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让人开眼界,一个狂小子——正读高中三年级的中学生匡超,被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给北京大学。
且看这个狂小子有多狂——
他自称“匡夫子”,走在校园里也总是迈着八字步。在班级日志上,不时以“匡夫子云”起笔,模仿太史公的笔调,指点江山。在自己的网站上,他醒目地改写了毛泽东的词:“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即将毕业,同学们都在墙上贴着自己的志愿和自我勉励的寄语,诸如北大、清华、南大等著名学府以及“加油、努力”之类,唯独匡超在北京大学下写了一句话:“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五千年的辉煌中华。”
面对各路媒体记者一小时的采访,他不时模仿偶像奥巴马挥动着手臂,挑挑眉毛,侃侃地在镜头前狂言要改变世界:“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的,说不定历史选择了我,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在北大某位副校长带队的座谈会上,他公开与自己心仪的北大交锋,质疑对方:“老北大一枝独秀,但今天的北大对自己的追求是不是发生了改变?北大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甚至以刚去世的钱学森为例子,给北大挑起了毛病。
这狂小子,狂得真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可这却并未妨碍南京师大附中校长对他的客观评价。
是的,匡超很狂,但他也自有出众的优势:其一,考进高中时成绩就是年级第一,三年后总成绩仍然是年级第一;其二,连续两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2009年更是获得了保送生的资格,此外数学竞赛也拿过省二等奖,作为理科生竟然语文和英语也都是强项;其三,是班长,性格很阳光,搞活动能力强。如此“大牛”,成为校长首个推荐给北大的学生有何怪哉?
更重要的在于,匡超的狂,并非无厘头。他欣赏一句话:“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心中装着的不光是自己,还有民族,还有国家。”他时时以伟人年轻时代的“张扬”来激励自己,立志“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弱势者,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以至北大的副校长认为“这个学生的思辨力、责任感和使命感非比寻常”。
言及此,不由得想:作为教师,如果面对这么一个狂小子,我会怎样?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提倡的“谦虚谨慎”“藏而不露”,反复告诫后代“夹着尾巴做人”;个性张扬、言行直率从来被认为是背时的“非主流”。而今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认可甚至抬举一个不同一般的狂小子,我有这胆识吗?
固然,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收敛自己、藏起锋芒的过程”。但俗语说得好,“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不敢像阿基米德那样“张扬”地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不敢像郭沫若那样“癫狂”地自诩为吞掉日月和一切星球的“天狗”,不敢像毛泽东那样骄傲地宣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中国还能赢得21世纪吗?从“狂小子”被推荐给北大,我看到的是包容个性、引导立志、鼓励全面发展、激发创造性思维。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使命和希望。
编辑张金余
且看这个狂小子有多狂——
他自称“匡夫子”,走在校园里也总是迈着八字步。在班级日志上,不时以“匡夫子云”起笔,模仿太史公的笔调,指点江山。在自己的网站上,他醒目地改写了毛泽东的词:“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即将毕业,同学们都在墙上贴着自己的志愿和自我勉励的寄语,诸如北大、清华、南大等著名学府以及“加油、努力”之类,唯独匡超在北京大学下写了一句话:“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五千年的辉煌中华。”
面对各路媒体记者一小时的采访,他不时模仿偶像奥巴马挥动着手臂,挑挑眉毛,侃侃地在镜头前狂言要改变世界:“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的,说不定历史选择了我,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在北大某位副校长带队的座谈会上,他公开与自己心仪的北大交锋,质疑对方:“老北大一枝独秀,但今天的北大对自己的追求是不是发生了改变?北大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甚至以刚去世的钱学森为例子,给北大挑起了毛病。
这狂小子,狂得真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可这却并未妨碍南京师大附中校长对他的客观评价。
是的,匡超很狂,但他也自有出众的优势:其一,考进高中时成绩就是年级第一,三年后总成绩仍然是年级第一;其二,连续两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2009年更是获得了保送生的资格,此外数学竞赛也拿过省二等奖,作为理科生竟然语文和英语也都是强项;其三,是班长,性格很阳光,搞活动能力强。如此“大牛”,成为校长首个推荐给北大的学生有何怪哉?
更重要的在于,匡超的狂,并非无厘头。他欣赏一句话:“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心中装着的不光是自己,还有民族,还有国家。”他时时以伟人年轻时代的“张扬”来激励自己,立志“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弱势者,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以至北大的副校长认为“这个学生的思辨力、责任感和使命感非比寻常”。
言及此,不由得想:作为教师,如果面对这么一个狂小子,我会怎样?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提倡的“谦虚谨慎”“藏而不露”,反复告诫后代“夹着尾巴做人”;个性张扬、言行直率从来被认为是背时的“非主流”。而今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认可甚至抬举一个不同一般的狂小子,我有这胆识吗?
固然,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收敛自己、藏起锋芒的过程”。但俗语说得好,“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不敢像阿基米德那样“张扬”地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不敢像郭沫若那样“癫狂”地自诩为吞掉日月和一切星球的“天狗”,不敢像毛泽东那样骄傲地宣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中国还能赢得21世纪吗?从“狂小子”被推荐给北大,我看到的是包容个性、引导立志、鼓励全面发展、激发创造性思维。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使命和希望。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