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关键词: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 文化特性
中国建筑是密密匝匝沿地铺开的群体,向高处发展的砖石结构的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背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封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在我过延续了2000余年,经济结构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生活相对来说是平和、稳定而有限制的,他们没有古希腊人那种敢于探索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砖石结构的建筑与木构建筑孰优孰劣?这在西方似乎早有定论,一些学者根据木结构形成于砖石之前而认为我国木构建筑系统还停留在上古的落后状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木有木的长处,石也有石的短处,两者正好相对。尽管石结构建筑坚固,永久,挺拔,但它很笨重,结构面积大,室内空间不能自由分化,建造周期长,花钱多。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数千年坚持不渝选择木结构框架建筑系统,主要是因为他们逐步克服了木结构的短处,使之远远超越了上古木构建筑的简单形式,完全担当的起文明古国建筑文化中唱主角的重任。他们用木材建起了覆压数百里的皇宫,用木材营造了各类重要的坛庙和寺院,甚至用木材建起了比西方砖石建筑还要高的木塔。
美丽的中国建筑大屋顶和显露结构形式的西方屋顶不同的建筑价值观。在古希腊,建筑艺术活动是被认为是第一的。现代英语中的“建筑”-一词是由希腊问词根“Archi”与“tect”缀合派生而来的。“Archi”的本意是“首要的”“第一位的”,“tect”指“制造者”建筑师便是 “Architect”-“第一位的制造者”。由此可看出西方人的建筑观念。
在西方各类古代经典中,留有很多哲人学者对建筑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将古代的各种学科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第三类“诗的科学”建筑排在首位,(其他两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因为建筑的学术地位较高,研究的人也多,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有关永恒、理念,数学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过古代的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迷糊,他们既在宗法礼制等方面肯定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意念的重要艺术。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和衣服一样,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技艺,像孔子所教的六艺中,就没有建筑的份,这位大思想家还将宫室营造等建筑艺术归入到百工杂艺中去。《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关于人类建造通天之塔的故事。上古时分,人们会对打雷的天空充满着好奇的敬畏,于是商议着,竭全人类的力量,协作建造一座能通往上天的高塔,这就是著名的巴别塔。后来,塔越建越高,令上帝也感到了震惊,为了阻止这一计划的实现,上帝想出了一个秒法,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产生了误解,终于使这场人类向自然挑战的的行动半途而废。
这个传说形象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抗争的原始心态,上古时期,由于人的认识力局限,人们总是对自然充满着敬畏。但同样是敬惧与仰慕,西方人与中国人则有不同的侧重。在他们的敬畏中,暗暗包含着一种对立与抗衡的心理,而我们的则较多的体现在对自然的主动协调与适应。
在造型上,西方建筑体现出与自然相抗衡的态度。那些纯几何形式的基本造型元素,如密实平直的厚墙,凸结构的拱券,凸结构的拱券,粗梁笨柱等,与自然界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和反衬的趋势。建筑师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砖石结构的体量;强调矩形、三角形或圆形的几何性;强调凸曲线或凸曲面的张力,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穹隆顶更是赋予建筑物一种向上与向周围扩张的性格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从未有过如西方的视房屋为永恒、不朽之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谈不上与自然的抗衡了。在先人眼中,建筑也如衣服等日用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并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和协调。
东西宫殿建筑的同异:综观东西的宫殿艺术,在形象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十分注重渲染建筑雄伟壮丽的气势。无论东方和西方,集权政体的最高统制者都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来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以一某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利的象征(如路易14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建筑的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和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
在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虚实的交替,整个建筑序列便现出了某种时间艺术的特征,犹如音乐作品的序曲,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门就好象在时间上流动跳跃的小主题,它引导着最后中心主题的出现。而在西方宫殿中,一般不存在这种丰富多变的前奏阶段。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方式看:中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开的,封建礼制思想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最为突出。西方宫殿中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处同处一个楼层,仅室内装修有差别。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主持的宴会、舞会等各种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较多,这些厅内的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可与室外花园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参考文献:
[1] (德)劳埃德.建筑设计方法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崇杰,崔艳秋.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王活(1983-),女,湖北咸宁人,湖北科技学院助教,文学学士,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联系方式:18040500287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南湖建安街东路水域天际小区22栋2单元401房 邮政编码:437100
关键词: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 文化特性
中国建筑是密密匝匝沿地铺开的群体,向高处发展的砖石结构的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背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封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在我过延续了2000余年,经济结构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生活相对来说是平和、稳定而有限制的,他们没有古希腊人那种敢于探索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砖石结构的建筑与木构建筑孰优孰劣?这在西方似乎早有定论,一些学者根据木结构形成于砖石之前而认为我国木构建筑系统还停留在上古的落后状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木有木的长处,石也有石的短处,两者正好相对。尽管石结构建筑坚固,永久,挺拔,但它很笨重,结构面积大,室内空间不能自由分化,建造周期长,花钱多。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数千年坚持不渝选择木结构框架建筑系统,主要是因为他们逐步克服了木结构的短处,使之远远超越了上古木构建筑的简单形式,完全担当的起文明古国建筑文化中唱主角的重任。他们用木材建起了覆压数百里的皇宫,用木材营造了各类重要的坛庙和寺院,甚至用木材建起了比西方砖石建筑还要高的木塔。
美丽的中国建筑大屋顶和显露结构形式的西方屋顶不同的建筑价值观。在古希腊,建筑艺术活动是被认为是第一的。现代英语中的“建筑”-一词是由希腊问词根“Archi”与“tect”缀合派生而来的。“Archi”的本意是“首要的”“第一位的”,“tect”指“制造者”建筑师便是 “Architect”-“第一位的制造者”。由此可看出西方人的建筑观念。
在西方各类古代经典中,留有很多哲人学者对建筑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将古代的各种学科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第三类“诗的科学”建筑排在首位,(其他两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因为建筑的学术地位较高,研究的人也多,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有关永恒、理念,数学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过古代的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迷糊,他们既在宗法礼制等方面肯定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意念的重要艺术。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和衣服一样,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技艺,像孔子所教的六艺中,就没有建筑的份,这位大思想家还将宫室营造等建筑艺术归入到百工杂艺中去。《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关于人类建造通天之塔的故事。上古时分,人们会对打雷的天空充满着好奇的敬畏,于是商议着,竭全人类的力量,协作建造一座能通往上天的高塔,这就是著名的巴别塔。后来,塔越建越高,令上帝也感到了震惊,为了阻止这一计划的实现,上帝想出了一个秒法,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产生了误解,终于使这场人类向自然挑战的的行动半途而废。
这个传说形象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抗争的原始心态,上古时期,由于人的认识力局限,人们总是对自然充满着敬畏。但同样是敬惧与仰慕,西方人与中国人则有不同的侧重。在他们的敬畏中,暗暗包含着一种对立与抗衡的心理,而我们的则较多的体现在对自然的主动协调与适应。
在造型上,西方建筑体现出与自然相抗衡的态度。那些纯几何形式的基本造型元素,如密实平直的厚墙,凸结构的拱券,凸结构的拱券,粗梁笨柱等,与自然界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和反衬的趋势。建筑师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砖石结构的体量;强调矩形、三角形或圆形的几何性;强调凸曲线或凸曲面的张力,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穹隆顶更是赋予建筑物一种向上与向周围扩张的性格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从未有过如西方的视房屋为永恒、不朽之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谈不上与自然的抗衡了。在先人眼中,建筑也如衣服等日用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并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和协调。
东西宫殿建筑的同异:综观东西的宫殿艺术,在形象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十分注重渲染建筑雄伟壮丽的气势。无论东方和西方,集权政体的最高统制者都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来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以一某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利的象征(如路易14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建筑的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和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
在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虚实的交替,整个建筑序列便现出了某种时间艺术的特征,犹如音乐作品的序曲,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门就好象在时间上流动跳跃的小主题,它引导着最后中心主题的出现。而在西方宫殿中,一般不存在这种丰富多变的前奏阶段。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方式看:中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开的,封建礼制思想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最为突出。西方宫殿中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处同处一个楼层,仅室内装修有差别。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主持的宴会、舞会等各种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较多,这些厅内的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可与室外花园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参考文献:
[1] (德)劳埃德.建筑设计方法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崇杰,崔艳秋.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王活(1983-),女,湖北咸宁人,湖北科技学院助教,文学学士,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联系方式:18040500287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南湖建安街东路水域天际小区22栋2单元401房 邮政编码:4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