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思考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098X(2011)09(c)-0245-01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加速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期。
1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各地科技创新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专家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地方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科技与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别是产业化率较低;公共科技平台比较薄弱,科技创新缺乏有力支撑;科技经费投入总体规模偏小,投入增长水平呈下降趋势;科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一是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县(区、市)到乡镇(街道)的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各级干部抓科技创新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三是调整科技计划管理思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目的,着重把科研资金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性技术的创新和破解资源、环境、能耗等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投入到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领域。
2.2 做强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一是进一步提高新区、开发区等园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国际产业在城市经济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园区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抓好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好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使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交易平台。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畅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进程。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和结构升级,借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3 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技术的创新主体,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后盾,应该利用科技体制改革契机,对科研机构在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把改革成为振兴科技的动力和契机,通过改革重组后形成一批精干的新型科研机构,成为知识创新基地。应该集中财力解决和引导这些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问题,同时在这些院所内部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外部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择优支持、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加强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扶持交叉学科、跨地区、跨行业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银川市为例,该市鼓励企业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利润分红等形式,使研究成果突出的人得到相应的报酬,充分体现技术的价值,实行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席专家责任制,逐年增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技人员的自由选题量,扶持原创性科技成果申请国际专利保护,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生长点。
2.4 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的土壤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科技创新的根本。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地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的竞争。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适合于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能有所作为活力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力量的作用,发挥这支力量潜在的创造能力,使它与经济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我国面向21世纪的人才吸引、使用、储备工作。努力建立一套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有种于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来我国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优美、洁净的生产、工作环境;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公平竞争环境;能够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的创业环境;建设一支包括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发展战略人才在内的创新人才队伍。以开放的胸怀欢迎年轻的学子来并创业和工作,建成一块人才向往与聚集的热土,让这块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创业创新的热潮。
参考文献
[1] 李俊江,李政.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12~115.
[2] 马廷奇.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2~135.
[3] 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4~107.
[4] 尹洪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3):123~126.
[5] 武存生,姚秀平,夏雅君.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155~158.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思考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098X(2011)09(c)-0245-01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加速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期。
1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各地科技创新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专家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地方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科技与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别是产业化率较低;公共科技平台比较薄弱,科技创新缺乏有力支撑;科技经费投入总体规模偏小,投入增长水平呈下降趋势;科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一是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县(区、市)到乡镇(街道)的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各级干部抓科技创新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三是调整科技计划管理思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目的,着重把科研资金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性技术的创新和破解资源、环境、能耗等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投入到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领域。
2.2 做强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一是进一步提高新区、开发区等园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国际产业在城市经济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园区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抓好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好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使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交易平台。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畅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进程。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和结构升级,借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3 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技术的创新主体,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后盾,应该利用科技体制改革契机,对科研机构在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把改革成为振兴科技的动力和契机,通过改革重组后形成一批精干的新型科研机构,成为知识创新基地。应该集中财力解决和引导这些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问题,同时在这些院所内部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外部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择优支持、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加强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扶持交叉学科、跨地区、跨行业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银川市为例,该市鼓励企业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利润分红等形式,使研究成果突出的人得到相应的报酬,充分体现技术的价值,实行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席专家责任制,逐年增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技人员的自由选题量,扶持原创性科技成果申请国际专利保护,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生长点。
2.4 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的土壤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科技创新的根本。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地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的竞争。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适合于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能有所作为活力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力量的作用,发挥这支力量潜在的创造能力,使它与经济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我国面向21世纪的人才吸引、使用、储备工作。努力建立一套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有种于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来我国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优美、洁净的生产、工作环境;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公平竞争环境;能够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的创业环境;建设一支包括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发展战略人才在内的创新人才队伍。以开放的胸怀欢迎年轻的学子来并创业和工作,建成一块人才向往与聚集的热土,让这块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创业创新的热潮。
参考文献
[1] 李俊江,李政.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12~115.
[2] 马廷奇.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2~135.
[3] 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4~107.
[4] 尹洪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3):123~126.
[5] 武存生,姚秀平,夏雅君.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