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顶级博物馆界,90岁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只能算是“小字辈”。以世界四大博物馆为例,英国大英博物馆262岁、俄罗斯冬宫博物馆251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223岁,最年轻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有145岁了。
巧合的是,世界四大博物馆都坐落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这些顶级艺术殿堂能够兴盛至今的经验,也值得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考和借鉴。
大打“亲民”牌
如果你以为世界顶级博物馆都身段高高,那你就错了。无论是从皇宫演变而来的冬宫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还是由资本家捐赠设立的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如今走的都是亲民路线。
根据英国主要旅游景点协会2015年3月公布的排名,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大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继续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据悉,大英博物馆2014年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700多万,与2013年相比,游客人数增长6.5%。
即将于2015年圣诞前离任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表示,从1795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开馆那一天起,该馆就将自己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国民的娱乐和教育,因此大英博物馆成为第一座对民众开放并实行免费的博物馆(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72年的几个月外,免费至今)。
作为大英博物馆馆长,每年考虑的不是如何对付数百万人次的观众,而是考虑如何让其800万件藏品更多可能地与观众见面。麦克格瑞格绞尽脑汁地要让普通人对文物产生兴趣,他的方法是在展览中体现文物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馆内展出的是中国古人使用的竹器以及以竹为题材的绘画,那么在馆外,他就让人种上竹子,营造一个奇妙的中国风景,“我想让观众知道,竹子至今还是中国人品格的一部分”。
此外,大英博物馆的展品也会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地巡展。例如,大英博物馆与西班牙Caixa银行基金会合作推出系列展览,展期从2016年开始持续到2020年,共计16场展览将在马德里、萨拉戈萨、塔拉戈纳、巴塞罗那、列依达、帕尔玛、塞维利亚和赫罗纳等多个西班牙城市举办。据悉,大英博物馆将向Caixa基金会借出约700件作品,Caixa基金会将支付大英博物馆约220万美元的费用。首场展览《中世纪欧洲:权力与遗产》定于2016年10月开幕。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大英博物馆2015年初成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的拍摄地,馆藏文物齐动员,来了一场浪漫、卖萌又搞怪的逆袭。大英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也抢尽风头,因为那里的商品总是推陈出新,如今夏推出的小黄鸭系列和木乃伊U盘就大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目前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2014年来访访客达930万人次。访客中70%是外国人,其中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巴西的最多,所有访客中有超过半数年龄低于30岁。前来欣赏达·芬奇经典名画《蒙娜丽莎》等艺术品的访客整体人数,较2013年增加10万。
几年前,卢浮宫客流部主任库卢曾在上海表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兴冲冲地来问她:“《蒙娜丽莎》在哪?”《蒙娜丽莎》无疑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该馆与之齐名的还有《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石雕。对于滚滚而来的人潮,库卢总是保持微笑,但她不能忍受的是有人为《蒙娜丽莎》拍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已经500多岁了,多年来专家一直为延长这幅油画的寿命而竭尽全力,可是偏偏有人要对它使用危害巨大的闪光灯。“每年都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库卢说,“这些不愉快有发生在观众之间,也有在观众和保安之间。”面对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库卢选择告诫保安要学会善意地劝解,“我们让保安多掌握外国文化。”库卢说,她很理解法语中“好客”的含义,她将“观众是客人”这一点融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在发生不愉快事件时,她才会首先教育保安,而对观众采取委婉的态度。事实上,只有想通了“谁为重”这个道理,才会对客流量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叫苦不迭。
为了应对不断激增的大客流,法国总统奥朗德2015年9月7日宣布,包括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凡尔赛宫等在内的7家博物馆将从2015年秋季起每天开放,额外开放的这一天只接待学生团体。而此前,这些博物馆都会在每周闭馆一天。其实,早在此前,博物馆都以“夜间开放”的形式增加接待时间了。如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会延迟到夜间9点45分闭馆;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每逢周四、周五会延长开放至夜间8点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周五、周六两天会开放至晚上9点。
在旅游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2015年9月公布的旅行者心中最爱的博物馆榜单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600家候选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据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5财政年度参观人数达630万人次,创该博物馆客流量新纪录。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所以受到热捧,不仅是因为其面积大、展品数量丰富,更在于其通过不断变革领导博物馆的创新潮流。
特展是博物馆为提高参观人数、扩大知名度最常用的行销手法。而大都会博物馆是博物馆特展营销的鼻祖也是最成功的典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大都会博物馆策划的卢浮宫“蒙娜丽莎”巡展和“图坦卡蒙宝藏”特展盛况空前,创下百万人次的参观纪录,首创了“超级特展”的概念。2011年8月7日落幕的纪念英国已故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野性之美”特展,在三个月时间内总共吸引了超过65万人次参观,展览期间大都会实体和网上书店共卖出超过10万册麦昆画册。据保守估计,这一特展至少带来了1400万美元的收入。 大都会博物馆2014年财政年度中,中国游客首次成为其外国游客中最大的群体。在过去的五个财年间,中国游客的人数已经翻了两番多,从2009年的5万人次增长到了2014年的20.9万人。颇有商业头脑的大都会博物馆这几年不断向中国游客“示好”。这家博物馆面向中国游客推出的众多措施包括:一份平面图、中文语音导览以及志愿者提供的一小时藏品亮点导游,而且全部使用普通话。大都会博物馆不仅开通了微博账号,还同时推出了繁体和简体中文版的iPad应用程序。它还远赴中国开展过巡展,一场是馆藏珍品展,还有一场是美国西部青铜雕像展,目的是为了扩大在中国的知名度。
同时,大都会博物馆2015年在纽约举办大量针对中国游客的展览,如2月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开幕、为期一年的亚洲艺术馆百年庆典展。另外一个是服装学院一年一度的春季时尚服饰展览,主题是“中国:镜花水月”, 该展览的艺术总监是著名导演王家卫,展览分为“旗袍”、“武侠”、“京剧戏曲”等十几个主题,参展的150多件高级定制服装和成衣均出自一线时装品牌。
当然,大都会博物馆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尝试,也常常受到一些质疑。以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展览为例,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元代壁画巨制《药师佛会图》、龙门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响堂山石窟佛、天龙山石窟菩萨头像以及一座被学界公认为北朝造像碑艺术之最的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人造像碑,都成了时装展示的背景墙,似乎没有考虑展览对这些文物可能造成的伤害。
防贼防盗防内鬼
对于这些顶级博物馆而言,最令人头疼的不是蜂拥而至、层次不齐的世界各地参观者,而是如何确保馆内数百万件藏品的安全。
自从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并赋予其价值以来,艺术品就被视为权力和特权的象征,因此藏有大量艺术珍品的博物馆就成了盗贼的首要目标,哪怕那里拥有强大的摄像头监控设备和24小时安保巡逻。一项统计显示,从1976年至2010年间,英国共有约5.3万件艺术品被盗,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美国登记在案的失窃艺术品为2.1万件,居第二;法国、意大利则分列第三、第四位。
2004年,大英博物馆多件中国文物被盗,现场没有任何玻璃破碎的痕迹,盗窃者也没有触发任何警报系统。发现失窃后,大英博物馆一时竟无法知道到底丢失了多少件展品。事后分析原因发现,大英博物馆面积庞大、展品众多,但是安保人员的数量有限,每个展室内也只安排了一两名工作人员,于是盗贼便有机可乘。
损失最严重的可能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了。冬宫博物馆,又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由叶捷琳娜二世女皇在1764年初建,藏有300多万件艺术品,其中最引以为傲的是达·芬奇的油画《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
2001年,冬宫博物馆内19世纪法国画家让·列侬·何罗麦作品《闺房》被盗, 保险金额为100万美元。同年圣彼得堡海关官员拘留了一名私带3箱古文物前往伦敦的俄罗斯游客,总价值高达上百万美元,而其中一些古物中还印有“冬宫博物馆持有”字样。
2006年8月,冬宫博物馆221件馆藏珍品被盗,总价值约为1亿美元。失窃藏品都没有公开展出,而是存放在储藏室里。警方调查后宣布,46岁的女保管员拉莉莎·扎瓦斯卡娅是该案件的主谋。据其被捕的丈夫和儿子交代,扎瓦斯卡娅从1992年起就开始将藏品从单位“捎带”回家,父子俩将藏品转卖出去。藏品一般可卖几百至数千美元,以此补贴一家人窘迫的生活。不过蹊跷的是,扎瓦斯卡娅在案发前几个月就已在办公室突然死亡。
虽说这可能是内贼监守自盗,但冬宫博物馆的安全系统实在形同虚设。据博物馆有关人员称,他们之前也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安全系统,然而收到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博物馆小房间众多,不充足的安全系统无法安置在每个房间。
更让人惊讶的是,冬宫博物馆还把猫当成了警卫,它们可以在博物馆中任意游荡。冬宫养猫的传统甚至早于该博物馆的历史,18世纪初彼得大帝就从荷兰把猫科动物带到了冬宫。猫警卫的建制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确立下来的,当她建立冬宫博物馆时,交付一些宫廷的猫去保护博物馆,后来以一套正式的职级和津贴将该职务完善化。从1998年起,博物馆就把4月6日定为“猫日”。可惜的是,猫警卫并没能保证冬宫藏品的安全,因为博物馆有“内鬼”。
美国有研究艺术品罪案的学者指出,即使是世界上安保最好的博物馆,与中等规模的银行相比都显得“太业余”。例如卢浮宫的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经费不足也加剧了博物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欧美博物馆大多不收门票,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各种基金会及私人捐赠等社会渠道。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尽管英国政府提供了70%的资金支持,但每年高昂的经营、维修费用还是令博物馆捉襟见肘。对于很多不收门票的非营利性博物馆来说,安保系统很昂贵。一支装备齐全的保安队伍很可能花掉博物馆一半的运营预算,这还不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科技移动探测器和电子钥匙。 此外,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人员薪水微薄,而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薪酬低加上工作前景不明朗,导致很多博物馆保安的职业热情和荣誉感都不高。在很多失窃案中,窃贼就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大摇大摆地进出展厅,而这时候监控室里的保安们根本没有去关注监控屏幕,直到窃贼逃之夭夭才如梦初醒。
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中,失窃率最低的要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要忘了,这家美国最大的私立博物馆财大气粗,2014财年收入6.32亿美元,其中政府赞助1800万、私人捐款2.59亿、其他收入3.55亿。据说,大都会博物馆保安部主任是犯罪心理学博士,在他看来,人防比技防更重要,因为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来检测掌控。
拥抱高科技
进入21世纪,各大博物馆也与时俱进,纷纷拥抱高科技。
目前,大英博物馆的200万件藏品资料可以在网上查到。博物馆也推出可用于馆内的手机应用(APP),具有馆内导航、讲解、文献链接等功能。大英博物馆所有的出版物、参观视频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博客还会随时更新考古工作的情况,并同步更新在Facekook、推特、Youtube等网站上。2015年,大英博物馆开始使用3D扫描,创建扫描对象的开放数据源,让游客探索藏品过去的用途。游客可以通过灯光和气氛体验青铜器时代,参与古人的各种仪式,包括祭祀太阳的仪式等等。
卢浮宫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引进掌上视频游戏控制导游系统。该系统表现为一个可实时定位的交互式地图,使游客随时知悉其在馆内的具体方位,并可依据游客不同要求直接引导其前往想观赏的某一件或几件展品。除高科技导游系统外,卢浮宫还为每件展品提供了高清图片,即使参观者人多拥挤,游客们也可清晰地观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卢浮宫还运用3D模拟技术展现《胜利女神像》,游客无需佩戴特制眼镜即可观赏。2013年,卢浮宫又推出了可供下载的智能手机和iPad应用程序,包括3DS音频游览程序的智能手机版。
2014年,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发布两款俄英双语智能手机客户端——“冬宫博物馆”与“1小时音频导游”,可以帮助游客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游览冬宫,而且不会迷路。如今,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亚洲语言的APP也应运而生,号称“确保300万件展品信息全部纳入程序中”,似乎是所有顶级博物馆中APP展品信息最全的一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推特上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这要归功于2012年大都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斯瑞·斯瑞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这位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数字新闻系教授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之道,在大都会带领一个70人的团队。目前大都会博物馆线上访问量达到4000万人次,斯瑞尼瓦桑计划在2020年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纪念之际提升至10亿人次的访问量,为他们讲述关于博物馆100多万件藏品的100多万个故事。
斯瑞尼瓦桑表示,大都会博物馆不再是过去的大都会,而是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博物馆,它收藏、征集新的艺术品,还见证了当代艺术的诞生。大都会为观众提供了包括iPad素描在内的上千种免费课程,包括邮件营销、社交媒体、网站、媒体实验室、互动展厅、视频导览、移动设备开发、视频和在线出版。此外,大都会利用了iBeacon(低耗能蓝牙技术)、Oculus Rift(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和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并于2014年发布Met应用软件,被苹果评为苹果商店最佳新APP。
科技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卢浮宫副馆长、数字化发展部门主任艾格尼斯·阿尔凡达瑞所说:“如果一个博物馆不能在各个运作层面使用新技术,就将坐失良机。”
从“缪斯庵”到博物馆
在希腊化时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兴建了一座专门收集各种艺术作品的殿堂,称为Μουσειον(意为“缪斯之殿” ),并成为古代西方文化艺术之象征。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全部人文活动。拉丁语将其转写为museum(音译“缪斯庵”),并用来泛指各种收藏陈放艺术作品的殿堂。然而当时的博物馆并不对外开放。
在现代,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全球25大博物馆
近日,TripAdvisor(猫途鹰)公布了“2015年旅行者之选:全球25大博物馆榜单”, 中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异军突起,成为亚洲唯一进入全球前25名的博物馆。此外,香港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还分列“2015年旅行者之选:亚洲25大博物馆榜单”的5、6及11位。
博物馆专业培训
博物馆和美术馆出现专业的培训要比在其他文化领域中早很多,如巴黎罗浮学院(Paris Ecole du Louvre),已走过了近130年的历史,它主要侧重于艺术史和考古学的博物馆应用。
法国政府于1882年决定在卢浮宫内成立一个特别的学校——培养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学生:一是“专业生”,即有资格参加考古队探勘任务的专家;二是“旁听生”,即具有专业素养的博物馆观众,他们虽不是专业人员,但博物馆未来继续丰富馆藏和翻新整建的工程需要他们的支持。
罗浮学院的教学方式有两大特色:第一,该校教授一律是有实际经验、负责研究管理某些搜藏品的专业人士,他们大多是国立机构的研究员;第二,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人类生活轨迹的物质见证”,上课地点常常就是罗浮宫的展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罗浮学院于1927年将博物馆学纳入其教学体系中。
1906年,哈佛教授Paul Joseph Sachs最先在哈佛大学佛格艺术博物馆(The Foggy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开设了有关博物馆工作以及博物馆问题的课程。学生讨论研究的问题涉及了从收集、管理、保存,到博物馆历史、收藏家及经销商、博物馆道德和博物馆展览等方方面面。
从60年代末期开始,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以大学为基地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学项目的数目和种类在全球各地都有了迅猛增长。196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推出了在国际上声名远播的博物馆研究专业;1967年,凯斯西储大学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开始联合推出艺术史及博物馆研究专业。之后,大量的博物馆研究培训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0年进行第一次调查时,博物馆学的数目还不足30,而1988年的调查报告就显示数量上增加了近500(其中超过70%在美国)。
巧合的是,世界四大博物馆都坐落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这些顶级艺术殿堂能够兴盛至今的经验,也值得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考和借鉴。
大打“亲民”牌
如果你以为世界顶级博物馆都身段高高,那你就错了。无论是从皇宫演变而来的冬宫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还是由资本家捐赠设立的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如今走的都是亲民路线。
根据英国主要旅游景点协会2015年3月公布的排名,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大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继续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据悉,大英博物馆2014年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700多万,与2013年相比,游客人数增长6.5%。
即将于2015年圣诞前离任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表示,从1795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开馆那一天起,该馆就将自己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国民的娱乐和教育,因此大英博物馆成为第一座对民众开放并实行免费的博物馆(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72年的几个月外,免费至今)。
作为大英博物馆馆长,每年考虑的不是如何对付数百万人次的观众,而是考虑如何让其800万件藏品更多可能地与观众见面。麦克格瑞格绞尽脑汁地要让普通人对文物产生兴趣,他的方法是在展览中体现文物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馆内展出的是中国古人使用的竹器以及以竹为题材的绘画,那么在馆外,他就让人种上竹子,营造一个奇妙的中国风景,“我想让观众知道,竹子至今还是中国人品格的一部分”。
此外,大英博物馆的展品也会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地巡展。例如,大英博物馆与西班牙Caixa银行基金会合作推出系列展览,展期从2016年开始持续到2020年,共计16场展览将在马德里、萨拉戈萨、塔拉戈纳、巴塞罗那、列依达、帕尔玛、塞维利亚和赫罗纳等多个西班牙城市举办。据悉,大英博物馆将向Caixa基金会借出约700件作品,Caixa基金会将支付大英博物馆约220万美元的费用。首场展览《中世纪欧洲:权力与遗产》定于2016年10月开幕。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大英博物馆2015年初成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的拍摄地,馆藏文物齐动员,来了一场浪漫、卖萌又搞怪的逆袭。大英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也抢尽风头,因为那里的商品总是推陈出新,如今夏推出的小黄鸭系列和木乃伊U盘就大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目前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2014年来访访客达930万人次。访客中70%是外国人,其中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巴西的最多,所有访客中有超过半数年龄低于30岁。前来欣赏达·芬奇经典名画《蒙娜丽莎》等艺术品的访客整体人数,较2013年增加10万。
几年前,卢浮宫客流部主任库卢曾在上海表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兴冲冲地来问她:“《蒙娜丽莎》在哪?”《蒙娜丽莎》无疑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该馆与之齐名的还有《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石雕。对于滚滚而来的人潮,库卢总是保持微笑,但她不能忍受的是有人为《蒙娜丽莎》拍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已经500多岁了,多年来专家一直为延长这幅油画的寿命而竭尽全力,可是偏偏有人要对它使用危害巨大的闪光灯。“每年都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库卢说,“这些不愉快有发生在观众之间,也有在观众和保安之间。”面对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库卢选择告诫保安要学会善意地劝解,“我们让保安多掌握外国文化。”库卢说,她很理解法语中“好客”的含义,她将“观众是客人”这一点融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在发生不愉快事件时,她才会首先教育保安,而对观众采取委婉的态度。事实上,只有想通了“谁为重”这个道理,才会对客流量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叫苦不迭。
为了应对不断激增的大客流,法国总统奥朗德2015年9月7日宣布,包括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凡尔赛宫等在内的7家博物馆将从2015年秋季起每天开放,额外开放的这一天只接待学生团体。而此前,这些博物馆都会在每周闭馆一天。其实,早在此前,博物馆都以“夜间开放”的形式增加接待时间了。如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会延迟到夜间9点45分闭馆;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每逢周四、周五会延长开放至夜间8点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周五、周六两天会开放至晚上9点。
在旅游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2015年9月公布的旅行者心中最爱的博物馆榜单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600家候选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据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5财政年度参观人数达630万人次,创该博物馆客流量新纪录。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所以受到热捧,不仅是因为其面积大、展品数量丰富,更在于其通过不断变革领导博物馆的创新潮流。
特展是博物馆为提高参观人数、扩大知名度最常用的行销手法。而大都会博物馆是博物馆特展营销的鼻祖也是最成功的典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大都会博物馆策划的卢浮宫“蒙娜丽莎”巡展和“图坦卡蒙宝藏”特展盛况空前,创下百万人次的参观纪录,首创了“超级特展”的概念。2011年8月7日落幕的纪念英国已故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野性之美”特展,在三个月时间内总共吸引了超过65万人次参观,展览期间大都会实体和网上书店共卖出超过10万册麦昆画册。据保守估计,这一特展至少带来了1400万美元的收入。 大都会博物馆2014年财政年度中,中国游客首次成为其外国游客中最大的群体。在过去的五个财年间,中国游客的人数已经翻了两番多,从2009年的5万人次增长到了2014年的20.9万人。颇有商业头脑的大都会博物馆这几年不断向中国游客“示好”。这家博物馆面向中国游客推出的众多措施包括:一份平面图、中文语音导览以及志愿者提供的一小时藏品亮点导游,而且全部使用普通话。大都会博物馆不仅开通了微博账号,还同时推出了繁体和简体中文版的iPad应用程序。它还远赴中国开展过巡展,一场是馆藏珍品展,还有一场是美国西部青铜雕像展,目的是为了扩大在中国的知名度。
同时,大都会博物馆2015年在纽约举办大量针对中国游客的展览,如2月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开幕、为期一年的亚洲艺术馆百年庆典展。另外一个是服装学院一年一度的春季时尚服饰展览,主题是“中国:镜花水月”, 该展览的艺术总监是著名导演王家卫,展览分为“旗袍”、“武侠”、“京剧戏曲”等十几个主题,参展的150多件高级定制服装和成衣均出自一线时装品牌。
当然,大都会博物馆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尝试,也常常受到一些质疑。以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展览为例,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元代壁画巨制《药师佛会图》、龙门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响堂山石窟佛、天龙山石窟菩萨头像以及一座被学界公认为北朝造像碑艺术之最的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人造像碑,都成了时装展示的背景墙,似乎没有考虑展览对这些文物可能造成的伤害。
防贼防盗防内鬼
对于这些顶级博物馆而言,最令人头疼的不是蜂拥而至、层次不齐的世界各地参观者,而是如何确保馆内数百万件藏品的安全。
自从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并赋予其价值以来,艺术品就被视为权力和特权的象征,因此藏有大量艺术珍品的博物馆就成了盗贼的首要目标,哪怕那里拥有强大的摄像头监控设备和24小时安保巡逻。一项统计显示,从1976年至2010年间,英国共有约5.3万件艺术品被盗,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美国登记在案的失窃艺术品为2.1万件,居第二;法国、意大利则分列第三、第四位。
2004年,大英博物馆多件中国文物被盗,现场没有任何玻璃破碎的痕迹,盗窃者也没有触发任何警报系统。发现失窃后,大英博物馆一时竟无法知道到底丢失了多少件展品。事后分析原因发现,大英博物馆面积庞大、展品众多,但是安保人员的数量有限,每个展室内也只安排了一两名工作人员,于是盗贼便有机可乘。
损失最严重的可能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了。冬宫博物馆,又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由叶捷琳娜二世女皇在1764年初建,藏有300多万件艺术品,其中最引以为傲的是达·芬奇的油画《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
2001年,冬宫博物馆内19世纪法国画家让·列侬·何罗麦作品《闺房》被盗, 保险金额为100万美元。同年圣彼得堡海关官员拘留了一名私带3箱古文物前往伦敦的俄罗斯游客,总价值高达上百万美元,而其中一些古物中还印有“冬宫博物馆持有”字样。
2006年8月,冬宫博物馆221件馆藏珍品被盗,总价值约为1亿美元。失窃藏品都没有公开展出,而是存放在储藏室里。警方调查后宣布,46岁的女保管员拉莉莎·扎瓦斯卡娅是该案件的主谋。据其被捕的丈夫和儿子交代,扎瓦斯卡娅从1992年起就开始将藏品从单位“捎带”回家,父子俩将藏品转卖出去。藏品一般可卖几百至数千美元,以此补贴一家人窘迫的生活。不过蹊跷的是,扎瓦斯卡娅在案发前几个月就已在办公室突然死亡。
虽说这可能是内贼监守自盗,但冬宫博物馆的安全系统实在形同虚设。据博物馆有关人员称,他们之前也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安全系统,然而收到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博物馆小房间众多,不充足的安全系统无法安置在每个房间。
更让人惊讶的是,冬宫博物馆还把猫当成了警卫,它们可以在博物馆中任意游荡。冬宫养猫的传统甚至早于该博物馆的历史,18世纪初彼得大帝就从荷兰把猫科动物带到了冬宫。猫警卫的建制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确立下来的,当她建立冬宫博物馆时,交付一些宫廷的猫去保护博物馆,后来以一套正式的职级和津贴将该职务完善化。从1998年起,博物馆就把4月6日定为“猫日”。可惜的是,猫警卫并没能保证冬宫藏品的安全,因为博物馆有“内鬼”。
美国有研究艺术品罪案的学者指出,即使是世界上安保最好的博物馆,与中等规模的银行相比都显得“太业余”。例如卢浮宫的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经费不足也加剧了博物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欧美博物馆大多不收门票,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各种基金会及私人捐赠等社会渠道。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尽管英国政府提供了70%的资金支持,但每年高昂的经营、维修费用还是令博物馆捉襟见肘。对于很多不收门票的非营利性博物馆来说,安保系统很昂贵。一支装备齐全的保安队伍很可能花掉博物馆一半的运营预算,这还不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科技移动探测器和电子钥匙。 此外,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人员薪水微薄,而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薪酬低加上工作前景不明朗,导致很多博物馆保安的职业热情和荣誉感都不高。在很多失窃案中,窃贼就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大摇大摆地进出展厅,而这时候监控室里的保安们根本没有去关注监控屏幕,直到窃贼逃之夭夭才如梦初醒。
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中,失窃率最低的要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要忘了,这家美国最大的私立博物馆财大气粗,2014财年收入6.32亿美元,其中政府赞助1800万、私人捐款2.59亿、其他收入3.55亿。据说,大都会博物馆保安部主任是犯罪心理学博士,在他看来,人防比技防更重要,因为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来检测掌控。
拥抱高科技
进入21世纪,各大博物馆也与时俱进,纷纷拥抱高科技。
目前,大英博物馆的200万件藏品资料可以在网上查到。博物馆也推出可用于馆内的手机应用(APP),具有馆内导航、讲解、文献链接等功能。大英博物馆所有的出版物、参观视频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博客还会随时更新考古工作的情况,并同步更新在Facekook、推特、Youtube等网站上。2015年,大英博物馆开始使用3D扫描,创建扫描对象的开放数据源,让游客探索藏品过去的用途。游客可以通过灯光和气氛体验青铜器时代,参与古人的各种仪式,包括祭祀太阳的仪式等等。
卢浮宫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引进掌上视频游戏控制导游系统。该系统表现为一个可实时定位的交互式地图,使游客随时知悉其在馆内的具体方位,并可依据游客不同要求直接引导其前往想观赏的某一件或几件展品。除高科技导游系统外,卢浮宫还为每件展品提供了高清图片,即使参观者人多拥挤,游客们也可清晰地观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卢浮宫还运用3D模拟技术展现《胜利女神像》,游客无需佩戴特制眼镜即可观赏。2013年,卢浮宫又推出了可供下载的智能手机和iPad应用程序,包括3DS音频游览程序的智能手机版。
2014年,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发布两款俄英双语智能手机客户端——“冬宫博物馆”与“1小时音频导游”,可以帮助游客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游览冬宫,而且不会迷路。如今,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亚洲语言的APP也应运而生,号称“确保300万件展品信息全部纳入程序中”,似乎是所有顶级博物馆中APP展品信息最全的一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推特上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这要归功于2012年大都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斯瑞·斯瑞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这位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数字新闻系教授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之道,在大都会带领一个70人的团队。目前大都会博物馆线上访问量达到4000万人次,斯瑞尼瓦桑计划在2020年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纪念之际提升至10亿人次的访问量,为他们讲述关于博物馆100多万件藏品的100多万个故事。
斯瑞尼瓦桑表示,大都会博物馆不再是过去的大都会,而是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博物馆,它收藏、征集新的艺术品,还见证了当代艺术的诞生。大都会为观众提供了包括iPad素描在内的上千种免费课程,包括邮件营销、社交媒体、网站、媒体实验室、互动展厅、视频导览、移动设备开发、视频和在线出版。此外,大都会利用了iBeacon(低耗能蓝牙技术)、Oculus Rift(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和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并于2014年发布Met应用软件,被苹果评为苹果商店最佳新APP。
科技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卢浮宫副馆长、数字化发展部门主任艾格尼斯·阿尔凡达瑞所说:“如果一个博物馆不能在各个运作层面使用新技术,就将坐失良机。”
从“缪斯庵”到博物馆
在希腊化时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兴建了一座专门收集各种艺术作品的殿堂,称为Μουσειον(意为“缪斯之殿” ),并成为古代西方文化艺术之象征。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全部人文活动。拉丁语将其转写为museum(音译“缪斯庵”),并用来泛指各种收藏陈放艺术作品的殿堂。然而当时的博物馆并不对外开放。
在现代,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全球25大博物馆
近日,TripAdvisor(猫途鹰)公布了“2015年旅行者之选:全球25大博物馆榜单”, 中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异军突起,成为亚洲唯一进入全球前25名的博物馆。此外,香港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还分列“2015年旅行者之选:亚洲25大博物馆榜单”的5、6及11位。
博物馆专业培训
博物馆和美术馆出现专业的培训要比在其他文化领域中早很多,如巴黎罗浮学院(Paris Ecole du Louvre),已走过了近130年的历史,它主要侧重于艺术史和考古学的博物馆应用。
法国政府于1882年决定在卢浮宫内成立一个特别的学校——培养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学生:一是“专业生”,即有资格参加考古队探勘任务的专家;二是“旁听生”,即具有专业素养的博物馆观众,他们虽不是专业人员,但博物馆未来继续丰富馆藏和翻新整建的工程需要他们的支持。
罗浮学院的教学方式有两大特色:第一,该校教授一律是有实际经验、负责研究管理某些搜藏品的专业人士,他们大多是国立机构的研究员;第二,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人类生活轨迹的物质见证”,上课地点常常就是罗浮宫的展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罗浮学院于1927年将博物馆学纳入其教学体系中。
1906年,哈佛教授Paul Joseph Sachs最先在哈佛大学佛格艺术博物馆(The Foggy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开设了有关博物馆工作以及博物馆问题的课程。学生讨论研究的问题涉及了从收集、管理、保存,到博物馆历史、收藏家及经销商、博物馆道德和博物馆展览等方方面面。
从60年代末期开始,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以大学为基地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学项目的数目和种类在全球各地都有了迅猛增长。196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推出了在国际上声名远播的博物馆研究专业;1967年,凯斯西储大学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开始联合推出艺术史及博物馆研究专业。之后,大量的博物馆研究培训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0年进行第一次调查时,博物馆学的数目还不足30,而1988年的调查报告就显示数量上增加了近500(其中超过70%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