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曾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长达10年的李长春推出了其卸任后的第一本著作《文化强国之路》,受到广泛关注。
事实上,自当年3月,李瑞环《看法与说法》出版,到10月《温家宝谈教育》热销,2013年,卸任常委共出版8本著作,掀起陣阵热潮。廉政瞭望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呈现出书人数最多、探索个人化写作、贴近大众等三大特色。而坊间关心的,则是其对高层政治生活的“揭秘”。
常委笔下的常委:
胡锦涛斩钉截铁,吴官正走后门
卸任后的中央纪委书记找总理“走后门”,常委向副部长“求情”,温家宝处理98洪灾曾判断失误……这些都是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披露或在其新书发布会上披露的。常委出书不仅谈工作,也谈与其他常委的交往,谈自己的心路历程。
常委著作中,其他常委也很“抢镜”。如李长春披露,“2004年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时,胡锦涛总书记曾对我说,这种(事业单位)体制问题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解决,不能再传给下一代了,不外乎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斩钉截铁的表达,让该书出版人,也是体制改革参与者的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印象深刻。
吴官正在书中自曝,曾为同一人找两任总理“办事”,吴的“游说”颇有技巧。
40年前,吴官正就认识了著名杂技艺术家夏菊花。2008年,当了27年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70多岁的夏菊花想建一座国家马戏院,找到已卸任的吴官正,吴将她的信转交给总理办公室,并在电话中说“如能批最好,如不行,建议批得缓和一些,否则她会哭鼻子。”3天后,时任总理温家宝批了。
朱镕基则披露,他到上海任职后,曾被时任市委书记江泽民预言“一年内头发将全白”,他还曾向时任总理李鹏写“陈情表”,建议将1988年上海生产“桑塔纳”数量由1万辆增至1.5万辆,甚至在讲话中说“上海现在这么困难,如果不再多生产一点‘桑塔纳’赚一点钱,日子过不下去。”最终,这个建议得到李鹏等领导支持。
常委在著作中,还袒露了自己的心路。众所周知,温家宝是1998年“抗洪救灾”的前线指挥,抗洪取得了胜利。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时曾有“计算失误”。
1998年第六次大洪峰来临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飞赴湖北荆州,经与水利专家等分析,判断要过的洪峰是一个量大但时间短的尖峰,决定“严防死守”。但“人算不如天算,有一点没有计算好,就是有一片云没在当地下雨,它拐到湖南下了,这样洪水就逼进洞庭湖,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又经过一个礼拜的死守”。
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收入了2007年4月他视察孔子学院总部时的讲话。新书首发式上,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讲了这样的故事:“分别时,大家都希望和首长合影。长春同志说,今天我是微服私访,没打领带。身边有人解下自己的领带递给首长。首长很快打好了,并快步上前帮张少春(财政部副部长)打领带,边整边说,我来给你打领带,请你给汉办加点钱。”李长春对推广汉语的重视,可见一斑。
梳理常委新书的“自我评价”,“脾气急躁”被几名常委同时提到。如朱镕基反思,我性情很急躁,缺乏领导者的涵养,干工作急于求成,对下面干部批评过严。这一点我应该向江泽民同志好好学习。
吴官正更自称“发火是强项”。当武汉市市长时,他为要求省里增加电力供应指标,当着省委书记的面和省经委领导大吵,“几乎失去理智”,还对一名分管工业的副省长说:“你不给我市增加供电指标,市里出了大问题,找你负责,我会向中央告你。”有次,他的二姐请他安排孩子的工作,他发火道:“我死了,你们不过日子?”
后来,吴官正决心改掉坏脾气,他常提醒自己,发怒时拿把小镜子照照制怒。终于,老伴表扬他说:“这段时间,你的脾气好多了。”
2013年常委出书之“最”
自2003年,卸去公职的李鹏推出第一本著作《众志绘蓝图——李鹏三峡日记》以来,领导人出书并不鲜见。但廉政瞭望记者梳理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情况后,发现仍可总结出三个新特点。
首先是出书人数创下历年最高纪录,达8人之多,而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3人。“人数最多”的一个背景是,2012年11月,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卸任,7人中的3人,在卸任常委次年推出了个人著作。另据人民出版社透露,还有一位去年卸任常委的著作在编辑中,2014年春节前或将出版。
第二个特点是,《闲来笔潭》的出版,标志着常委探索个人化写作的深入,被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具有开拓意义。近年来常委出版的著作,除李岚清谈篆刻及音乐的专业图书外,多为政论文集和工作文稿,《闲来笔潭》独出心裁,收录了吴官正卸任后撰写的随笔、散文、小说等,还配有他“涂鸦”的《良官赋》等画作,凸显了这个“理工男”的“文青范”,读者反响热烈,上市一周即销售30万册。
此外,2013年常委出书时,更多地将“贴近大众”作为选材标准之一。如“充分考虑读者阅读需求”是李长春的要求。于是,人们在书中看到李长春谈“《阿凡达》热”。李瑞环则多次引用民间故事,还引用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骗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2013年常委新著还衍生出许多“之最”。如作为领导人著作出版的“定点”机构之一。人民出版社出版了8本常委著作中的4本,是年度出版常委著作最多的机构。胡锦涛在2012年卸任的常委中出书速度最快,卸任一月即推新书。温家宝书中文章成文的时间跨度最长,从1995年持续到2013年。《温家宝谈教育》的出版准备时间也最长,2008年夏天即着手准备,足见温家宝对教育的特殊感情。
常委的稿费去哪儿了?
2013年,常委出书的两个“敏感话题”——书稿审查及稿费问题也被披露。成书后,常委著作都要经历“审查”。2012年十八大前,《看法与说法》初稿就已完成,分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等30个机构审定,收集的意见主要有一些讲话涉及的文件尚未解密,建议不要刊出;一些讲话与党的文件有出入时,以正式文件为准等。
新书还要接受市场的“审查”——销量将直接影响个人版税收入。《北京青年报》披露,领导人的版税都按常规(计算)。版税率一般在7%~10%之间。如发行量大,还会往上调。不过,常委们大多将版税用于捐资助学。
常委对稿费的处理方式大多一致,但在著作成书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
“由秘书班子代笔起草的讲话稿不收、已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等不收。”这是朱镕基的“出书原则”。书出版前,85岁的朱镕基审定了全稿。
李长春不仅亲自审看了4次书稿,每篇文章逐字逐句审读,还3次送给有关部门领导征求意见,会见编者时,他开玩笑说:“书要出版了,出版社得来‘面试’一下作者。”
关于封面设计,常委共同选择“低调”。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设计封面时,成稿中有李瑞环头像。但他坚决不同意。最终,按他的意愿,上端是蓝天白云和山峦,代表现实生活;下端是各行业百姓。意味着“他的任何看法和说法都来自群众”。
梳理2013年的常委出书热,评论多指出反映了高层政治的日趋透明,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能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而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更看重的,是常委新书文风的变化。
“中央现在提出转变作风文风,《闲来笔潭》、《温家宝谈教育》这样的书,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黄书元说。
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呈现出书人数最多、探索个人化写作、贴近大众读者等三大特色。而坊间最关心的,则是其对高层政治生活的“揭秘”。
事实上,自当年3月,李瑞环《看法与说法》出版,到10月《温家宝谈教育》热销,2013年,卸任常委共出版8本著作,掀起陣阵热潮。廉政瞭望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呈现出书人数最多、探索个人化写作、贴近大众等三大特色。而坊间关心的,则是其对高层政治生活的“揭秘”。
常委笔下的常委:
胡锦涛斩钉截铁,吴官正走后门
卸任后的中央纪委书记找总理“走后门”,常委向副部长“求情”,温家宝处理98洪灾曾判断失误……这些都是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披露或在其新书发布会上披露的。常委出书不仅谈工作,也谈与其他常委的交往,谈自己的心路历程。
常委著作中,其他常委也很“抢镜”。如李长春披露,“2004年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时,胡锦涛总书记曾对我说,这种(事业单位)体制问题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解决,不能再传给下一代了,不外乎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斩钉截铁的表达,让该书出版人,也是体制改革参与者的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印象深刻。
吴官正在书中自曝,曾为同一人找两任总理“办事”,吴的“游说”颇有技巧。
40年前,吴官正就认识了著名杂技艺术家夏菊花。2008年,当了27年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70多岁的夏菊花想建一座国家马戏院,找到已卸任的吴官正,吴将她的信转交给总理办公室,并在电话中说“如能批最好,如不行,建议批得缓和一些,否则她会哭鼻子。”3天后,时任总理温家宝批了。
朱镕基则披露,他到上海任职后,曾被时任市委书记江泽民预言“一年内头发将全白”,他还曾向时任总理李鹏写“陈情表”,建议将1988年上海生产“桑塔纳”数量由1万辆增至1.5万辆,甚至在讲话中说“上海现在这么困难,如果不再多生产一点‘桑塔纳’赚一点钱,日子过不下去。”最终,这个建议得到李鹏等领导支持。
常委在著作中,还袒露了自己的心路。众所周知,温家宝是1998年“抗洪救灾”的前线指挥,抗洪取得了胜利。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时曾有“计算失误”。
1998年第六次大洪峰来临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飞赴湖北荆州,经与水利专家等分析,判断要过的洪峰是一个量大但时间短的尖峰,决定“严防死守”。但“人算不如天算,有一点没有计算好,就是有一片云没在当地下雨,它拐到湖南下了,这样洪水就逼进洞庭湖,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又经过一个礼拜的死守”。
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收入了2007年4月他视察孔子学院总部时的讲话。新书首发式上,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讲了这样的故事:“分别时,大家都希望和首长合影。长春同志说,今天我是微服私访,没打领带。身边有人解下自己的领带递给首长。首长很快打好了,并快步上前帮张少春(财政部副部长)打领带,边整边说,我来给你打领带,请你给汉办加点钱。”李长春对推广汉语的重视,可见一斑。
梳理常委新书的“自我评价”,“脾气急躁”被几名常委同时提到。如朱镕基反思,我性情很急躁,缺乏领导者的涵养,干工作急于求成,对下面干部批评过严。这一点我应该向江泽民同志好好学习。
吴官正更自称“发火是强项”。当武汉市市长时,他为要求省里增加电力供应指标,当着省委书记的面和省经委领导大吵,“几乎失去理智”,还对一名分管工业的副省长说:“你不给我市增加供电指标,市里出了大问题,找你负责,我会向中央告你。”有次,他的二姐请他安排孩子的工作,他发火道:“我死了,你们不过日子?”
后来,吴官正决心改掉坏脾气,他常提醒自己,发怒时拿把小镜子照照制怒。终于,老伴表扬他说:“这段时间,你的脾气好多了。”
2013年常委出书之“最”
自2003年,卸去公职的李鹏推出第一本著作《众志绘蓝图——李鹏三峡日记》以来,领导人出书并不鲜见。但廉政瞭望记者梳理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情况后,发现仍可总结出三个新特点。
首先是出书人数创下历年最高纪录,达8人之多,而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3人。“人数最多”的一个背景是,2012年11月,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卸任,7人中的3人,在卸任常委次年推出了个人著作。另据人民出版社透露,还有一位去年卸任常委的著作在编辑中,2014年春节前或将出版。
第二个特点是,《闲来笔潭》的出版,标志着常委探索个人化写作的深入,被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具有开拓意义。近年来常委出版的著作,除李岚清谈篆刻及音乐的专业图书外,多为政论文集和工作文稿,《闲来笔潭》独出心裁,收录了吴官正卸任后撰写的随笔、散文、小说等,还配有他“涂鸦”的《良官赋》等画作,凸显了这个“理工男”的“文青范”,读者反响热烈,上市一周即销售30万册。
此外,2013年常委出书时,更多地将“贴近大众”作为选材标准之一。如“充分考虑读者阅读需求”是李长春的要求。于是,人们在书中看到李长春谈“《阿凡达》热”。李瑞环则多次引用民间故事,还引用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骗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2013年常委新著还衍生出许多“之最”。如作为领导人著作出版的“定点”机构之一。人民出版社出版了8本常委著作中的4本,是年度出版常委著作最多的机构。胡锦涛在2012年卸任的常委中出书速度最快,卸任一月即推新书。温家宝书中文章成文的时间跨度最长,从1995年持续到2013年。《温家宝谈教育》的出版准备时间也最长,2008年夏天即着手准备,足见温家宝对教育的特殊感情。
常委的稿费去哪儿了?
2013年,常委出书的两个“敏感话题”——书稿审查及稿费问题也被披露。成书后,常委著作都要经历“审查”。2012年十八大前,《看法与说法》初稿就已完成,分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等30个机构审定,收集的意见主要有一些讲话涉及的文件尚未解密,建议不要刊出;一些讲话与党的文件有出入时,以正式文件为准等。
新书还要接受市场的“审查”——销量将直接影响个人版税收入。《北京青年报》披露,领导人的版税都按常规(计算)。版税率一般在7%~10%之间。如发行量大,还会往上调。不过,常委们大多将版税用于捐资助学。
常委对稿费的处理方式大多一致,但在著作成书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
“由秘书班子代笔起草的讲话稿不收、已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等不收。”这是朱镕基的“出书原则”。书出版前,85岁的朱镕基审定了全稿。
李长春不仅亲自审看了4次书稿,每篇文章逐字逐句审读,还3次送给有关部门领导征求意见,会见编者时,他开玩笑说:“书要出版了,出版社得来‘面试’一下作者。”
关于封面设计,常委共同选择“低调”。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设计封面时,成稿中有李瑞环头像。但他坚决不同意。最终,按他的意愿,上端是蓝天白云和山峦,代表现实生活;下端是各行业百姓。意味着“他的任何看法和说法都来自群众”。
梳理2013年的常委出书热,评论多指出反映了高层政治的日趋透明,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能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而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更看重的,是常委新书文风的变化。
“中央现在提出转变作风文风,《闲来笔潭》、《温家宝谈教育》这样的书,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黄书元说。
2013年卸任常委出书,呈现出书人数最多、探索个人化写作、贴近大众读者等三大特色。而坊间最关心的,则是其对高层政治生活的“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