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佑三年”款青花瓶为重庆收藏爱好者张先生所藏。为了弄清此瓶的真实年代,张先生曾经多方求教,但所得观点大相径庭。笔者在重庆工作期间,曾上手研究此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器物介绍
据介绍,这件器物最早出现于古玩市场,器物原貌为口沿有残,底部带座,但在转手的过程中,古玩商贩将底座和瓶口磨平。这件瓷瓶的形制为鼓腹、溜肩、长颈,口沿略外侈,底部原带座,座与器身相套连,底座可转动。据介绍,底座为一圆盘带四足,足为平底,足宽约4厘米,座高约3~4厘米。器物残高32厘米,口沿被磨掉3~4厘米,整个器物的复原高度应为38~39厘米,最大腹径27厘米,现存口径11厘米,现存底径12厘米。器物胎体厚重,口部厚达2厘米,胎呈灰白色,胎质较细。釉为淡青色,釉面有细小开片裂纹。器物表面的花纹和文字均呈现青蓝色,发色偏暗,属于釉下钴蓝彩(图1-4)。
瓷瓶颈部和腹部绘有大面积的花卉纹。其中器身腹部为两组对应的花卉纹,一面为一株牡丹花,枝干中部绽开一朵硕大的牡丹花,枝干上部分叉成两小枝,每枝上均绽放一朵比较大的牡丹花,牡丹的枝干上有大片的叶子;另一面的花纹也是牡丹花,中心为一朵很大的六瓣花,在根部位置和花旁画出牡丹叶子。绘画方法,既采用白描勾花及叶,然后涂染浓淡,分出阴阳向背,也采用一笔点染而成,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运笔流畅,具有民间绘画风格。
瓷瓶表面共有三处文字,其中一处在颈部,两处在腹部。颈部的文字为竖排三行右读,内容为:“十月先开岭/上梅/听香居士摘句”,其中“听”字为简化字。腹部的两处文字分别位于两组牡丹花纹相间的空白处,一为竖排两行右读,内容为:“宋元佑三年/崇德厂造”;一为竖排四行右读,内容为:“守口如瓶妨(防)意如城/器满则倾之戒中人/以下此当笑玩之/存心山人题”,其中“妨”字为“防”字之误(图5-7)。
二、关于年代的几种意见
关于此器的真实年代,目前各种意见分歧很大。重庆本地收藏协会的行家曾不屑一顾,斥其为新仿臆造品;北京来的鉴宝专家有的认为它是宋青花,也有的认为它是新仿臆造品;在网站的收藏论坛里,某超级版主直言: “你这件所谓的宋青花是仿品,臆造品,XX网是一个古玩论坛,不欢迎这种把仿品来宣传为真品,来误导网友收藏!”其余也有相当多的网友认为它是新仿臆造品,甚至有个别素质不高的网友还对物主施以人身攻击。此外,有少数网友认为它是宋青花,也有的认为它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窑青花。
1. 现代新仿臆造说
有网友发言说:“宋青花瓶是景德镇樊家井九十年代中早期的产品,那时缺乏资料,很多人从日用瓷转到仿古瓷生产,纯属外行,盲目乱做,在广场便宜贱卖,同类落款还有大元国造、大元某年造、大宋某年造等。”
此说不值得过多讨论。笔者曾上手研究此器,从胎、釉、造型、纹饰等各方面来看,此器老气十足,可以绝对排除其为现代仿品的可能性。在古陶瓷鉴定中,对于不常见的器物存疑或谨慎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经细察便轻易否定,这种态度则极其有害。
2. 宋代说
此说的依据主要是器物上“宋元佑三年”的款识,此外瓶上的诗句、成语等文字内容均出现在宋代或宋代以前,也具有一定的辅证作用。
据有关书法研究者分析,三处文字分别出于三个人的笔迹,其中“宋元佑三年,崇德厂造”是当时窑场的题字,其余两处为定烧瓷瓶的人所写。字体扁平、肥厚有力,书法的颜真卿风格较明显,具有典型的宋代楷书风格。另外,文中两处“之”字的写法为草书,这也是宋人书法中的花押特点。
“十月先开岭上梅”,见于唐代诗人樊晃的《南中感怀》:“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樊晃(一作光),句容人,生平不大可考,据《唐诗纪事》载,樊晃大历年间曾任荆州刺史,又据《嘉定镇江志》卷十四,樊晃任荆州刺史在大历七年(772年)。樊晃编有《杜工部小集》,对杜甫诗作的保存与流传有很大的贡献。从这件瓷瓶的题款,可知樊晃号“听香居士”,可以补文献之阙。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见于唐·道世《诸经要集》引《维摩经》:“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 富弼(1004-1083年),北宋大臣,字彦国,洛阳人。封郑国公,有《富郑公诗集》。“器满则倾”一词最早出现的年代不可考,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苏安恒给武则天的上疏中有“物极则反,器满则倾”之语。
“宋元佑三年”,即公元1088年,“佑”字,按通常写法应写为“”字,但在古代民间用字不规范是常有现象,瓷瓶上“防意如城”的“防”字被误写为“妨”字,也属正常现象。“崇德厂造”表示的是瓷瓶的生产地点。经查“崇德”在浙江嘉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宋代诗人方回有《过崇德县》,沈括也曾撰写《崇德县建学记》。当然我国历史上以崇德为乡、村地名的也比较多。瓷瓶上的“崇德”是否为浙江崇德,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有人以清代《增广贤文》中也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和“物极必反,器满则倾”来质疑瓷瓶的年代,称清代人说的话怎么能出现在宋代的器物上?其实,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此瓶上出现的诗句和成语等文字内容,在“宋元佑三年”前均已出现,而不是在清代才出现。
尽管“宋元佑三年”的纪年款识和瓶上的文字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宋代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此瓶的纹饰和造型是否也符合宋代特征。宋代是否有这样的纹饰画法?宋代是否有这样的器物造型?宋代是否已出现能转动的带座器?
3. 明清民国说
支持此说的人较多。有网友认为:“从器型和花纹装饰特点看,应是清瓷。地方窑场沿用传统工艺,容易误将鉴定年代推前”,也有网友甚至指出了此瓶的大概产地和窑口:“个人感觉应是四川清中早期彭州一带窑口的东东”。
此瓶的年代不排除为明清时期的可能,但需要有同类型的器物进行对比,方能最终确定。那么该如何解释“宋元佑三年”这样的纪年款识呢?在明清时期的陶瓷款识中,后朝仿前朝的年号款,或清代仿明代年号款的情况较普遍,但仿唐宋元时期的年号款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笔者曾与西安古陶瓷研究者杜文先生讨论此器,杜先生认为“宋元佑三年”的题款为当时工匠的戏笔,其实际年代应该是明清时期。这不失为一种求解的思路。
总之,不管此器的真实年代为宋代或明清时期,这都是一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器物。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