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5;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关键词:芦山7.0级地震;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川滇地区;R值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4)03-0347-07
  0 引言
  地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构造应力场强弱变化的反映(沙海军等,2009)。对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变化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往往出现增强过程,有的出现在未来大地震的震中及其邻近地区,有的则出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张国民等,2001)。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了显著的4~5级地震密集增强活动过程:2013年2月7日至3月3日共发生8次4~5级地震,尤其是2月19~22日连续发生了巧家4.9级,长宁—珙县4.5、4.1级,三台5.1级,广西4.5级,墨江4.8级和永胜4.2级共6次(组)地震,其密集活动性历史罕见。为研究这些地震的发生与芦山地震的可能关系,我们系统分析了1965年以来川滇地区4~5级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与后续强震的时空对应关系。
  1 研究范围及资料的预处理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汇聚和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特殊的构造部位和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周连庆等,2008)。根据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活动断裂以及中小地震资料,确定研究区范围为(21。~35°N,95°~108°E)。
  笔者选用的地震目录为1965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月报目录,并采用与主震震级相关的余震空间、时间窗方法(简称K-K法)删除余震(Keilis-Borok,Knopoff,1980;陈凌等,1998)。
  此次中等地震密集活动时段为1个月,因此我们按照30 d滑动、以1 d为步长统计4.0~5.9级地震频度。在整理数据时发现1个月M≥4.0地震频次N≥6的震例太多,且对应后续强震的对应率不高;N≥8的震例太少,不具备研究性,故将频度N≥7视为高频异常。统计中将震群活动计为1次地震,如表1所示(震群放在每行表的最后)。当出现30 d频度Ⅳ≥7时,按其后1a内发生的M≥6.7地震统计对应强震活动情况。
  2 统计结果
  按照上述异常统计标准和对应强震统计原则,对1965年以来川滇地区4.0~5.9级地震进行了全时空扫描,发现30 d频度Ⅳ≥7的现象共出现过20组,表1给出了这20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对应强震情况。
  由表1可见,20组中有7组无对应,有1组(表中编号18)是明显受2004年印尼9.0级地震影响。有12组对应了M≥6.7强震,对应率达60%。从对应地震的震级来看,12组中有一半对应了7.0级以上地震。
  图1给出了密集活动丛中最大地震震级与对应地震震级的关系。12组密集地震最大震级为4.8~5.8级,对应地震震级为6.7~7.4级,由图1可见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来看,0~12个月不等,但半年以内有8次,占75%,10~12个月4次,占25%,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后,强震多在半年内发生。根据长—中—短—临震异常的划分(梅世蓉等,1993),可以认为中等地震的密集活动可能是强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密集地震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973~1979年共出现了7次异常,平均每年1次(图2),远高于密集地震41%的年发生概率(41%=20次/49年)。而这一异常时期,刚好对应了川滇地区第1V地震活跃期,也是川滇地区最强的一个活跃期(赵小艳等,2008)。表明在区域强震活跃时段,中等地震会出现频繁的密集活动。这一特征也可以为我们预测活跃时段的到来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3 地震预报效能评估
  利用R值对地震预报效能进行评估的方法是由许绍燮(1989)提出的,在时间序列研究中应用较多(张国民等,2002;王晓青,2000),此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罗兰格,2004,2010)。本文采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0)中的地震预报效能R值评分方法,该方法能给出不同报对次数、漏报次数下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值表,可以用于检测预报方法的可信度。
  1965年1月至2013年12月49年内,川滇地区共发生M≥6.7地震18次。本文中4级地震密集共发生20次,预测时间20年,其中报对12次,漏报6次,8次虚报,预测评分R值为
  R=12/18-20/49=0.2585.
  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0)中给出的报对12次,漏报6次情况下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值为0.257,本文得到的R值为0.2585,满足检验条件,证明用川滇地区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指标,可以取得一定的预测效应。
  4 强震发生区域统计
  前述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可以用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对后续强震做出年度尺度的时间预测,那么强震的发生地点是否与密集地震空间分布有关?为此,我们分析了12组密集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后续强震的空间分布(图3)。4级地震密集活动后对应地震多集中分布在以下区域: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南(4次)及滇西北东条带(5次),震中多为4~5级地震活跃区;鲜水河一安宁河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4次),为4~5级地震不活跃区,另外有2次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   苏有锦等(2005)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强震前震中附近会出现显著的地震活动增强,这一现象在云南地区部分强震前格外明显,如1974年大关7.1级、1976年龙陵7.4级、1988年澜沧7.6级地震。而部分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又表现为大面积中强地震的平静,如1970年通海7.8级地震。这可能表明不同构造区强震前的地震活动表现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全。
  由于本文只简单的统计了中等密集地震与对应地震的空间关系,而密集活动距离强震发生往往有一段时间(表1),这一时间段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没有考虑在内。而这一时间段的地震活动空间有可能有助于对后续强震发震地点预测。陈宇卫等(2006)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如果要对发震地点有更好的预测,可以在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出现后,密切关注地震频度异常高值区。因为地震频度的增加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增强,反之,地震频度的降低反映了应力场的减弱(沙海军等,2009)。因此,可以在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出现后,密切关注地震频度异常高值区,并结合其他地震活动图像如空区、条带和前兆异常分布进一步对强震发震地点做出预测。
  5 结论与认识
  2013年2月7日至3月19日,川滇地区出现4~5级地震密集活动,这是芦山7.0级地震前一个非常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图4)。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965年以来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得到以下主要认识:
  (1)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
  (2)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后,强震地震多在半年内发生,故可将密集活动作为强震的中一短期异常指标。
  (3)将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5,可以取得一定的预测效应。
  (4)密集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后续强震的空间分布显示: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研究表明大震的孕育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各个阶段地震活动图像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受大震影响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处于哪个孕震阶段(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8)。具体在本文中,部分强震前在震前不同时间段出现了4、5级地震丛集活动可能是其孕震过程中表现出的地震活动特征之一。
  本文只是简单的统计了密集地震与后续强震的时空对应关系,而密集活动距离强震发生往往有一段时间,并没有考虑这一段时间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而且由于这一时段长短不一(表1:0~12个月),比较难以得到较为共性的特征,故本文不对这一部分内容详述。
其他文献
针对本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和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对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内容的研究,用开放式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整个过程,实行
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社会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存在多理论、少实践;有活动、少反思;有组织、少管理的缺失现象,我们可以从树立一个中心、抓住一个终点、落实一个环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管理模式问题凸显,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简单介绍了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和必要性,指出高校推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外语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的分析,发现了外语教学困难的原因,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
随着我国"孔子热"的风潮席卷世界,汉语文学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文化焦点,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也就得到了重视。本文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而大多数广西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没有凸显出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使广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校园越来越普及,随着学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原有的教学管理平台已越来越滞后。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进行
大凡事物,皆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遵循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发展的逻辑。以人的生命的尊严、生存的权利与生活的幸福,构建培育和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加强新时期高校翻译教学刻不容缓。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高校的
从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困境出发,提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改变此困境的一种有效方法,联系实际的教学,对任务型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阐述并分析了任务型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