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的另一道景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河南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河南当代诗词选》和《河南当代诗词选(续)》两部大书,共收入作者900多位,诗词3000余首,总字数近百万字。两部大书集中展示了河南当代诗词的创作成果,洋洋大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诗坛的另一道景观。
  中国是诗国,河南是中国诗歌的原乡。《诗经》作为六经之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学生的教材,历经两千多年之久。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找不出同例。《诗经》虽未留下作者姓名,但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推测,河南区域的作者应占全书篇目的一半以上。历朝历代的诗人名录中都有河南人,杜甫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由此可见,河南成为当代诗坛的重镇,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文学史的分水岭。白话新诗出现了。这无异于一场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两种诗体的较量中,新诗最终胜出,成为诗坛的主流,旧体诗词逐渐被边缘化。
  边缘化与退出历史是两回事。一百年来,旧体诗词不但未退出历史,而且产生了不朽的诗人和诗篇。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新文学与新诗的开拓者,都有旧体诗传世,而有的人以新诗始却以旧体诗终。前者有周氏兄弟、郭沫若、郁达夫、茅盾、老舍等;后者有沈尹默、闻一多、聂绀弩等。沈尹默是最早的新诗开拓者之一,也是一颗耀眼的流星,中晚年只写旧体诗。闻一多早年有传诵一时的新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系统阅读和研究了唐诗后,也尝试写旧体诗,并留下名句:“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做旧诗。”聂绀弩有全集10卷传世,包括小说、散文、杂文、新诗等多种文体,但最为读者赞赏且成就最高的是他晚年写的旧体诗。毛泽东的旧体诗词是一座高峰。试问,新诗写长征题材的有很多,哪一首可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比肩?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可毛泽东只用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写尽红军前无古人的英雄气概。《长征》诗虽只有八句,但它具有史诗的内涵,将与伟大的长征一样不朽,永载史册。
  常听到一种声音,旧体诗无力表现当代人更为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也并非绝对。新诗的别称为自由诗,自由是魂,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骨子里。新诗也有优秀和平庸之分。有些新诗追求形式的翻新,内涵单薄,从表现的丰富性和技巧而言,并未超越旧体诗,甚至逊色于旧体诗。余光中先生说:“诗,如果只有自由,而没有诗,那就是诗的堕落。”这样的现象的确存在。准确地说,能够表现当代人复杂情感的是现代诗。但现代诗亦非万能,在某些领域,旧体诗仍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譬如鲁迅,他的散文诗是现代诗的高峰,但却不能替代他的旧体诗。他的旧体诗是另一座高峰。郭沫若称鲁迅的旧体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试想,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用自由诗和散文诗来代替吗?显然不能。客观地看,当下诗坛,有三种形态共存共荣:自由诗、散文诗和旧体诗。自由诗和散文诗都属于新诗。从这个意义上看,也可以说两种形态并存。新诗是主流,旧体诗是支流。但两者只能互补,无法替代。不同的诗体都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各自的高度和代表性的诗人。而一些文学大家,学养丰厚,常常是多面手,擅长多种文体的创作。
  30年来,新诗和旧体诗都有长足发展。当下,都有全国性的学术团体,都有全国发行的刊物,也都有众多的民间报刊和网站,发表和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作品。遗憾的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对此现象关注不够,甚至对旧体诗怀有某种偏见。某些当代诗歌史著作,实际上只是一部新诗史,旧体诗创作要么只字未题,要么一笔带过。当代文学史更是如此。
  观察百年来两种诗体形式上的创新,旧体诗显然落后于新诗。新诗一直在探索中,有丰富的外国经验可资借鉴。旧体诗因有三千年的发展史,无论诗、词、曲,形式上高度成熟,且都成为过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要想超越,几乎不可能。难度之大并未吓倒敢于创新的有心人。赵朴初曾多次自度新曲。中年诗人王国钦多年前首倡度词、新词,并且通过撰写论文、自身创作和策划举办全国度词新词大赛,影响了不少有创新意识的诗词家,也得到诗词界前辈的首肯。木心的《诗经演》,提供了旧体诗创新的另一种形式。这是中西合璧的一种尝试:将《诗经》每一首诗重新改造组合,统统改为十四行,形式上还是四言为主的诗经体,许多语言都没有变,但主题改变了,装进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
  作为一种成熟的诗体,包括有严格平仄韵律要求的律绝诗、词以及相对自由一些的诗经体、骚体、古风、散曲等等,形式创新在其次,关键在内容的创新。诗人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的还是古典的。阅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是一次难忘的读书经历。600多首诗,加上集评高达百万言。因病卧床,以读书消磨时光,谁知一开头便放不下,竞整整看了一整天,泪水多次洗面。记不起阅读新诗有类似经历。文学史上又一个庾信:暮年诗文动江关!我只是被感动的许许多多读者之一。为何被感动?在黑暗中透射出的生命光辉!诗人的现代襟抱,人文情怀,在逆境中对信仰和良知的坚守。聂绀弩的旧体诗不仅文采风流,且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是后人认识那个特殊年代社会面貌和心灵图景的珍贵教材。江山不幸诗家幸。除去炉火纯青的诗艺,人生磨难给予了诗人特殊的营养和灵感。正如钟敬文在《怀聂绀弩》诗中所言:“怜君地狱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才。”
  旧体诗的境遇正在改变。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条例已经将旧体诗列入评奖范围。《诗刊》创办了旧体诗词增刊《子曰》,并创设了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年度诗歌大奖。令人不解的是,旧体诗词的奖金竟然高出新诗数倍。可否理解为一种矫枉过正?
其他文献
尼尔·麦格雷戈所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论者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言其“绝后”,可能为时尚早;言其“空前”,则殊为恰当。时下坊间的世界历史著作,几乎都立足于文献;麦氏之作另辟蹊径,以文物或者物品为对象和基点来撰写历史。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尝试甚至冒险。这是博物馆文物展示卡片说明书的扩容,是博物馆加图书馆的合力书写。  一个国王的离婚案:洛泰尔水晶盘  洛泰尔水晶是9世纪欧洲的一件文物。水
在许许多多时刻,色彩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通常人们不能穿上大红衣服出现在葬礼上,灰暗的色彩在喜庆的场合也不受欢迎。这些时候,色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对一个色彩的选择传播着重要信息,所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常识的约束力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塞尚说:“色彩是我们的大脑与宇宙相会合的地方。”  关于画家和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接受过普及教育的人们大多有所了解,比如三原色,比如冷色与暖色两大
《人间词话七讲》集合了叶嘉莹先生有关静安词论的演讲撷英。此集的发行,距《人间词话》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种种声情美感,两位词学大师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每一位作家都在等待与之精诚相契的理想读者,每一部书都在等待心领神会之后的经典解说——既无阿谀,亦非附和,而是晓其隐衷、发其幽微的睿智阐释。王国维其人其作与叶先生的因缘际会,或可如是评述。从少女时代初读《词话》的朦胧悸动,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历史,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抗战的印像多停留在课本里的一些片段以及许多“抗日神剧”的娱乐化场景。如何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历史?当看到《神圣抗战》纪念版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疑问有答案了。  《神圣抗战》是一部被誉为“常青树”的抗战题材作品,最早问
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和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苗族的历史至少和汉族差不多长吧,很可能比汉族还要古老。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曾经“九战而九不胜!”说明黄帝打了九次败仗,蚩尤打胜了九次。当时蚩尤族的生产生活其实比黄帝族要先进不少。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
《思痛录》是我2013年阅读的最为厚实、深刻的两部书之一(另一部是《古拉格:一部历史》)。其实,这书早在十五年前我就读过。但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增订纪念版”,加进了《思痛补录》11万余字,实是一部几乎成倍增幅了的新书,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韦君宜先生是我尊敬的、心地坦荡的著名文艺家。她这部以自己从风雨艰险残酷磨难的人生历程中醒悟过来的良知,客观冷峻地拷问历史,拷问自身灵魂的痛定思痛
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个生命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他的一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开局    老舍先生是1949年年底才由美国回来的。离开美国西海岸的日期是1949年10月13日,到天津的日期是12月9日,途中走了整整58天,差不多两个月。到北京已是12月13日,错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不过,总算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可爱的故乡北京。算下来,他离开
周喜俊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有曲艺,有故事,有戏剧,有小说,有电视剧本等。尽管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作品都呈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主题清晰、明确,主人公泼辣能干,富有鲜明的道德指向,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产生的是一种引人向真、向善的艺术力量。  周喜俊的文艺创作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从哪里来”,二是“文艺为谁而写”。对于第一个问题,周喜俊的回答简洁明确: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纵观周喜
以赛亚·伯林在《未完的对话》中写信给贝阿塔:“我认为我持有某种立场,我想,你是完全把握住了这个立场的。”我在阅读朵渔随笔集《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过程中,时时被渗透在文字中的某种立场所打动,它清晰,坚定,光一样行走在词语之上。我感受着那种立场给予文字的底气和自信,也享受着被遮蔽着的心灵不断被打开的快乐,一些模糊的自我意识因为获得一种信念和拯救的力量而得以确立。  ·Ⅰ·  “1825年冬天的
昆曲传人张卫东新近出版通俗戏论《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一本薄薄的小书,却不掩其中对于昆曲的大论,为我们呈现的是昆曲大象真美的声味世界。  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是部通俗的戏论读物,对于中国的戏迷和戏曲表演者来说,张卫东“有时”与“有道”,他这种呈现昆曲原生态的琐谈,却为钟情于中华精粹人文雅唱的人,打开一扇真正认知昆曲的大门。  “——在萨满教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帝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