痢疾杆菌的多种药物治疗即可。而中医认为,痢疾是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所致,而且通过虚实、寒热的辨证把痢疾分为多种,并对症治疗。
通过比较,读者会有自己的选择。
责任编辑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