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当前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本质,就是要从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这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基本思路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 开放大学;资源建设;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6—0011—03
一、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
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可以同时实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标,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同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这一独特优势,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凭借着技术发展提供的无限可能,这已日益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资源的数字化能力越来越强,数字化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从上世纪开始,多媒体等技术就引发了传统教育的变革,使传统教学中很多无法实现或不能很好实现的东西有了实现的可能,而且这仅仅是新发展中的最初一步。二是拥有了更高的存储能力。三是拥有了更快的传输能力。四是拥有了更强的接入能力。迄今为止,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发展已带来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第二次是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第三次也就是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发展和更新的速度难以置信也难于预测,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学习的革命。随时随地地全时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亦步亦趋,但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信息化引领了全球化,地球日益变为地球村。正因为这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设立专章和专门的发展项目、改革试点,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特别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今天,我国教育事业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努力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开放大学的革新,以此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
二、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正处于
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还正处于由大变强的时刻。教育也不例外,也处于由大变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发展不够科学。同样,远程教育的发展,开放大学的建设,当前也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规模大。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3000多个教学点和60000多个教学班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大学,毕业生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二是成就大。截止到2009年,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面向全国开设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83个专业,所开专业比较全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累计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756.87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5000余万人次,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大学要实现由大变强,就必须在充分肯定已有历史成就的同时,未雨绸缪,看到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大学提供的教育,已经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但还不是质量最好的教育。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意味着学历教育的质量,同时还意味着非学历教育的质量。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需要高质量,都需要质量保障和质量认证。二是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广播电视大学拥有的资源已经比较丰富(当然数量上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当前最重要的是资源整合。只有整合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为质量提高创造条件。三是手段需要进一步革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技术手段的使用还很不够,还不能实现泛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支持上的运用也不够制度化、常态化。四是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分割,相关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学校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机制,封闭急需走向开放。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本质,就是要从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21日所指出的,要推动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式发展。开放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也要强调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已有的量已经够了,恰恰相反,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现有的量还远远不够。但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二者并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需要同时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变,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内的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
高质量的开放大学
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基本思路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就开放大学而言,资源建设不是从零开始,不是推倒重来,不是以独立开发为主。我们可以从国际范围的范例看到,开放教育资源很少有独立开发的。比较常见的是主导开发,如英国开放大学及美国凤凰城大学。还有合作开发或借用及改造,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他们曾经借用高校资源,结果获得了成功,但当自己直接开发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时,却没有取得成功,之后,由于政策和技术的发展,学校陷入了低点。从这些例子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启迪。
如何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我的几点想法是:
1.倡导社会责任,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传统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的开放。社会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举国体制,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是具有优势的,只要我们举全国之力,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国家公共财政大力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发挥更大的效益,为此应建立相应的制度。
“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分享知识”,本着这一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将2000多门课程上网,并进而成立国际开放课件联盟。2003年,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目前我国大陆高校中加入国家开放课件联盟的只有上海交通大学1所,而日本有24所,韩国有23所,我国台湾地区有15所。
2.统一标准,解决资源库分割和信息孤岛问题,为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服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要实现资源的开放,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各自为政不可能实现开放。
3.建立利益共享和教师激励机制,以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要求大学提供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但对于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个体,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加以引导和激励。麻省理工学院最初推出公开课件运动时,由于教师们理解还不深入,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学校曾给每门课提供了3000美元的补贴。随着逐渐为大家所认同,递减到2000美元,乃至现在逐步取消,因为开放的理念已经植根于教师的价值体系中。
4.充分利用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合作模式,保证数据和资源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今天,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弱化了终端的功能,使得人们用很简单的终端就能获得很高的计算能力,使得不同规模和实力的组织都可以做得很好,抹平了不同实力组织间的界限。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也一定要充分运用云技术。
5.资源中心不仅要面向教师,更要面向学生,加速开发面向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资源,但这些资源大部分是给教师用的,而不是给学生用的。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之所以有那么广泛的影响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更多地是面向学生。
6.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共同形成数据库资源不断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这方面,中国知网的创建和发展模式,可以适当借鉴。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视角中的开放大学”专家论坛上的学术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杨银付,博士,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石 子
【关键词】 开放大学;资源建设;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6—0011—03
一、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
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可以同时实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标,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同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这一独特优势,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凭借着技术发展提供的无限可能,这已日益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资源的数字化能力越来越强,数字化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从上世纪开始,多媒体等技术就引发了传统教育的变革,使传统教学中很多无法实现或不能很好实现的东西有了实现的可能,而且这仅仅是新发展中的最初一步。二是拥有了更高的存储能力。三是拥有了更快的传输能力。四是拥有了更强的接入能力。迄今为止,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发展已带来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第二次是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第三次也就是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发展和更新的速度难以置信也难于预测,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学习的革命。随时随地地全时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亦步亦趋,但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信息化引领了全球化,地球日益变为地球村。正因为这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设立专章和专门的发展项目、改革试点,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特别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今天,我国教育事业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努力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开放大学的革新,以此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
二、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正处于
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还正处于由大变强的时刻。教育也不例外,也处于由大变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发展不够科学。同样,远程教育的发展,开放大学的建设,当前也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规模大。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3000多个教学点和60000多个教学班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大学,毕业生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二是成就大。截止到2009年,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面向全国开设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83个专业,所开专业比较全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累计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756.87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5000余万人次,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大学要实现由大变强,就必须在充分肯定已有历史成就的同时,未雨绸缪,看到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大学提供的教育,已经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但还不是质量最好的教育。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意味着学历教育的质量,同时还意味着非学历教育的质量。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需要高质量,都需要质量保障和质量认证。二是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广播电视大学拥有的资源已经比较丰富(当然数量上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当前最重要的是资源整合。只有整合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为质量提高创造条件。三是手段需要进一步革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技术手段的使用还很不够,还不能实现泛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支持上的运用也不够制度化、常态化。四是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分割,相关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学校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机制,封闭急需走向开放。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本质,就是要从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21日所指出的,要推动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式发展。开放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也要强调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已有的量已经够了,恰恰相反,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现有的量还远远不够。但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二者并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需要同时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变,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内的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
高质量的开放大学
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基本思路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就开放大学而言,资源建设不是从零开始,不是推倒重来,不是以独立开发为主。我们可以从国际范围的范例看到,开放教育资源很少有独立开发的。比较常见的是主导开发,如英国开放大学及美国凤凰城大学。还有合作开发或借用及改造,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他们曾经借用高校资源,结果获得了成功,但当自己直接开发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时,却没有取得成功,之后,由于政策和技术的发展,学校陷入了低点。从这些例子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启迪。
如何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我的几点想法是:
1.倡导社会责任,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传统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的开放。社会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举国体制,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是具有优势的,只要我们举全国之力,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国家公共财政大力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发挥更大的效益,为此应建立相应的制度。
“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分享知识”,本着这一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将2000多门课程上网,并进而成立国际开放课件联盟。2003年,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目前我国大陆高校中加入国家开放课件联盟的只有上海交通大学1所,而日本有24所,韩国有23所,我国台湾地区有15所。
2.统一标准,解决资源库分割和信息孤岛问题,为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服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要实现资源的开放,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各自为政不可能实现开放。
3.建立利益共享和教师激励机制,以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要求大学提供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但对于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个体,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加以引导和激励。麻省理工学院最初推出公开课件运动时,由于教师们理解还不深入,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学校曾给每门课提供了3000美元的补贴。随着逐渐为大家所认同,递减到2000美元,乃至现在逐步取消,因为开放的理念已经植根于教师的价值体系中。
4.充分利用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合作模式,保证数据和资源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今天,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弱化了终端的功能,使得人们用很简单的终端就能获得很高的计算能力,使得不同规模和实力的组织都可以做得很好,抹平了不同实力组织间的界限。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也一定要充分运用云技术。
5.资源中心不仅要面向教师,更要面向学生,加速开发面向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资源,但这些资源大部分是给教师用的,而不是给学生用的。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之所以有那么广泛的影响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更多地是面向学生。
6.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共同形成数据库资源不断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这方面,中国知网的创建和发展模式,可以适当借鉴。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视角中的开放大学”专家论坛上的学术演讲整理稿)
作者简介:杨银付,博士,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石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