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在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类型上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人才。
二是课程构建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以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以实训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现场经验法为主,课堂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实际操作、使用、维护保养
四是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际训练的新型的“一体化”教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有效差,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相去甚远。
一是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 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软件跟不上。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学生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
四是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 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 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六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 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是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職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参考文献:
1裴建平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J] 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月
2丁金昌 梁耀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在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类型上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人才。
二是课程构建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以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以实训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现场经验法为主,课堂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实际操作、使用、维护保养
四是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际训练的新型的“一体化”教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有效差,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相去甚远。
一是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 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软件跟不上。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学生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
四是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 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 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六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 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是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職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参考文献:
1裴建平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J] 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月
2丁金昌 梁耀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