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与瓦格纳定律不符。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完成,我国财政支出逐渐符合瓦格纳法则,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试图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瓦格纳的调查来自西方工业化时期。 如果存在,又该如何解释,这是本文写作想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瓦格纳法则 财政支出 税制
一、问题的提出
瓦格纳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这一现象,在19世纪80年代,他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的扩张,特别是政府活动,并将其命名为政府活动扩张的法则。 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成为“瓦格纳定律”。瓦格纳研究和研究了自英国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变化。 “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有定期扩张的趋势” 。 这一法律是否也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瓦格纳的调查来自西方工业化时期。 如果存在,又该如何解释,这是本文写作想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亿元,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在39年内增长了225倍。与此同时,中国财政支出总额从2017年的1122亿元增加到2033.3亿元。 相应的GDP比例从30.5%下降到24.5%,中国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增加。 反而降低了,显然表明上是不符合瓦格纳法则的。
二、为什么中国经济早期发展不符合瓦格纳定律
(一) 市场经济改革
将我国历年财政支出数据做成表格,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在90年代中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而后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开始不断的上升。
自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容易察觉的系统性弊端是经济实体缺乏生产积极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规划经济的前提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各种微观经济实体的行政控制。 利用市场给个人利润带来的调节,激发各种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主要内容包括: 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分权,利益分享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逐步认识到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这样的逐步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带来的是国家税收的减少,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家对于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保障支出的不断减少)
从1978-1984利用家之法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激励问题入手,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步改革。 改革虽然强调计划经济为主,但实际却是计划的逐步削弱,虽然强调市场为辅,但实际却是其作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程度的深入。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进一步在流通及物资、外贸和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能够准确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需变化的市场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微观市场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已成为一种逻辑要求。
相关的宏观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个过程中,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发展的过程就是时代的主人, 相反,如果你错过了相关的历史机遇,你将错过发展的机会。
从第一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培育基本的市场主体这一战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减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主要的税收贡献是国有企业集团,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一步步抓大放小的改革过程的进行。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税源的减少,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同样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因此,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财政支出在不断的下降过程中,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带来的税源的减少所导致。
(二) 财税体制改革
1980年9月至1981年12月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78-1993年)的税制改革, 为了满足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 “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他们将继续征收统一的工商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辆和船舶使用税。
1983年,税制改革计划的第一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将支付30多年的国有企业制度改为国家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突破了国有企业只能向国家支付利润的限制区,国家不能对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
1984年,第二步是改變税收。颁布了国家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调整税,产品税,增值税,盐税,资源税等一系列行政法规。此后,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集体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国有企业工资调整税,固定资产方向调整税,特殊消费税,物业税,车辆和船舶使用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宴会税和其他税收法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商税收制度共有37种税种。有七类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特殊目的税,涉外税和农业税。
1992年以后,中国对流转税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标准化的增值税,并据此设立了消费税,营业税和新的流转税制。
国有企业所得税,调整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民营企业所得税分别设定。
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城乡个体工商户原有的个人所得税和所得税,统一实施个人工商户个人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
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牲畜交易税,奖金和工资调整税,征收土地增值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盐税纳入资源税,特殊消费税纳入消费税。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税收制度。 三、对不符合瓦格纳法则原因的总结
我国为激发市场,突破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市场活力不足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对市场主体的减税降费措施,因此我国的税收收入不足。 同时,我国对过去的各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度福利进行了相关的削减,因此体现在财政支出曲线上是一条向下的微笑曲线。
四、90年代后我国财政支出的瓦格纳法则现象
市场经济建设步入正轨,伴随着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财政支出主要投向了市场比较薄弱的环节,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入2000年后,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增加。结果,中国的财政支出逐渐符合瓦格纳法所揭示的财政支出法。
(一)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1982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32.8%,44.6%和22.6, 1997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变化为17.9%,47.1%和35%; 而到2016年时我国三次产业的变化为8.6%,39.9%和51.6%。随着中国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需要由该国承担,这导致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可能不断增长;
(二)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法律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从缺乏法制到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七大法律组成部分的法律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相关的制度基础。 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增长,维持这样制度环境的相关的财政支出比例也不断上升;
(三)基尼系数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基本保障支出的增加
一直增长到2008年的0.491,而后逐步下降,2016年为0.465。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政府用于平衡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继续增加,导致潜在的财政支出增加。
(四)人们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增长,与政府投入的增加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全面扶贫战略为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使得对于养老、医疗、教育、绿化等方面的公共福利需求不断增长, 使得财政支出的需求不断提升。
综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晚上,为弥补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财政支出相应的比例将不断的增长符合瓦格纳法则。
五、原因分析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展了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包括:
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内外部法律法规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着确保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增加而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各种摩擦或社会冲突不断加剧,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公共控制和保护活动。 从而导致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
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外部特征的产业。政府需要更直接地参与生产活动,导致政府经济支出增加;
瓦格纳定律在最近100年的時间中不断得到印证。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为30%,有些国家则超过50%。 在此之后,财政支出比重并没有出现逆转现象。
【参考文献】
[1] 戚昌厚.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关于瓦格纳法则的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8(02):72-74.
[2] 段振文,张雪莲.基于瓦格纳法则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原因实证分析——来自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03):21-28.
[3] 刘斌,李小艺.我国公共支出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基于瓦格纳法则和收入增长引致论的实证检验[J].商,2015(04):80.
【关键词】 瓦格纳法则 财政支出 税制
一、问题的提出
瓦格纳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这一现象,在19世纪80年代,他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的扩张,特别是政府活动,并将其命名为政府活动扩张的法则。 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成为“瓦格纳定律”。瓦格纳研究和研究了自英国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变化。 “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有定期扩张的趋势” 。 这一法律是否也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瓦格纳的调查来自西方工业化时期。 如果存在,又该如何解释,这是本文写作想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亿元,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在39年内增长了225倍。与此同时,中国财政支出总额从2017年的1122亿元增加到2033.3亿元。 相应的GDP比例从30.5%下降到24.5%,中国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增加。 反而降低了,显然表明上是不符合瓦格纳法则的。
二、为什么中国经济早期发展不符合瓦格纳定律
(一) 市场经济改革
将我国历年财政支出数据做成表格,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在90年代中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而后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开始不断的上升。
自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容易察觉的系统性弊端是经济实体缺乏生产积极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规划经济的前提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各种微观经济实体的行政控制。 利用市场给个人利润带来的调节,激发各种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主要内容包括: 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分权,利益分享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逐步认识到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这样的逐步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带来的是国家税收的减少,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家对于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保障支出的不断减少)
从1978-1984利用家之法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激励问题入手,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步改革。 改革虽然强调计划经济为主,但实际却是计划的逐步削弱,虽然强调市场为辅,但实际却是其作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程度的深入。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进一步在流通及物资、外贸和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能够准确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需变化的市场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微观市场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已成为一种逻辑要求。
相关的宏观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个过程中,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发展的过程就是时代的主人, 相反,如果你错过了相关的历史机遇,你将错过发展的机会。
从第一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培育基本的市场主体这一战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减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主要的税收贡献是国有企业集团,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一步步抓大放小的改革过程的进行。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税源的减少,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同样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因此,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财政支出在不断的下降过程中,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带来的税源的减少所导致。
(二) 财税体制改革
1980年9月至1981年12月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78-1993年)的税制改革, 为了满足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 “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他们将继续征收统一的工商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辆和船舶使用税。
1983年,税制改革计划的第一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将支付30多年的国有企业制度改为国家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突破了国有企业只能向国家支付利润的限制区,国家不能对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
1984年,第二步是改變税收。颁布了国家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调整税,产品税,增值税,盐税,资源税等一系列行政法规。此后,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集体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国有企业工资调整税,固定资产方向调整税,特殊消费税,物业税,车辆和船舶使用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宴会税和其他税收法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商税收制度共有37种税种。有七类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特殊目的税,涉外税和农业税。
1992年以后,中国对流转税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标准化的增值税,并据此设立了消费税,营业税和新的流转税制。
国有企业所得税,调整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民营企业所得税分别设定。
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城乡个体工商户原有的个人所得税和所得税,统一实施个人工商户个人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
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牲畜交易税,奖金和工资调整税,征收土地增值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盐税纳入资源税,特殊消费税纳入消费税。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税收制度。 三、对不符合瓦格纳法则原因的总结
我国为激发市场,突破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市场活力不足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对市场主体的减税降费措施,因此我国的税收收入不足。 同时,我国对过去的各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度福利进行了相关的削减,因此体现在财政支出曲线上是一条向下的微笑曲线。
四、90年代后我国财政支出的瓦格纳法则现象
市场经济建设步入正轨,伴随着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财政支出主要投向了市场比较薄弱的环节,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入2000年后,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增加。结果,中国的财政支出逐渐符合瓦格纳法所揭示的财政支出法。
(一)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1982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32.8%,44.6%和22.6, 1997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变化为17.9%,47.1%和35%; 而到2016年时我国三次产业的变化为8.6%,39.9%和51.6%。随着中国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需要由该国承担,这导致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可能不断增长;
(二)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法律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从缺乏法制到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七大法律组成部分的法律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相关的制度基础。 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增长,维持这样制度环境的相关的财政支出比例也不断上升;
(三)基尼系数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基本保障支出的增加
一直增长到2008年的0.491,而后逐步下降,2016年为0.465。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政府用于平衡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继续增加,导致潜在的财政支出增加。
(四)人们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增长,与政府投入的增加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全面扶贫战略为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使得对于养老、医疗、教育、绿化等方面的公共福利需求不断增长, 使得财政支出的需求不断提升。
综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晚上,为弥补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财政支出相应的比例将不断的增长符合瓦格纳法则。
五、原因分析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展了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包括:
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内外部法律法规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着确保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增加而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各种摩擦或社会冲突不断加剧,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公共控制和保护活动。 从而导致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
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外部特征的产业。政府需要更直接地参与生产活动,导致政府经济支出增加;
瓦格纳定律在最近100年的時间中不断得到印证。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为30%,有些国家则超过50%。 在此之后,财政支出比重并没有出现逆转现象。
【参考文献】
[1] 戚昌厚.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关于瓦格纳法则的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8(02):72-74.
[2] 段振文,张雪莲.基于瓦格纳法则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原因实证分析——来自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03):21-28.
[3] 刘斌,李小艺.我国公共支出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基于瓦格纳法则和收入增长引致论的实证检验[J].商,2015(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