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这样引导孩子“向善”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sb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不怕麻烦,饲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过程,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
  而到了孩子正式入学后,他们的日记或作文中,会常常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作文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一项常见的有意义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校还经常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会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其貌不扬的受伤知更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全过程,最后作文荣获了该校一年一度的“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第一名。
  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心理医生处作进一步的治疗,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
  德国人在这方面的做法绝非小题大做,他们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穿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一个三口之家特意为孩子粗暴地将一个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一事召开了家庭会议,爷爷和奶奶为此也从百里以外赶来了。大人们严肃又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也是人,因而同样享有人的尊严。在大人们的开导下,孩子终于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还建议邀请那个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另一侧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了好友梅芙无端的抢白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提示和启发下,雪丽没有急着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一只小兔子突然病故,心情十分沮丧,才出现“出言不逊”的举动。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也更为深厚了。
  在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也十分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对态度之鲜明、打击力度之大,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国家。
  据悉,凡经过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会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专门给予强制性管教。正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下,德国校园里的“小霸王”不像美国那么多,校园暴力案也较少。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血淋淋的暴力镜头,德国人倒没有视之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只要注意引导孩子不是以“欣赏”而是以“批判”眼光来审视这类镜头,孩子们不仅不会泯灭良知,反而会更为痛恨暴力、邪恶和阴谋。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时下德国人却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新一代的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其中特别是男孩子)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这是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那么长大后难保成为爱好和平人士,或至少难成慈善家。
  (摘自《廉政瞭望(综合版)》)
其他文献
山雨欲来  200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打击“李氏三兄弟”涉黑团伙的“11·12”打黑专案组进驻钟山县。第二年7月,广西自治区检察院和自治区纪委调查组也随即进驻。  得知这个消息,钟山县委书记谭玉和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尽管他听说调查组此次进驻钟山只是为了配合公安厅在此地进行的打黑行动,但敏感的谭玉和还是隐约产生了山雨欲来的感觉。  公安厅打黑专案组调查结果和落网的黑恶势力头
据《波士顿环球报》报导,在经济危机这几年,有一个产业不仅沒有衰落,反而越来越红火,那就是农贸市场。在2007年,麻省有139个农贸市场,到2012年则上升到了253个。当然,这些农贸市场主要都集中在波士顿等几个都市圈,属于城市发展的新现象。其特点也并非物美价廉。恰恰相反,农贸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像Whole Foods这样最为高档的连锁超市。  这一奇特的现象,和美国近些年来悄声崛起的“地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