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全面素质能否提高,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特点,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作者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措施
1.新时代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周围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心理等方面。
1.1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独生子女变成每个家庭的“小主人”。[1]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传播,某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之间存在攀比现象。
1.2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家长的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多数农村的(离异)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维持生活,只有将孩子转交给长辈看管。[2]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缺少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交流,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3学校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初期,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将会影响终生。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略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3]部分老师在教育思想方面态度不够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受新思想的影响,学生能力普遍较高,自我表现欲望极为强烈,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肯定,往往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形式表现自我。
2.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2.1了解、研究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4]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诚挚的感情,而且注入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期望,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将直接展现出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心理沟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表达思想,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适当场所,让学生自在地表达出内心想法和感受,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老师应该区分对待,做好保密工作,选取适当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通过私下谈心,教师可以发觉、掌握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以此“对症下药”,经过耐心有效的调节,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师生关系在学校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前提。处理好这种关系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当下研究师生关系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往往将“该生是否尊重师长”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品行优劣的前提条件,而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做到了尊重学生吗?”那些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常常会存在自卑心理,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坚持对那些在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不能当面批评、指责。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会发挥出应有作用。
2.3转变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强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采取一些竞争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充分发挥孩子间的合作学习效能,并将小组合作中的成果进行量化、评比,给予公布,为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除了学校的常规教育外,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乐趣,帮助一些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点滴成绩要给予肯定,多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主题班会,消除学生虚荣、骄傲、狂妄等不良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集体的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矫正不良心理。
2.4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父母关系不良将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多数成年人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都能从童年找到线索,所以说,儿童时代的不良影响将会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我们要对孩子的童年心理加强教育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之社会[J].中国教育学报,2010.04.08.
[2]钟慧娴.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及其方法和对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5.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措施
1.新时代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周围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心理等方面。
1.1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独生子女变成每个家庭的“小主人”。[1]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传播,某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之间存在攀比现象。
1.2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家长的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多数农村的(离异)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维持生活,只有将孩子转交给长辈看管。[2]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缺少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交流,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3学校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初期,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将会影响终生。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略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3]部分老师在教育思想方面态度不够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受新思想的影响,学生能力普遍较高,自我表现欲望极为强烈,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肯定,往往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形式表现自我。
2.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2.1了解、研究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4]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诚挚的感情,而且注入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期望,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将直接展现出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心理沟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表达思想,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适当场所,让学生自在地表达出内心想法和感受,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老师应该区分对待,做好保密工作,选取适当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通过私下谈心,教师可以发觉、掌握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以此“对症下药”,经过耐心有效的调节,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师生关系在学校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前提。处理好这种关系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当下研究师生关系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往往将“该生是否尊重师长”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品行优劣的前提条件,而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做到了尊重学生吗?”那些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常常会存在自卑心理,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坚持对那些在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不能当面批评、指责。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会发挥出应有作用。
2.3转变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强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采取一些竞争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充分发挥孩子间的合作学习效能,并将小组合作中的成果进行量化、评比,给予公布,为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除了学校的常规教育外,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乐趣,帮助一些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点滴成绩要给予肯定,多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主题班会,消除学生虚荣、骄傲、狂妄等不良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集体的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矫正不良心理。
2.4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父母关系不良将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多数成年人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都能从童年找到线索,所以说,儿童时代的不良影响将会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我们要对孩子的童年心理加强教育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之社会[J].中国教育学报,2010.04.08.
[2]钟慧娴.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及其方法和对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