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指出了目前 英语 教学模式的滞后,提倡“导学式”英语教学,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素质教育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论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性,没有很好地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适应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然而,没有某一问题便没有整体的解决。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價值的存在。久而久之,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许国璋.谈谈英语学习的目的和侧重点[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素质教育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论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性,没有很好地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适应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然而,没有某一问题便没有整体的解决。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價值的存在。久而久之,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许国璋.谈谈英语学习的目的和侧重点[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