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末身体美学进入学科建设的视野。身体美学既是美学批判又是美学建构,它延续了尼采与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从对神性中心、人类意志中心的反叛与批判,走向将身体作为感觉接受力主体的审美建构。实践身体美学是身体美学的一个维度,它提出通过身体训练认识自己,实现身体与生命韵律的和谐统一,从心灵到肉体融入到生命整体性之中。实践身体美学具有生态伦理与简单生活方式的建设向度。
[关键词]实践身体美学;生命整体性;生命美学;生态美学
18世纪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在创建美学学科时,将美学定义为感觉接受力的科学,并将服务于知识、价值与美好生活作为美学的最终目的。鲍姆加登强调感觉接受力(如想象力、洞悉力、记忆、表达力以及理解力等)为认知科学提供材料,是将感觉接受力作为知识建构能力提出来,可以说是不小的革命性进步。他将人自身的真实体验感受看作认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从神性中心向人性中心转移。但是在18世纪,知识、价值与美好生活建构的重心指向依旧围绕一神上帝展开,没有完全脱离对神性的寄托和追求。直到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提出回到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也就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才彻底把目光转向人类自身。20世纪初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发现可以把生命描述成处在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自由与自在之间的东西。换句话说,生命本能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思维着的和肉体的同时存在。将肉体和思维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是把人真正放在现实经历的世界里进行认识。福柯则通过对肉体的操作性感知认识自己。由两个多世纪美学进程可以看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步一步地从一神上帝走向渴求知识的人,最后走向生命的载体——身体。
一、身体缺席的审美局限
20世纪末,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在检索两个世纪美学发展中,发现身体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在身体被当作审美对象,通过身体的再现给人以感觉上美的感受的审美活动中,身体不是作为生命体而是作为非生命的再现的艺术品呈现。美学被禁锢在肉体是不道德的、羞耻的,重视肉身就是精神堕落的道德戒律中。显然,缺少身体介入的审美感受力的知识建构围绕形而上进行。然而,把人放入现实经历的世界里,即在大地上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生命本身就是人类自我认识与认识世界的基础,身体作为生命的载体就不可能缺席了。美学认知到了进入身体的内部去感受生命韵律以及自我生命与外部世界整体性联系的时候了。舒斯特曼把身体美学定义为一种批判性与改良性的研究,强调身体体验与运用在感性审美欣赏与自我创造性形成中的作用,也即重新审视身体缺席的审美认知局限,构建有身体参与的、致力于改善身体与关注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与身体训练。舒斯特曼认为,如果我们摈弃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再次唤醒哲学的宗旨,即对知识、自我认知、正确的行为以及美好生活的诉求,就有必要返归身体的体验和感知,从而进入生命的审美①。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批判首先指向忽视身体在场的认识局限,或者与身体相关的道德戒律的先见性歧视所产生的盲目认识。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现象的(了不起的)女人》(“The Phenome-
nal Woman”)②一诗提供了身体美学批判阐释的空间。该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身体缺席的认识惯性所带来的认识缺陷和失衡。首先,标题“phenomenal woman”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双关语,可以理解为“现象的女人”,也可以理解为“了不起的女人”,而我们往往只取其一而忽视其二。现象是个耐人寻味的词汇,指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生命体都是特殊的、了不起的。玛雅·安吉罗是一位美国黑人女诗人、民权运动家。她经历坎坷,毕生致力于维护和争取妇女权益。在她眼里,人们对她的认识是意识世界里的认识,而不是她的生命存在。无论男人女人,看到沒看到她的身体都并非真正地认识她。美丽女人们想知道她的秘密所在,但是当她告诉她们时,她们却以为她在说谎。她怎么会是了不起的女人(现象的女人)?玛雅·安吉罗告诉她们,她的秘密就“在我臂之所及/臂之所在/步之所迈/唇之曲线。”这个秘密就是她的身体与身体承载的生命。当人们忽视身体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存在,对生命认识就无法不存在偏见。黑人、女人是他们意识界符号化的认识,身体本身的美的形态与高雅的感觉被意识界的认识遮盖了。
即使是那些对她的身体感兴趣、跪倒在她面前、围着她的身体打转的男人们,也只能是带着占有意识或轻蔑意识认识她,而不能真正地知道她的秘密。而她的秘密就在她的眼光中,就在她的牙的亮色中,就在她的腰肢的扭动中,就在她的欢快的脚步中。她的秘密就是她身体承载的生命所在。虽然男人们能看到她的身体,但是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无法感知这个身体承载的生命存在。在意识世界里,她就是一个黑皮肤的女人,一个符号化的审美存在,而非有生命力的身体存在。他们看到的背、胸,他们看到的微笑,都是符号化的欲望的物质需要的存在,而“我”的存在是“我”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的优雅、格调与骄傲,是“我”身体感受的存在。身体感受力是物质身体和生命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所以,诗人说她不会低下头,也不会喊叫、乱跳、大声呼叫,“当你看到我经过你身边/就该让你骄傲”,“生命的秘密就是我的身体,我的手掌、我的头发,我的脚步。我就是我,我的身体承载的我”①。
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②
这段对话与玛雅的诗歌一样,都强调身体在生命快乐体验中的作用。生命的审美是真实的生命体验,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身体的,也是个体的、非传统观念的、非外界强加的,它是个体生命自由与自在的存在。 其次,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指出忽视身体存在的认识局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其破坏性体现在由于完整性认识的缺失,从而以竞争、等级与割裂的功利价值体系对待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生命之间的联系。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用战胜、征服、掠夺与改造的侵略精神挑战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极限,使得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有毒物质污染、物种快速灭绝、农作物物种单一化、核辐射威胁、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生命网络水循环断裂等危机,而人类自身生命也遭遇肿瘤以及抑郁症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大规模爆发。同时,人类也如同改造自然环境那样,改造自身的身体,各种整容手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无不把身体看作物质化存在,而非生命存在。波利(Wendell Berry)在《身体与大地》一文中指出:“人类局限的问题,恰当地界定人类在创造秩序中的位置问题,最终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生物存在,即在这个世界上承载生命的身体的态度……当我们有生命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大地移动的微粒,与土壤、与其他有生命的生物身体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我们对待身体与对待大地有着深刻的相似性。”③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无法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生命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正如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一样。各个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我们健康的生命,而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包括大地、太阳、各种动植物甚至月球以及其他宇宙星体等也同样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如果割裂身体进行审美与思考,必然形成一种异化的存在和不健康的生活。我们的身体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健康的身体是正确认知世界的基本条件。
健康是整体性生命存在的标志。当身体健康的时候,身体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接受力是全息的感觉与认识的连接,对世界的认识、形成的知识以及生命的存在是通畅的;反之则不然。如波利在《身体与大地》一文所述:健康并非只是感觉好不好,有没有疼痛,是否能够承担工作,要不要找医生,“健康的概念植根于整体性概念之中,健康就是整体。健康这个词属于一个词汇家族,这个词汇表表明关于健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看得很远:治愈、整体、健全、精神矍铄、神圣、圣洁。健康的寓意远比医生和公共健康管理所给出的定义丰富得多”④。个体身体健康时,他对世界的感受是完整的、健全的。健全的感受来自身体训练,比如农业劳动。人们在农业劳动中感受自身生命与世界万物之间的整体联系,与土地、空气以及土地上生长的生命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道德的。脱离劳动训练的身体,其感觉接受力是统一化的衍生物。就如同我们吃食物一样,自己亲自吃和由别人咀嚼之后再吃感觉到的味道一定不同,对生命健康的益处也不同。后者是病入膏肓人的需要,而前者是健康生命的行为。身体以及身体训练把我们的生命与世界万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我们对待身体的态度决定我们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生命共同体的态度。
再次,身体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它是生命的整体存在。忽视生命整体存在的身体认识将把人代入被取代的境地。MIT生物物理学家休·赫尔(Hugh Herr)最近在TED演讲中,以自己半取代的身体,现身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类走向“生化人”,并拓展人类的潜能。赫尔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双腿截肢后,他被安上了仿生假腿,包括24个传感器、6个微处理器和肌肉腱状执行器。借助仿生技术,他能跑能跳,但他依旧是人,不是生化人,因为那个仿生的假肢并没有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感觉不到他的假肢的存在。他在演讲中提到,MIT已经成功地用AMI程序为另一位在登山运动中失去一条腿的吉姆重新建立了脚裸肌肉和大脑的神经联系,也就是吉姆与机器人成功合体,或者说吉姆的大腿被机器人取代,吉姆成为一个生化人,他能够感知到他的腿的存在。吉姆的身体感受将要突破人与非人类的界限,那么,他所感受到的生命是人类生命还是非人类生命?随着生化技术以及智能科学的发展,身体由被忽视的前提走向被取代的结果,那么美学的感觉接受力必然就成为人类重新审视的课题。
从认知局限、完整性破坏以及身体被取代三个案例的批判来看,忽视身体存在的美学实质上是忽视生命存在的美学。也就是说,在美学传统中,美学对知识、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建构,都发生在意识和思维层面,意识与思维层面的人类自我认知与生命和生活出现了脱节。
这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已经进行了批判。尼采把肉体和感觉放在主要的位置,提出“我整个地就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的某一部分的名称”①,这就是在努力扭转形而上的、远离现实生命的西方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他高扬酒神精神本身,就暗含着对被西方基督教传统覆盖的古希腊传统生命哲学的张扬。梅洛-庞蒂提出身心一体和人与世界一体的观点,表明人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离不开对生命整体性的认识,而生命的整体性是宇宙间万物的生命紧密联系的整体性,是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存在。每个个体的生命有其内在的整体性,但是个体的整体性无法孤立存在,它依赖于它所生存的世界。身体就是个体生命整體性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媒介。通过身体,个体生命的内在整体性进入到外部世界,进入到更大的整体性之中。这就像水一样。河流是水的身体,每一条河都有其源泉和汇入其中的支流,有其流淌的轨迹。但是河流并非孤立的存在,它需要与外部大的水循环发生联系,否则就会干枯。所以,河流的存在与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空气流动、土壤分布、植被好坏紧密联系并相互依赖,最后所有的大河都会流向大海,汇入更大的整体。
二、身体在场的生命整体性审美
如何养成生命整体性存在的感觉接受力,这是实践身体美学的重要课题。王晓华在其身体美学图式中提出四个研究向度:一是身体本身;二是身体与世界的具体关系;三是身体在对象化活动中的自我确定;四是身体在更大的生命体中的归属。他试图建立一个身体—世界—生态—宇宙的图景②,这不失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审美图景。但是生命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何感知生命的变化是身体美学图景的实践之维?这个实践之维与健康的生命伦理、快乐的自我认知以及简单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实践身体美学是对生命整体性的感觉接受力的体验。健康与大爱是生命整体性的关键词。健康生命不仅指个体的生命的健康,而且指整体生命的健康,即人体与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健康的生命联系。试想如果大地土壤生病了,土壤生长出来的粮食自然也不会健康,而粮食不健康,食用粮食的个体人的生命也不会健康。生命整体性体验包含一种大爱的体验,超越性别、种族歧视甚至物种歧视。在生命整体性中,每一个身体所承载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都是生命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机器和仿造有着完全不同的界线。生命整体性的存在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禅宗公案云:“扫地不伤蝼蚁命,愛惜飞蛾纱罩灯。”在生命本体的层面,蝼蚁与飞蛾的生命与人类个体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伤及蝼蚁与飞蛾感同伤及自身的生命,这与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所提倡的维护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完整与美丽不谋而合。
实践身体美学强调通过身体训练感知生命整体性存在,从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舒斯特曼在回顾古希腊的诸位哲学家对身体的重视时,着重强调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因为生命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美德与自我认知以及对世界认识的知识的获得,也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阿里斯提波所说:“身体的训练造就美德的习得。”①苏格拉底指出:“小心锻炼身体,并保持一个好的状态,通过有规律的舞蹈训练和简单生活”②,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实践身体美学是回归身体在场的生命整体性美学,以具体的身体训练与运动为基础,在身体训练与运动语境中,意识回归身体,与心灵合一。身体训练逐渐会养成生活方式与对生命的理解,因此,身体在场呈现出意识与心灵合一的生命存在。舒斯特曼指出,在实践身体美学中,不需要语言③。训练养成的身体的韵律、身体的形态、身体的需求、身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在没有语言参与的身体训练中,身体呈现出多样性共生之美。每一个身体都是独特的生命美的再现。当意识回归身体,与心灵合而为一时,身体成为二者栖居的故乡,二者的平和与安宁构建健康的身体,恬淡虚无便是个体生命的生活方式。
实践身体美学通过强调身体训练感知身体与生命整体韵律和谐统一,使得身体达到改善,从而改善自我认知。身体训练包括运动与劳动。“劳动者最美”“劳动创造快乐”是与身体训练相关的认知。当我们付出劳动时,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在联系中建立认知。如农业文明时代农民的生产知识,是身体在大地上训练形成的知识,是身体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这种身体训练获取的知识与大地具有互动整体的关系。身体健康需要自然的空气、自然的水、自然的土壤和肥料生产的粮食。生命整体性认知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即尊重大地,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尊重自然规律。生命整体性规定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也顺应自然规律,比如“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以及有条不紊的春种秋收冬藏,比如在土地上劳动,用身体感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其原型就源自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画作。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渐分离了人的身体与大地通过劳作建立的互动整体关系,也使我们逐渐忘记了身体的存在,似乎只知道一个脑袋的存在。西西在《哀悼乳房》的皮囊语言中形象地说:只有得了绝症时,我们才认识到我们有个身体,身体也有其自身的语言,而我们因为忙于大脑,都成了身体语言的语盲④。这个身体语言是什么呢?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就说过“认识你自己”,自己就是心灵与躯体的合一,锻炼就是认识自己的方式。忘掉身体合一就会破裂,生命就会出问题,生命整体性也会出问题。大自然从空气、水、土壤到气候变化无不出现不利于生命存在的危机,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人们沉湎于电子的世界里,由汽车替代双腿走路,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近,而与大地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渐行渐远,身体逐渐走向被机器取代的境地。
实践身体美学强调身体训练的感觉接受力,通过运动重新回归自我生命本体,成为生命整体中的独立个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如大海一样具有多样性、运动性与内在性,身体亦如是。每个人如同大海的水珠,每个水珠在大海中的运动轨迹与融入大海的时空都是个体化的,因此身体训练也不尽相同,正如瑜伽练习时每个人的感觉接受力各不相同一样,强调个体差异性的感觉认知是实践身体美学突破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瑜伽、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禅修、冥想、静坐、呼吸训练等等都是身体在场的感知生命整体性的身体实践训练,都是通过调动体内能量来感知生命整体性的存在。实践身体美学通过身体训练实现由内到外的感觉力与认识力的统一,从心灵到肉体感受到充实与宁静,可以倾听到自己存在的节律,放慢自己的呼吸和生活节奏,在呼吸放慢的节律中感受体内血液循环与各器官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实现在放松的状态下意志与肉体共同感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快乐。
总之,身体在场的审美通过身体训练逐渐让生活回归简单生活方式。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指出:我们是雕刻家和画家,材料就是我们的肉身和血脉。他在《瓦尔登湖》中高呼:简单,简单,再简单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实。时下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生命受到扭曲的价值观的挤压与阉割,同时受到物质的重围。消费取代了生命的感知,在繁忙与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心灵与肉体被各种纠结缠绕,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断催生对物质欲望的追求,生活的速度不断加快,消费—物质—欲望—速度形成一个越转越快的涡轮,人的生命在涡轮中被搅拌,幸福与美好被物质的价签和品牌取代。正如艾伦·杜宁(Alan Durning)在《多少算够》中所揭示的,人们在日益增长的消费中获得的不是幸福感,而是不断增强的欲望与相互攀比的竞争意识②。消费社会的生活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个体越来越无法把控自身存在的节奏、速度。而要提升生活质量,有必要重回身体本身,回到身体训练之中,剥去物质的羁绊,倾听自身身体的节律,回归身体承载的生命与大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实践身体美学通过身体训练呼唤一种生命本体的回归,一种生活本真的回归,一种简单、宁静与知足的回归。
三、结语
实践身体美学既是批判美学,又是建构美学。它延续了尼采对神性中心的反叛,以及梅洛-庞蒂现象学对人类意志中心的批判。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在批判美学传统中身体缺席的审美局限同时,提出身体在场审美的生命指向。美学的感觉接受力从形而上知识建构转向对生命与生活体验的知识建构。身体在场对审美感觉接受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生命整体性感知的前提条件。身体的体验与训练对人类认知、价值判断以及美好生活的建设都有重要建构意义。实践身体美学在批判身体缺席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通过身体在场的重要性,强调身体与生命韵律的和谐统一,强调对生命整体性的感知与融合:感知“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的宁静与快乐,回归简单知足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实践身体美学;生命整体性;生命美学;生态美学
18世纪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在创建美学学科时,将美学定义为感觉接受力的科学,并将服务于知识、价值与美好生活作为美学的最终目的。鲍姆加登强调感觉接受力(如想象力、洞悉力、记忆、表达力以及理解力等)为认知科学提供材料,是将感觉接受力作为知识建构能力提出来,可以说是不小的革命性进步。他将人自身的真实体验感受看作认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从神性中心向人性中心转移。但是在18世纪,知识、价值与美好生活建构的重心指向依旧围绕一神上帝展开,没有完全脱离对神性的寄托和追求。直到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提出回到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也就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才彻底把目光转向人类自身。20世纪初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发现可以把生命描述成处在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自由与自在之间的东西。换句话说,生命本能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思维着的和肉体的同时存在。将肉体和思维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是把人真正放在现实经历的世界里进行认识。福柯则通过对肉体的操作性感知认识自己。由两个多世纪美学进程可以看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步一步地从一神上帝走向渴求知识的人,最后走向生命的载体——身体。
一、身体缺席的审美局限
20世纪末,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在检索两个世纪美学发展中,发现身体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在身体被当作审美对象,通过身体的再现给人以感觉上美的感受的审美活动中,身体不是作为生命体而是作为非生命的再现的艺术品呈现。美学被禁锢在肉体是不道德的、羞耻的,重视肉身就是精神堕落的道德戒律中。显然,缺少身体介入的审美感受力的知识建构围绕形而上进行。然而,把人放入现实经历的世界里,即在大地上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生命本身就是人类自我认识与认识世界的基础,身体作为生命的载体就不可能缺席了。美学认知到了进入身体的内部去感受生命韵律以及自我生命与外部世界整体性联系的时候了。舒斯特曼把身体美学定义为一种批判性与改良性的研究,强调身体体验与运用在感性审美欣赏与自我创造性形成中的作用,也即重新审视身体缺席的审美认知局限,构建有身体参与的、致力于改善身体与关注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与身体训练。舒斯特曼认为,如果我们摈弃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再次唤醒哲学的宗旨,即对知识、自我认知、正确的行为以及美好生活的诉求,就有必要返归身体的体验和感知,从而进入生命的审美①。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批判首先指向忽视身体在场的认识局限,或者与身体相关的道德戒律的先见性歧视所产生的盲目认识。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现象的(了不起的)女人》(“The Phenome-
nal Woman”)②一诗提供了身体美学批判阐释的空间。该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身体缺席的认识惯性所带来的认识缺陷和失衡。首先,标题“phenomenal woman”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双关语,可以理解为“现象的女人”,也可以理解为“了不起的女人”,而我们往往只取其一而忽视其二。现象是个耐人寻味的词汇,指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生命体都是特殊的、了不起的。玛雅·安吉罗是一位美国黑人女诗人、民权运动家。她经历坎坷,毕生致力于维护和争取妇女权益。在她眼里,人们对她的认识是意识世界里的认识,而不是她的生命存在。无论男人女人,看到沒看到她的身体都并非真正地认识她。美丽女人们想知道她的秘密所在,但是当她告诉她们时,她们却以为她在说谎。她怎么会是了不起的女人(现象的女人)?玛雅·安吉罗告诉她们,她的秘密就“在我臂之所及/臂之所在/步之所迈/唇之曲线。”这个秘密就是她的身体与身体承载的生命。当人们忽视身体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存在,对生命认识就无法不存在偏见。黑人、女人是他们意识界符号化的认识,身体本身的美的形态与高雅的感觉被意识界的认识遮盖了。
即使是那些对她的身体感兴趣、跪倒在她面前、围着她的身体打转的男人们,也只能是带着占有意识或轻蔑意识认识她,而不能真正地知道她的秘密。而她的秘密就在她的眼光中,就在她的牙的亮色中,就在她的腰肢的扭动中,就在她的欢快的脚步中。她的秘密就是她身体承载的生命所在。虽然男人们能看到她的身体,但是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无法感知这个身体承载的生命存在。在意识世界里,她就是一个黑皮肤的女人,一个符号化的审美存在,而非有生命力的身体存在。他们看到的背、胸,他们看到的微笑,都是符号化的欲望的物质需要的存在,而“我”的存在是“我”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的优雅、格调与骄傲,是“我”身体感受的存在。身体感受力是物质身体和生命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所以,诗人说她不会低下头,也不会喊叫、乱跳、大声呼叫,“当你看到我经过你身边/就该让你骄傲”,“生命的秘密就是我的身体,我的手掌、我的头发,我的脚步。我就是我,我的身体承载的我”①。
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②
这段对话与玛雅的诗歌一样,都强调身体在生命快乐体验中的作用。生命的审美是真实的生命体验,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身体的,也是个体的、非传统观念的、非外界强加的,它是个体生命自由与自在的存在。 其次,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指出忽视身体存在的认识局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其破坏性体现在由于完整性认识的缺失,从而以竞争、等级与割裂的功利价值体系对待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生命之间的联系。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用战胜、征服、掠夺与改造的侵略精神挑战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极限,使得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有毒物质污染、物种快速灭绝、农作物物种单一化、核辐射威胁、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生命网络水循环断裂等危机,而人类自身生命也遭遇肿瘤以及抑郁症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大规模爆发。同时,人类也如同改造自然环境那样,改造自身的身体,各种整容手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无不把身体看作物质化存在,而非生命存在。波利(Wendell Berry)在《身体与大地》一文中指出:“人类局限的问题,恰当地界定人类在创造秩序中的位置问题,最终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生物存在,即在这个世界上承载生命的身体的态度……当我们有生命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大地移动的微粒,与土壤、与其他有生命的生物身体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我们对待身体与对待大地有着深刻的相似性。”③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无法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生命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正如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一样。各个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我们健康的生命,而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包括大地、太阳、各种动植物甚至月球以及其他宇宙星体等也同样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如果割裂身体进行审美与思考,必然形成一种异化的存在和不健康的生活。我们的身体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健康的身体是正确认知世界的基本条件。
健康是整体性生命存在的标志。当身体健康的时候,身体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接受力是全息的感觉与认识的连接,对世界的认识、形成的知识以及生命的存在是通畅的;反之则不然。如波利在《身体与大地》一文所述:健康并非只是感觉好不好,有没有疼痛,是否能够承担工作,要不要找医生,“健康的概念植根于整体性概念之中,健康就是整体。健康这个词属于一个词汇家族,这个词汇表表明关于健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看得很远:治愈、整体、健全、精神矍铄、神圣、圣洁。健康的寓意远比医生和公共健康管理所给出的定义丰富得多”④。个体身体健康时,他对世界的感受是完整的、健全的。健全的感受来自身体训练,比如农业劳动。人们在农业劳动中感受自身生命与世界万物之间的整体联系,与土地、空气以及土地上生长的生命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道德的。脱离劳动训练的身体,其感觉接受力是统一化的衍生物。就如同我们吃食物一样,自己亲自吃和由别人咀嚼之后再吃感觉到的味道一定不同,对生命健康的益处也不同。后者是病入膏肓人的需要,而前者是健康生命的行为。身体以及身体训练把我们的生命与世界万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我们对待身体的态度决定我们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生命共同体的态度。
再次,身体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它是生命的整体存在。忽视生命整体存在的身体认识将把人代入被取代的境地。MIT生物物理学家休·赫尔(Hugh Herr)最近在TED演讲中,以自己半取代的身体,现身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类走向“生化人”,并拓展人类的潜能。赫尔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双腿截肢后,他被安上了仿生假腿,包括24个传感器、6个微处理器和肌肉腱状执行器。借助仿生技术,他能跑能跳,但他依旧是人,不是生化人,因为那个仿生的假肢并没有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感觉不到他的假肢的存在。他在演讲中提到,MIT已经成功地用AMI程序为另一位在登山运动中失去一条腿的吉姆重新建立了脚裸肌肉和大脑的神经联系,也就是吉姆与机器人成功合体,或者说吉姆的大腿被机器人取代,吉姆成为一个生化人,他能够感知到他的腿的存在。吉姆的身体感受将要突破人与非人类的界限,那么,他所感受到的生命是人类生命还是非人类生命?随着生化技术以及智能科学的发展,身体由被忽视的前提走向被取代的结果,那么美学的感觉接受力必然就成为人类重新审视的课题。
从认知局限、完整性破坏以及身体被取代三个案例的批判来看,忽视身体存在的美学实质上是忽视生命存在的美学。也就是说,在美学传统中,美学对知识、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建构,都发生在意识和思维层面,意识与思维层面的人类自我认知与生命和生活出现了脱节。
这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已经进行了批判。尼采把肉体和感觉放在主要的位置,提出“我整个地就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的某一部分的名称”①,这就是在努力扭转形而上的、远离现实生命的西方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他高扬酒神精神本身,就暗含着对被西方基督教传统覆盖的古希腊传统生命哲学的张扬。梅洛-庞蒂提出身心一体和人与世界一体的观点,表明人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离不开对生命整体性的认识,而生命的整体性是宇宙间万物的生命紧密联系的整体性,是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存在。每个个体的生命有其内在的整体性,但是个体的整体性无法孤立存在,它依赖于它所生存的世界。身体就是个体生命整體性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媒介。通过身体,个体生命的内在整体性进入到外部世界,进入到更大的整体性之中。这就像水一样。河流是水的身体,每一条河都有其源泉和汇入其中的支流,有其流淌的轨迹。但是河流并非孤立的存在,它需要与外部大的水循环发生联系,否则就会干枯。所以,河流的存在与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空气流动、土壤分布、植被好坏紧密联系并相互依赖,最后所有的大河都会流向大海,汇入更大的整体。
二、身体在场的生命整体性审美
如何养成生命整体性存在的感觉接受力,这是实践身体美学的重要课题。王晓华在其身体美学图式中提出四个研究向度:一是身体本身;二是身体与世界的具体关系;三是身体在对象化活动中的自我确定;四是身体在更大的生命体中的归属。他试图建立一个身体—世界—生态—宇宙的图景②,这不失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审美图景。但是生命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何感知生命的变化是身体美学图景的实践之维?这个实践之维与健康的生命伦理、快乐的自我认知以及简单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实践身体美学是对生命整体性的感觉接受力的体验。健康与大爱是生命整体性的关键词。健康生命不仅指个体的生命的健康,而且指整体生命的健康,即人体与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健康的生命联系。试想如果大地土壤生病了,土壤生长出来的粮食自然也不会健康,而粮食不健康,食用粮食的个体人的生命也不会健康。生命整体性体验包含一种大爱的体验,超越性别、种族歧视甚至物种歧视。在生命整体性中,每一个身体所承载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都是生命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机器和仿造有着完全不同的界线。生命整体性的存在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禅宗公案云:“扫地不伤蝼蚁命,愛惜飞蛾纱罩灯。”在生命本体的层面,蝼蚁与飞蛾的生命与人类个体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伤及蝼蚁与飞蛾感同伤及自身的生命,这与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所提倡的维护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完整与美丽不谋而合。
实践身体美学强调通过身体训练感知生命整体性存在,从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舒斯特曼在回顾古希腊的诸位哲学家对身体的重视时,着重强调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因为生命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美德与自我认知以及对世界认识的知识的获得,也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阿里斯提波所说:“身体的训练造就美德的习得。”①苏格拉底指出:“小心锻炼身体,并保持一个好的状态,通过有规律的舞蹈训练和简单生活”②,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实践身体美学是回归身体在场的生命整体性美学,以具体的身体训练与运动为基础,在身体训练与运动语境中,意识回归身体,与心灵合一。身体训练逐渐会养成生活方式与对生命的理解,因此,身体在场呈现出意识与心灵合一的生命存在。舒斯特曼指出,在实践身体美学中,不需要语言③。训练养成的身体的韵律、身体的形态、身体的需求、身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在没有语言参与的身体训练中,身体呈现出多样性共生之美。每一个身体都是独特的生命美的再现。当意识回归身体,与心灵合而为一时,身体成为二者栖居的故乡,二者的平和与安宁构建健康的身体,恬淡虚无便是个体生命的生活方式。
实践身体美学通过强调身体训练感知身体与生命整体韵律和谐统一,使得身体达到改善,从而改善自我认知。身体训练包括运动与劳动。“劳动者最美”“劳动创造快乐”是与身体训练相关的认知。当我们付出劳动时,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在联系中建立认知。如农业文明时代农民的生产知识,是身体在大地上训练形成的知识,是身体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这种身体训练获取的知识与大地具有互动整体的关系。身体健康需要自然的空气、自然的水、自然的土壤和肥料生产的粮食。生命整体性认知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即尊重大地,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尊重自然规律。生命整体性规定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也顺应自然规律,比如“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以及有条不紊的春种秋收冬藏,比如在土地上劳动,用身体感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其原型就源自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画作。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渐分离了人的身体与大地通过劳作建立的互动整体关系,也使我们逐渐忘记了身体的存在,似乎只知道一个脑袋的存在。西西在《哀悼乳房》的皮囊语言中形象地说:只有得了绝症时,我们才认识到我们有个身体,身体也有其自身的语言,而我们因为忙于大脑,都成了身体语言的语盲④。这个身体语言是什么呢?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就说过“认识你自己”,自己就是心灵与躯体的合一,锻炼就是认识自己的方式。忘掉身体合一就会破裂,生命就会出问题,生命整体性也会出问题。大自然从空气、水、土壤到气候变化无不出现不利于生命存在的危机,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人们沉湎于电子的世界里,由汽车替代双腿走路,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近,而与大地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渐行渐远,身体逐渐走向被机器取代的境地。
实践身体美学强调身体训练的感觉接受力,通过运动重新回归自我生命本体,成为生命整体中的独立个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如大海一样具有多样性、运动性与内在性,身体亦如是。每个人如同大海的水珠,每个水珠在大海中的运动轨迹与融入大海的时空都是个体化的,因此身体训练也不尽相同,正如瑜伽练习时每个人的感觉接受力各不相同一样,强调个体差异性的感觉认知是实践身体美学突破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瑜伽、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禅修、冥想、静坐、呼吸训练等等都是身体在场的感知生命整体性的身体实践训练,都是通过调动体内能量来感知生命整体性的存在。实践身体美学通过身体训练实现由内到外的感觉力与认识力的统一,从心灵到肉体感受到充实与宁静,可以倾听到自己存在的节律,放慢自己的呼吸和生活节奏,在呼吸放慢的节律中感受体内血液循环与各器官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实现在放松的状态下意志与肉体共同感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快乐。
总之,身体在场的审美通过身体训练逐渐让生活回归简单生活方式。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指出:我们是雕刻家和画家,材料就是我们的肉身和血脉。他在《瓦尔登湖》中高呼:简单,简单,再简单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实。时下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生命受到扭曲的价值观的挤压与阉割,同时受到物质的重围。消费取代了生命的感知,在繁忙与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心灵与肉体被各种纠结缠绕,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断催生对物质欲望的追求,生活的速度不断加快,消费—物质—欲望—速度形成一个越转越快的涡轮,人的生命在涡轮中被搅拌,幸福与美好被物质的价签和品牌取代。正如艾伦·杜宁(Alan Durning)在《多少算够》中所揭示的,人们在日益增长的消费中获得的不是幸福感,而是不断增强的欲望与相互攀比的竞争意识②。消费社会的生活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个体越来越无法把控自身存在的节奏、速度。而要提升生活质量,有必要重回身体本身,回到身体训练之中,剥去物质的羁绊,倾听自身身体的节律,回归身体承载的生命与大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实践身体美学通过身体训练呼唤一种生命本体的回归,一种生活本真的回归,一种简单、宁静与知足的回归。
三、结语
实践身体美学既是批判美学,又是建构美学。它延续了尼采对神性中心的反叛,以及梅洛-庞蒂现象学对人类意志中心的批判。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在批判美学传统中身体缺席的审美局限同时,提出身体在场审美的生命指向。美学的感觉接受力从形而上知识建构转向对生命与生活体验的知识建构。身体在场对审美感觉接受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生命整体性感知的前提条件。身体的体验与训练对人类认知、价值判断以及美好生活的建设都有重要建构意义。实践身体美学在批判身体缺席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通过身体在场的重要性,强调身体与生命韵律的和谐统一,强调对生命整体性的感知与融合:感知“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的宁静与快乐,回归简单知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