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福建柏与南酸枣混交林的生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树冠呈层分布,林分结构合理,林分生长较好。无论是福建柏还是南酸枣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都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福建柏纯林。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和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与福建柏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与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生长效应。其中,南酸枣、福建柏混交林以8∶1星状混交为宜。
关键词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生长效应;林分结构
中图分类号 S791.41;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58-03
混交林营造成功与否,取决于种间关系协调性,而种间关系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林分生长状况的好坏。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 ]系柏科福建柏属常绿针叶树种,是我国特有树种,树形美观通直,生长较快,适应性强[1],水平根系粗壮发达,穿透力强,能够在较低林地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大田县乃至整个福建省肥沃、较肥沃立地类型已经造林完成,剩余的林地多为贫瘠、较贫瘠的立地类型,必须选择较耐瘠薄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同时福建柏树种比较耐阴,适合林下更新,或作为伴生混交树种,且福建柏木材性质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相似,用途广泛,是珍贵的用材树种[1],是很有发展优势和较宽应用前景的造林树种。福建柏作为混交树种有较多报道,是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优良的混交组合,经营效果良好[2-5],与其他树种的混交也有报道[6-8],但福建柏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rillaris Burtt et Hill)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效果的生长效应鲜有报道。南酸枣是漆树科酸枣属落叶阔叶树种,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树冠宽阔,主根发达,根系分布较深,适应性较强。南酸枣材质较好,木材色纹美观有光泽,刨面光滑,可加工木碗、花瓶等100余种木制工艺品,是优良速生用材树种。两树种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互补的生长特性,为此,在福建省大田县城区公益林管理站进行了福建柏南酸枣混交造林试验,试图通过混交林生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这2个树种的种间关系,总结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营造技术,为在林业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福建柏南酸枣混交组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麓中段山区大田县(东经117°28′58″~118°03′13″、北纬25°28′53″~26°09′42″)。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构成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最高山峰海拔1 553 m。大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23.8 h,平均气温19.7 ℃,无霜期290 d左右,平均降雨量1 780.5 mm。全县境内溪河密布,流域面积约2 000 km2,由于地形地貌影响,河道都比较短而陡急。由于受复杂地形、海拔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农业气候特征。山地气候具有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冬夏季风更迭时间迟早不同,风力强弱不一,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在年内、年际间分布不均,洪涝、干旱、三寒、冻害、冰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和损失。由于历史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地有在山地经营农业生产的特点,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严重。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营建在大田县均溪镇红星村22林班1大班20小班,海拔400~600 m,高丘低山地带,东北坡长坡中部,坡度24°左右,腐殖质层4 cm左右,土层深厚,大于100 cm。土壤为砂质岩侵蚀红壤,植被有油茶、白茅、黄瑞木、赤楠、映山红,立地属中等肥沃类型。林地前茬为垦荒地。
1.2 试验设计
2005年春造林,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林地建立标准地,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H15:南酸棗、福建柏15∶1星状混交,每隔3行、3株福建柏,混交1株南酸枣,福建柏间株行距2 m×2 m,南酸枣间株行距8 m×8 m;处理H8: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每隔2行、2株福建柏,混交1株南酸枣,福建柏间株行距2 m×2 m,南酸枣间株行距6 m×6 m;处理FCK:福建柏纯林,株行距2 m×2 m;处理NCK:南酸枣纯林,株行距4 m×4 m;3次重复,标准地面积30 m×20 m。造林后1~3年每年除草抚育2次,以后每年除草1次,第3年(2007年)结合除草,追肥1次,肥料为比例1∶1的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混合肥,施肥量200 g/株,在每株树下方冠幅投影边沿挖取长80 cm、深20 cm、宽20 cm的施肥沟,施肥后盖好土。
1.3 调查统计
造林后当年底调查测定造林成活率,每年进行每木调查,分树种测定地径(胸径)、树高等主要生长因子。2014年进行全面测定,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测定,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计算立木材积。立木材积以福建省福建柏和阔叶树二元立木材积公式分别计算福建柏和南酸枣立木材积:
V柏=0.000 0568 5D1.629 996H1.261 954(1)
V阔=0.000 052 76D1.882 161H1.009 317(2)
式中,D、H分别为胸径、树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成活状况分析
造林成活率是评价造林成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柏在不同处理中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表明福建柏耐瘠薄,有较强的适应性。处理H8造林成活率最高,处理H15次之,分别比处理FCK提高了6、2个百分点,表明南酸枣有利于提高福建柏的造林成活率,且表现为混交南酸枣比例增加,福建柏保存率越高。南酸枣早期生长迅速,当年平均树高可达1.5 m左右,树冠1~2 m,能够较大面积覆盖林地,减少了林地裸露,不仅降低了地表温度,而且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形成对福建柏的侧方庇荫,有利于早期耐阴的福建柏造林成活和保存。在南酸枣造林成活率方面,处理H8和处理H15高于处理NCK,处理H8和处理H15造林成活率比处理NCK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2个百分点,表明混交福建柏有利于提高南酸枣的造林成活率。虽然福建柏早期个体生长明显低于南酸枣,但福建柏造林密度较大(2 500株/hm2),整体覆盖度提高,能够减少林地土壤蒸腾作用,有效提高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南酸枣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2 林分结构分析
林冠合理分层是充分利用光能、促进林分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林冠分层不仅是森林群落的形态特征的指标,而且是生态结构的指标[9]。
从表2可以看出,十年生混交林林分树冠呈不同层次分布,形成复层林冠。处理H8南酸枣树冠位于林冠上层,平均树高14.8 m,平均枝下高7.40 m,平均冠层厚7.40 m,树冠开张,松散,枝叶间多有光照透射。福建柏平均树高7.6 m,平均枝下高0.85 cm,枝叶浓密,紧凑不分层,位于南酸枣树冠分布层的下部,冠层分布合理,喜阳性的南酸枣冠层位于上部,充分利用了光照条件,而早期耐阴的福建柏冠层居下部,南酸枣的树冠为福建柏提供了上方庇荫和侧方庇荫,且南酸枣与福建柏混交采取星状混交方式,南酸枣树冠开张,疏散,林内透光度较大,并不构成对福建柏光照条件的胁迫,与之相反,混交状态下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早期耐阴福建柏的生长。处理H15南酸枣平均树高13.2 m,平均枝下高7.40 m,平均冠层厚5.8 m,与处理H8相似,两树种冠层分布层次明显,林分结构合理,林分生长较好。
从3种不同处理福建柏枝下高变化规律分析,枝下高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表明随着南酸枣混交比例增加,福建柏枝下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处理H8、处理H15分别比处理FCK提高13.3%、4.0%,显然福建柏树冠面积减少,可能对福建柏生长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福建柏为耐阴树种,冠长较长,底层光照减弱,底层叶器官,多为“无效叶”[10],进行光合作用效率不高,甚至在消耗养分;从另一角度分析,通过混交提高枝下高有利于培育优质木材。
2.3 林分生长效应分析
不同激素措施对林木生长可能产生影响,福建柏南酸枣混交与否构成的不同林分,其树木生长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2.3.1 福建柏生长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柏平均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处理H8、处理H15比处理FCK分别提高了15.7%和8.6%;平均树高也表现为同样规律,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处理H8、处理H15比处理FCK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8.6%和2.9%;表明混交促进了福建柏生长。处理H8与处理H15比较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6.6%和5.6%,说明处理H8福建柏生长高于处理H15,这与处理H8南酸枣混交比例高于处理H15有关。处理H8南酸枣混交比例增加,对早期耐阴的福建柏起到庇荫作用,有利于福建柏生长,同时南酸枣是落叶阔叶树,每年均有大量枯枝落叶归还林地。南酸枣叶为羽状复叶,小叶7~19枚,膜质或纸质易分解,多早于小枝凋落,大量枯枝落葉回归林地,有快速分解,形成腐殖质,无疑能够增加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2.3.2 南酸枣生长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NCK,与福建柏的生长效应相一致,表现为南酸枣生长好、福建柏生长也好的规律性变化,表明南酸枣和福建柏两树种混交,种间关系较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两树种混交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相比较,处理H8>处理H15,表明处理H8,即南酸枣株行距6 m×6 m,南酸枣种内竞争更多表现了促进生长,而不是相互抑制。快速生长的南酸枣对福建柏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生长良好的福建柏整体提升了林分质量,反过来促进了南酸枣的生长。
2.4 立木材积差异显著性分析
立木材积受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形数的共同影响。本研究采用经验公式分树种计算,从表2可以看出,林分蓄积量从大到小依序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NCK>处理FCK,处理H8林分蓄积量最高,与处理H15、处理FCK和处理NCK比分别增加46.2%、123.9%和101.6%;处理H15次之,与处理FCK、处理NCK比分别增加53.1%和37.9%。由此表明,福建柏和南酸枣混交可以提高林分产量,是一种可以推广应用的混交组合。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3、4),处理H8、处理H15与处理F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H8与处理N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H15与处理N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H8与处理H1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NCK与处理F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两树种混交,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分层分布,林分生长较好。福建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都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福建柏纯林,不同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也均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南酸枣纯林。林分蓄积量从大到小依序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南酸枣纯林>福建柏纯林,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与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与福建柏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与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为宜。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6.
[2] 盛炜彤,薛秀康.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3] 凌云天.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透光伐和整枝效果分析[J].武夷科学,2007(23):110-114.
[4] 金崇华,章伟成,冯金贤,等.湿地松马尾松和福建柏混交试验[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3):258-261.
[5] 杨玉盛,陈银秀,何宗明,等.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性质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4,40(1):2-9.
[6] 邹双全.福建柏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1):40-43.
[7] 清天,汪煌炳.福建柏光皮桦混交造林效果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5-26.
[8] 陈堆全.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生长与改土效果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3):23-26.
[9] 俞新妥.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0] 邱明镜.修枝对窄冠福建柏生长及性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2):95-97.
关键词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生长效应;林分结构
中图分类号 S791.41;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58-03
混交林营造成功与否,取决于种间关系协调性,而种间关系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林分生长状况的好坏。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 ]系柏科福建柏属常绿针叶树种,是我国特有树种,树形美观通直,生长较快,适应性强[1],水平根系粗壮发达,穿透力强,能够在较低林地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大田县乃至整个福建省肥沃、较肥沃立地类型已经造林完成,剩余的林地多为贫瘠、较贫瘠的立地类型,必须选择较耐瘠薄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同时福建柏树种比较耐阴,适合林下更新,或作为伴生混交树种,且福建柏木材性质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相似,用途广泛,是珍贵的用材树种[1],是很有发展优势和较宽应用前景的造林树种。福建柏作为混交树种有较多报道,是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优良的混交组合,经营效果良好[2-5],与其他树种的混交也有报道[6-8],但福建柏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rillaris Burtt et Hill)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效果的生长效应鲜有报道。南酸枣是漆树科酸枣属落叶阔叶树种,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树冠宽阔,主根发达,根系分布较深,适应性较强。南酸枣材质较好,木材色纹美观有光泽,刨面光滑,可加工木碗、花瓶等100余种木制工艺品,是优良速生用材树种。两树种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互补的生长特性,为此,在福建省大田县城区公益林管理站进行了福建柏南酸枣混交造林试验,试图通过混交林生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这2个树种的种间关系,总结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营造技术,为在林业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福建柏南酸枣混交组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麓中段山区大田县(东经117°28′58″~118°03′13″、北纬25°28′53″~26°09′42″)。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构成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最高山峰海拔1 553 m。大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23.8 h,平均气温19.7 ℃,无霜期290 d左右,平均降雨量1 780.5 mm。全县境内溪河密布,流域面积约2 000 km2,由于地形地貌影响,河道都比较短而陡急。由于受复杂地形、海拔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农业气候特征。山地气候具有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冬夏季风更迭时间迟早不同,风力强弱不一,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在年内、年际间分布不均,洪涝、干旱、三寒、冻害、冰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和损失。由于历史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地有在山地经营农业生产的特点,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严重。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营建在大田县均溪镇红星村22林班1大班20小班,海拔400~600 m,高丘低山地带,东北坡长坡中部,坡度24°左右,腐殖质层4 cm左右,土层深厚,大于100 cm。土壤为砂质岩侵蚀红壤,植被有油茶、白茅、黄瑞木、赤楠、映山红,立地属中等肥沃类型。林地前茬为垦荒地。
1.2 试验设计
2005年春造林,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林地建立标准地,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H15:南酸棗、福建柏15∶1星状混交,每隔3行、3株福建柏,混交1株南酸枣,福建柏间株行距2 m×2 m,南酸枣间株行距8 m×8 m;处理H8: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每隔2行、2株福建柏,混交1株南酸枣,福建柏间株行距2 m×2 m,南酸枣间株行距6 m×6 m;处理FCK:福建柏纯林,株行距2 m×2 m;处理NCK:南酸枣纯林,株行距4 m×4 m;3次重复,标准地面积30 m×20 m。造林后1~3年每年除草抚育2次,以后每年除草1次,第3年(2007年)结合除草,追肥1次,肥料为比例1∶1的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混合肥,施肥量200 g/株,在每株树下方冠幅投影边沿挖取长80 cm、深20 cm、宽20 cm的施肥沟,施肥后盖好土。
1.3 调查统计
造林后当年底调查测定造林成活率,每年进行每木调查,分树种测定地径(胸径)、树高等主要生长因子。2014年进行全面测定,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测定,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计算立木材积。立木材积以福建省福建柏和阔叶树二元立木材积公式分别计算福建柏和南酸枣立木材积:
V柏=0.000 0568 5D1.629 996H1.261 954(1)
V阔=0.000 052 76D1.882 161H1.009 317(2)
式中,D、H分别为胸径、树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成活状况分析
造林成活率是评价造林成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柏在不同处理中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表明福建柏耐瘠薄,有较强的适应性。处理H8造林成活率最高,处理H15次之,分别比处理FCK提高了6、2个百分点,表明南酸枣有利于提高福建柏的造林成活率,且表现为混交南酸枣比例增加,福建柏保存率越高。南酸枣早期生长迅速,当年平均树高可达1.5 m左右,树冠1~2 m,能够较大面积覆盖林地,减少了林地裸露,不仅降低了地表温度,而且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形成对福建柏的侧方庇荫,有利于早期耐阴的福建柏造林成活和保存。在南酸枣造林成活率方面,处理H8和处理H15高于处理NCK,处理H8和处理H15造林成活率比处理NCK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2个百分点,表明混交福建柏有利于提高南酸枣的造林成活率。虽然福建柏早期个体生长明显低于南酸枣,但福建柏造林密度较大(2 500株/hm2),整体覆盖度提高,能够减少林地土壤蒸腾作用,有效提高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南酸枣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2 林分结构分析
林冠合理分层是充分利用光能、促进林分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林冠分层不仅是森林群落的形态特征的指标,而且是生态结构的指标[9]。
从表2可以看出,十年生混交林林分树冠呈不同层次分布,形成复层林冠。处理H8南酸枣树冠位于林冠上层,平均树高14.8 m,平均枝下高7.40 m,平均冠层厚7.40 m,树冠开张,松散,枝叶间多有光照透射。福建柏平均树高7.6 m,平均枝下高0.85 cm,枝叶浓密,紧凑不分层,位于南酸枣树冠分布层的下部,冠层分布合理,喜阳性的南酸枣冠层位于上部,充分利用了光照条件,而早期耐阴的福建柏冠层居下部,南酸枣的树冠为福建柏提供了上方庇荫和侧方庇荫,且南酸枣与福建柏混交采取星状混交方式,南酸枣树冠开张,疏散,林内透光度较大,并不构成对福建柏光照条件的胁迫,与之相反,混交状态下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早期耐阴福建柏的生长。处理H15南酸枣平均树高13.2 m,平均枝下高7.40 m,平均冠层厚5.8 m,与处理H8相似,两树种冠层分布层次明显,林分结构合理,林分生长较好。
从3种不同处理福建柏枝下高变化规律分析,枝下高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表明随着南酸枣混交比例增加,福建柏枝下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处理H8、处理H15分别比处理FCK提高13.3%、4.0%,显然福建柏树冠面积减少,可能对福建柏生长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福建柏为耐阴树种,冠长较长,底层光照减弱,底层叶器官,多为“无效叶”[10],进行光合作用效率不高,甚至在消耗养分;从另一角度分析,通过混交提高枝下高有利于培育优质木材。
2.3 林分生长效应分析
不同激素措施对林木生长可能产生影响,福建柏南酸枣混交与否构成的不同林分,其树木生长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2.3.1 福建柏生长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柏平均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处理H8、处理H15比处理FCK分别提高了15.7%和8.6%;平均树高也表现为同样规律,处理H8>处理H15>处理FCK,处理H8、处理H15比处理FCK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8.6%和2.9%;表明混交促进了福建柏生长。处理H8与处理H15比较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6.6%和5.6%,说明处理H8福建柏生长高于处理H15,这与处理H8南酸枣混交比例高于处理H15有关。处理H8南酸枣混交比例增加,对早期耐阴的福建柏起到庇荫作用,有利于福建柏生长,同时南酸枣是落叶阔叶树,每年均有大量枯枝落叶归还林地。南酸枣叶为羽状复叶,小叶7~19枚,膜质或纸质易分解,多早于小枝凋落,大量枯枝落葉回归林地,有快速分解,形成腐殖质,无疑能够增加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2.3.2 南酸枣生长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NCK,与福建柏的生长效应相一致,表现为南酸枣生长好、福建柏生长也好的规律性变化,表明南酸枣和福建柏两树种混交,种间关系较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两树种混交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相比较,处理H8>处理H15,表明处理H8,即南酸枣株行距6 m×6 m,南酸枣种内竞争更多表现了促进生长,而不是相互抑制。快速生长的南酸枣对福建柏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生长良好的福建柏整体提升了林分质量,反过来促进了南酸枣的生长。
2.4 立木材积差异显著性分析
立木材积受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形数的共同影响。本研究采用经验公式分树种计算,从表2可以看出,林分蓄积量从大到小依序为处理H8>处理H15>处理NCK>处理FCK,处理H8林分蓄积量最高,与处理H15、处理FCK和处理NCK比分别增加46.2%、123.9%和101.6%;处理H15次之,与处理FCK、处理NCK比分别增加53.1%和37.9%。由此表明,福建柏和南酸枣混交可以提高林分产量,是一种可以推广应用的混交组合。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3、4),处理H8、处理H15与处理F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H8与处理N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H15与处理N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H8与处理H1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NCK与处理FCK林分蓄积量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福建柏南酸枣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两树种混交,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分层分布,林分生长较好。福建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都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福建柏纯林,不同处理中南酸枣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也均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南酸枣纯林。林分蓄积量从大到小依序为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南酸枣纯林>福建柏纯林,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与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与福建柏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与南酸枣纯林处理林分蓄积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与南酸枣、福建柏15∶1星状混交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南酸枣、福建柏8∶1星状混交为宜。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6.
[2] 盛炜彤,薛秀康.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3] 凌云天.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透光伐和整枝效果分析[J].武夷科学,2007(23):110-114.
[4] 金崇华,章伟成,冯金贤,等.湿地松马尾松和福建柏混交试验[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3):258-261.
[5] 杨玉盛,陈银秀,何宗明,等.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性质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4,40(1):2-9.
[6] 邹双全.福建柏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1):40-43.
[7] 清天,汪煌炳.福建柏光皮桦混交造林效果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5-26.
[8] 陈堆全.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生长与改土效果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3):23-26.
[9] 俞新妥.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0] 邱明镜.修枝对窄冠福建柏生长及性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