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迁碑》,隶书,现藏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形结构、运笔技法,皆全力突出 “敛”的效果。即使稍欲纵逸,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此碑骤然观之,“笨拙”得很,细审则具大巧若拙之美。这种粗犷古拙之书,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之辈,加以凿刻匆促,有很多生硬方笔产生在石凿下,更觉此碑“稚气满纸,逸气横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
《张迁碑》为典型的方笔,取势平直,运笔劲折,其落笔如昆刀切玉,方折凝重。结字变化多端,险中求平。许多字看似不衫不履,或左右错位,或粗细不当,或轻重失调,或方圆相斥,但从总体上玩赏,却天趣盎然,韵味悠长。
楷书篇
《爨宝子碑》现存云南曲靖第一中学内。
其书者,乃无名的边陲山野之人,没有成规戒律,心态十分的自由自在。安旗先生告诉我们,欲赏此碑,一定要从诸多先见中解脱,返璞归真,胸无芥蒂,方能进入他的天地。宜先观全貌,次赏分行布白,再逐字玩其点画结构,然后与其前后左右诸碑互相比较。如此耽玩既久,就会觉得它一派天真烂漫,妙不可言。其天真处,有如髫龄稚子,嬉笑啼哭,甚或出乖露丑、顽皮捣蛋,亦令人忍俊不禁。其恣肆处,有如野人作乐,奋臂扬袂,顿足起舞,随兴所至,忘乎其形。其茂密处,有如原始森林,盘根错节,遮天蔽日。其险峻处,有如乌蒙山崩,铁索桥横。其奇妙处,有如古方《本草》,茅根树皮,昆虫蛇蝎,破布败絮,甚至牛溲马渤,都可以治病,且专治后世甜、滑、俗、媚之疾。
《瘗鹤铭》,楷书,摩崖石刻,现藏江苏镇江焦山宝墨轩碑廊大院中。
宋黄庭坚评论此刻“大字无过《瘗鹤铭》”,宋黄伯思以为此刻“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此刻用笔,横、撇、捺尽情伸长,支撑起字的框架,造成“举止历落,气体宏逸”的效果。尤其是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上多年漫漶剥蚀,愈增线条雄健、凝重、沉郁韵味。结体上把宽绰与紧密这对矛盾处理得十分得体,对后代书家启示尤巨。
《阴符经》,传唐褚遂良书。
褚遂良是二王法则在唐代的集大成者,对晋人的韵度的理解之深刻有唐第一,虞世南故后,唐太宗深感“无与论书者”,魏征即荐褚遂良,称其“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大喜,即召入宫,相谈甚洽。后将宫中三千纸王羲之书,交其鉴定装裱成卷。褚学王,又掺入北魏及隶书笔意。清刘熙载称,褚遂良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明王世贞曰,“评书者谓河南(即褚遂良)书如‘瑶台婵娟,不胜罗绮’,第状其美丽之态耳,不知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
此帖虽可能是赝品,但不失为褚派作品中的佼佼者。你在帖中很难找到平直笔划,一横一竖,均在寻求力量的变化和姿态上的冲突。用萧散恬淡的笔法,却创造出中宫凝聚的结体。许多行楷的笔意,加强了字内的联系,使其更为生动活泼。
行书篇
《丧乱帖》,为唐摹双钩填廓本,现存日本。
我非常赞成韩玉涛先生对此帖的品评:《丧乱帖》兼备雄强与惨淡之美。看“丧乱之极”四字,便可体味到所谓“笔势雄强”者究竟何意。前两行,雄强浓郁,令人咂舌;第三行起却越发惨淡,侧锋枯笔反复出现,所谓“蓬头散发之为美”,所谓“乱头粗服识书意”是也。为什么?感情使然。当他写道“号慕摧绝”、“哀毒益深”以后,痛不欲书,“意不在字”,一片至情,流露满纸,只有惨淡了。全篇8行,行行皆歪斜,可谓倾侧之至,怎么解释?只能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到了“忘怀楷则”,“意不在字”的化境矣。此帖生动地呈现了由行入草的典型过程。本来用行书写,到“追惟酷甚”,情绪激动,到“痛贯心肝”,情不自已,妍丑不顾,一片草意,错字出现都察觉不到了。
此碑字形结构、运笔技法,皆全力突出 “敛”的效果。即使稍欲纵逸,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此碑骤然观之,“笨拙”得很,细审则具大巧若拙之美。这种粗犷古拙之书,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之辈,加以凿刻匆促,有很多生硬方笔产生在石凿下,更觉此碑“稚气满纸,逸气横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
《张迁碑》为典型的方笔,取势平直,运笔劲折,其落笔如昆刀切玉,方折凝重。结字变化多端,险中求平。许多字看似不衫不履,或左右错位,或粗细不当,或轻重失调,或方圆相斥,但从总体上玩赏,却天趣盎然,韵味悠长。
楷书篇
《爨宝子碑》现存云南曲靖第一中学内。
其书者,乃无名的边陲山野之人,没有成规戒律,心态十分的自由自在。安旗先生告诉我们,欲赏此碑,一定要从诸多先见中解脱,返璞归真,胸无芥蒂,方能进入他的天地。宜先观全貌,次赏分行布白,再逐字玩其点画结构,然后与其前后左右诸碑互相比较。如此耽玩既久,就会觉得它一派天真烂漫,妙不可言。其天真处,有如髫龄稚子,嬉笑啼哭,甚或出乖露丑、顽皮捣蛋,亦令人忍俊不禁。其恣肆处,有如野人作乐,奋臂扬袂,顿足起舞,随兴所至,忘乎其形。其茂密处,有如原始森林,盘根错节,遮天蔽日。其险峻处,有如乌蒙山崩,铁索桥横。其奇妙处,有如古方《本草》,茅根树皮,昆虫蛇蝎,破布败絮,甚至牛溲马渤,都可以治病,且专治后世甜、滑、俗、媚之疾。
《瘗鹤铭》,楷书,摩崖石刻,现藏江苏镇江焦山宝墨轩碑廊大院中。
宋黄庭坚评论此刻“大字无过《瘗鹤铭》”,宋黄伯思以为此刻“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此刻用笔,横、撇、捺尽情伸长,支撑起字的框架,造成“举止历落,气体宏逸”的效果。尤其是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上多年漫漶剥蚀,愈增线条雄健、凝重、沉郁韵味。结体上把宽绰与紧密这对矛盾处理得十分得体,对后代书家启示尤巨。
《阴符经》,传唐褚遂良书。
褚遂良是二王法则在唐代的集大成者,对晋人的韵度的理解之深刻有唐第一,虞世南故后,唐太宗深感“无与论书者”,魏征即荐褚遂良,称其“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大喜,即召入宫,相谈甚洽。后将宫中三千纸王羲之书,交其鉴定装裱成卷。褚学王,又掺入北魏及隶书笔意。清刘熙载称,褚遂良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明王世贞曰,“评书者谓河南(即褚遂良)书如‘瑶台婵娟,不胜罗绮’,第状其美丽之态耳,不知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
此帖虽可能是赝品,但不失为褚派作品中的佼佼者。你在帖中很难找到平直笔划,一横一竖,均在寻求力量的变化和姿态上的冲突。用萧散恬淡的笔法,却创造出中宫凝聚的结体。许多行楷的笔意,加强了字内的联系,使其更为生动活泼。
行书篇
《丧乱帖》,为唐摹双钩填廓本,现存日本。
我非常赞成韩玉涛先生对此帖的品评:《丧乱帖》兼备雄强与惨淡之美。看“丧乱之极”四字,便可体味到所谓“笔势雄强”者究竟何意。前两行,雄强浓郁,令人咂舌;第三行起却越发惨淡,侧锋枯笔反复出现,所谓“蓬头散发之为美”,所谓“乱头粗服识书意”是也。为什么?感情使然。当他写道“号慕摧绝”、“哀毒益深”以后,痛不欲书,“意不在字”,一片至情,流露满纸,只有惨淡了。全篇8行,行行皆歪斜,可谓倾侧之至,怎么解释?只能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到了“忘怀楷则”,“意不在字”的化境矣。此帖生动地呈现了由行入草的典型过程。本来用行书写,到“追惟酷甚”,情绪激动,到“痛贯心肝”,情不自已,妍丑不顾,一片草意,错字出现都察觉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