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教学观念
一、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角色与职能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营造环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的否定,而要耐心地听取,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成为一种自主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
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積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教学观念
一、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角色与职能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营造环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的否定,而要耐心地听取,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成为一种自主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
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積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