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中古典园林空间序列和风景构图现状刍议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天津市北宁公园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破解现代化城市发展给处于城市中的古典环境所造成的问题的方法。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经典造景手法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分析北宁公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下城市发展已成事实,解决当前的问题只能着重从园内的改造入手。针对经分析得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以重建视线来布置和改善园内的风景构图等现有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空间序列 风景构图 视觉污染 审美污染 城市规划 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tR: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073-03
  背景
  图1为北宁公园,简称宁园,始建于1906年,系袁世凯委派周学熙建设的植物园,初名“鉴水轩”,1932年建成当年被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购得后更名并整修加建,之后因天津地区战事不断而逐渐荒芜,直到抗战胜利后全园已破败不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园经历了1949年、1958年、1970年、1984年和2010年五次较大规模整修,直至现在,全园面貌基本体现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宁园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从历史角度来看算不上是悠久的古典名园,也未曾被列入著名历史遗迹或文物保护名录,加之近代战乱的破坏,园子的古典历史面貌已然消失殆尽,尽管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整修,宁园在中国北方古典园林列表中从未在重要位置出现过。所以,鉴于宁园的历史并不久远和原始建筑及风貌保存状况不佳的现实情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宁园的历史文物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都不高,但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天津)尚无更加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和宁园在近代史中沧桑的经历来看,它仍是天津地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存在其特殊的研究价值,值得去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
  一、古典园林所体现的审美原则
  无论在西方古典园林追求几何美的造园实践活动中,还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美的造园实践活动中,造园者在其经历的造园活动中都不断地总结与完善着符合当地文化认知和审美倾向的造园法则(可能是下意识的习惯而并非主动总结),这些造园法则都体现着在各自文化传统下美学思想对造园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到审美形式上分别对应的是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对称审美观”和中国的“自然非对称式和谐审美观”,而无论是西方对于几何美“唯理”的追求还是中国对于自然美“诗情画意”境界的推崇都需要通过符合各自文化体系下的审美原则(也可以理解为造园者造园的成功经验)来呈现,这些审美原则是沟通营造者与观赏使用者的桥梁,营造者遵照这些审美原则进行园林的选址、建造、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排布来使园林景观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风景画面富有节奏和美感,观赏者通常主观上并不知悉这些审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是如何作用到园林要素(大体包含建筑、山水、树木、书画)上的,但只要他们进入经过精心布置和缜密设计的园林空间中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园林之美,这便是营造者的成功,否则营造者的造园活动就有待商榷了。
  造园活动是一种创造美与欣赏美的过程,在园林空间中风景构图的搭建和空间序列的排布等方面应该符合相应的美学原则,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古典园林风景构图的设计中,讲究在给观赏者所呈现出的画面中要构成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上形成递进关系的完整景观,这样做既有利于给构图画面加强纵深空间感来实现“壶中天地”,又有利于利用观赏者视点的不同来实现“步移景异”造景手法的灵活运用。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遵循夹景、框景、借景、障景、抑景、透景、漏景、对景等造景手法来尽可能地实现风景构图的完整、连贯、有序、转承、开合;在空间序列的排布上一般遵循:虚实、远近、高低、前后、深浅、轻重、转折、张弛、敞蔽等原则来加强观赏者的空间感受或强调园林空间的节奏变化。因此,只有造园者在创造美——造园实践活动中按照一定的合理方式进行风景构图设计和空间序列排布,观赏者才能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无形地领略到特定的美感,无论这种美感是西方几何规则式的还是东方自然非对称和谐式的,她都会使观赏者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二、宁园在风景构图与空间序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者对古典园林周边街区的历史环境保护不到位
  几何规则式的美感和自然非对称平衡的和谐式美感,都要存在于一定的符合其文化认知和审美倾向的环境之中才能被人们认同、称道、赞美,当它们存在于不适合其存在的环境之中时,就会使人们在审美倾向和文化认知上产生迷惑和不解。当前的宁园及周边的街區环境就会给人造成这种疑惑,宁园的建筑与布景风格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在审美倾向和文化认知上所体现的是东方自然非对称平衡的和谐之美,追求诗情画意般的审美意境,而现状是园子周边的街区环境及高楼大厦所呈现出现代化建筑所代表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审美图景,这两种代表不同的审美倾向与文化认知的事物在此时此刻此情景中是相互冲突的,是会有很多问题产生的。他们两者都各自有其美感、都各自符合人们的共同认知,也无论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在宁园这样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环境的空间中,两者在如此近距离的区域内共同存在,必定让人们在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与审美倾向等方面产生疑惑,甚至会有文化认知和审美倾向被误导的潜在风险。
  在笔者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宁园周边的居民区无论老旧,均是现代化风格,在风格上勉强能与古典风格衔接的红砖或灰砖民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图2。这些现代化居民楼在历史风貌上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显得难以融合,这与很多年以来只注重对古典园林本身保护或修建的局限目光有关,忽视了被保护的古典园林园墙之外能够与之融为一体的街区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些现代化的街区环境不仅对营造宁园的古典气氛来讲是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于园内风景构图的连贯性和空间序列开合节奏的安排布置也是极大的挑战;
  (二)城市规划对古典园林环境周边的建筑物高度和天际线控制失位   众所周知,古典园林风景构图呈现与空间序列排布的效果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园址周边环境的借景条件,明计成在《园冶》中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景中对借景、障景等手法的重视与运用,而当前宁园周边现代化的建筑物高高耸立,当观赏者站在园中欣赏古典美景时,眼前呈现出的画面背景中甚至是中景中会突然出现现代化完全西式的高楼大厦,如图3。这对于观赏古典园林优美典雅的环境来说是一种干扰,对于视觉审美来说是一种污染,我称它为视觉污染,更严重一些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和谐的共存关系看作是由管理不当造成的文化污染;第三,可能受限于当时的现实条件,当前宁园的平面布局现状反映出宁园所经历的历次大规模恢复重建与修葺工作都没能从全园整体的空间布局出发,也没有综合考虑园林环境空间序列的开合变化与节奏控制的特殊需要,造成現状下的宁园空间布局显得混乱无章,空间节奏与尺度变化失衡,如图4。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几个设想
  (一)在历史街区环境保护方面
  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如若宁园周边再行建设活动,应当使其建筑和装饰风格符合古典园林环境气氛,在整体的街区环境中能与古典园林环境相互映衬和融合;其二是在宁园周边的老旧居民区进行修葺、改造时应将其装饰风格朝向符合古典风格的面貌上进行,这样可以将宁园周边环境在有限尝试的范围内尽力将其突兀的部分变成能与古典园林的气氛相融合的街区环境。国内可借鉴的经验有北京市对颐和园及周边历史街区环境的保护工作,其可依据的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尽管在文物保护及保护单位周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但颐和园及周边历史街区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给全国存有类似古典建筑或园林环境的城市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限制颐和园周边街区环境的建筑装饰风格及建筑物高度方面。国外的成熟法律体系和成功经验也有很多可供借鉴,如日本的《关于在古都保存历史风貌特别措施法》(简称《古都保护法》),保护“在国家历史上有意义的建(构)筑物、遗址等,与其周围的环境共同形成的体现古都传统和文化的环境风貌”。该法律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保护区域的划分及怎么定义保护区域和怎么进行保护工作等内容,以如何定义被保护历史风貌街区环境为例,其规定了详细的构成条件和原则,一是区域内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或在国家、城市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其能够与之成为一体的历史街区环境,这就成功地将保护范围从被保护的文物古迹单位本身延伸到了其周边与能之共存相互融合的历史街区环境;再如其在保护历史古迹的背景环境方面也并不只是单指视觉上的背景环境,还广泛包括了这个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背景和历史人文环境背景,这样一来,在该区域内就不会有不符合古都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民俗文化背景的建筑物出现在古都及周边背景环境之中了。综合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宁园及其周边历史街区环境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如果近年来人们重视过这个问题,就不会有当人们在宁园内向四周眺望时满目皆是现代化风格,甚至是典型西式审美产物的超高层建筑这个问题,宁园周边环境的古典园林景观就还会存在些许完整性与连贯性。
  (二)在解决古典园林环境周边的建筑物高度和天际线控制失位方面
  规划部门和城市管理者应该学习希腊雅典卫城的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现状下的雅典城大部分区域几乎可以实现向卫城遗产眺望时没有高大建筑阻碍视线,这是极其伟大的规划成就。
  3.在恢复重建与修葺工作所产生的的问题上
  宁园的管理方应该调整统筹思想的高度,从全园及周边环境的宏观空间布局与风景构图和序列安排上考虑,而不是切块分割,局部重建,为了修复而修复。根据笔者调研考察,2018年至2019年2月宁园管理方在全园进行改造与景观提升工作,在有些点位新增布置了湖亭和门廊,但这些工作经过笔者研究看来并不是非常合理,原因有二:其一是宁园本身的空间布局中包含了大比例的亭廊空间,眼下需要着重去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亭廊,并根据现有的亭廊布局所产生的视线和对景位置去改造与提升景观而不是新建亭子;其二是新建位置有待商榷,经笔者考察,目前新建的湖边小亭位于大雅楼与待月楼间的湖堤路上,面西而设,而在这里的风景构图画面中的远景空间包含了园外育红路对面的老旧居民区和远处新建设的超高层楼盘,如图5。北宁湾,造景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根据宁园周边大范围内现代化高楼林立的现实状况而言,改善园内的风景构图和空间序列布局的努力或许可以通过调整园内自身现有的最佳观景点的改变来实现,这些改变的尝试应该经过仔细的论证和研究。比如,根据孙晓翔先生早年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关于视域、视角、视场、视光锥等概念来改变园内比较典型的观景位置的状况,这种改变可能是尝试降低或抬升观景点的相对高度,也可能是尝试拉近观赏位置与中景、远景的视距,还可能是通过小品或植栽来遮挡或限制视场,举一例来具体说明,人正常情况下静止不动时的视域范围是垂直方向视角为130°,水平方向视角为160°,这是人眼在静止观察时的总视场,而根据人的眼球及视网膜的构造,视场为7°-9°时观察效果最清楚,在60°时景物处于映像边缘,鉴别率降低,在园林中布置景观景物时,最好能映入观赏者垂直视场30。和水平视场45°这个范围以内,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尽量在距离景物的总体空间尺度的1.2倍-2倍视距上安排驻留观赏位置,这样,经过改造提升的观赏效果要比现状情况好得多。现状下当观赏者由宁园东南侧门向园内行走会经过一段近300米的湖堤,此时若观赏者将视线向东南望去时,所呈现的风景构图中近景是湖堤上的垂柳和湖边护坡收边的置石,中景是宽阔的湖面和湖央小岛,而远景却是京津高铁的高架铁路桥,如图6。画面非常不和谐,如果此时通过降低园内这条路的相对高度,收窄这条路的宽度,增加湖边及对岸的植栽密度,来实现用昔日画面中的中景来遮挡远处的铁路桥,画面近景部分增植一些观花观叶植物来吸引观者降低视线,再在这条延堤路的北侧加置更加吸引观者目光的景物,尽可能地不要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南方,这就改善了昔日风景构图不和谐的问题。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园,无不体现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所涉及的内容除了造园必备的园林要素等物质内容,还有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与珍惜的精神内容,这些精神财富大体可以概括为中国山水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诗词艺术的高度凝练,能使人平心静气,让人们和谐共处;还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盲目追随西方建筑与园林风格的脚步中解脱出来。正因如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应倍加珍视在现代化城市中难得存续的精神家园——中国古典园林。
其他文献
“天地化育,其命维新。无论是否被察觉,无论主动或被动,每一天,城市都在悄然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当代时空演变的加速,更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到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并将自己的努力定义为‘城市更新’——帮助城市获得他们理想中的新生命。”  一一策展人:朱小地王昱东  2019年9月4日至18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前门东区青云胡同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北京前门东区青云胡同23-29号北侧电子管厂),举力、了题为“新
期刊
设计说明:《南华经》即《庄子》,为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名著,其中的传世名言,醍醐灌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凈无为”,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道家的这种思想与茶文化的“茶禅一味”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壶形取自道家的服饰的基本形态进行意象提炼,壶体由著名画家张志安教授书写“壶边南华一卷”六字,与壶浑然一体,营造了道家“天人合一”和“
期刊
摘要:以求找到一个体育公园共有的景观设计规律,能为体育公园的功能进行更好的服务。文章采取了实地调查法对江汉湾体育公园内部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了概述,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对国内外的体育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归纳了当前国内外体育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共通之处,并且找到了景观设计共有的规律和方法。该设计规律和手法能够为提供体育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大众体育 体育公园景观设
期刊
设计说明:某年携友人游宜兴善卷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古往今来,唐代皇甫冉、李绅、白居易、杜牧、李嬪、陆龟蒙,宋代苏轼、李纲,明代王鳌、沈周、唐寅、文征明等都曾到此游览,并且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此壶设计取自善卷洞中钟乳石与暗河的印象,用現代陶艺的语言表现在壶体上,表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魅力。此壶的设计与表现语言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突破了传统观念,
期刊
摘要:文章以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场地对地域文化、地域植被、地域材料、针对地域气候特征的施工工艺等内容进行设计研究。设计成果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风貌,营造了舒适的居住区景观环境。文章通过设计实践,论证了地域性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 地域性 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期刊
摘要:为了对基础休闲款服装进行面料与服装结构变化的大胆革新,进而创造出一种打破常规的新型设计理念。故而,以面料拼接工艺为设计原点,以休闲服装为设计对象,在面料材质上,使用较厚实的条纹牛仔面料和毛呢面料以及挺阔的太空棉面料拼缝而成。同时加入一些更具创意和流行的设计元素来完善设计作品。系列服装强调不规则设计,搭配黑白双色作为主色调,并添加藕粉色作为点缀,突出休闲的主题风格。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逐新潮,追
期刊
摘要:中国的青铜器在材料,形状和图案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将青铜文化融入城市雕塑景观中。它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会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雕塑发展的不足之处,再将青铜文化中的造型和纹饰以原型再现和创意再现的方式加以設计,用于城市雕塑,以安徽省铜陵市青铜雕塑为例。因此,现代设计师必须努力发现青铜文化的仪式文化,合理地处理青铜元素。并灵活、巧妙地将青铜
期刊
摘要:为青岛地区民宿设计发展的多样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章以青岛地区德式建筑的发展为例,分析了德式建筑风格及材料特点,以青岛地区民宿酒店的案例为参考,通过对舶来建筑文化的理解与研究,与民宿设计联系、思考。得到舶来建筑文化在青岛地区民宿文化中的体现形式。该研究可为青岛地区民宿设计融入舶来建筑文化元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舶来建筑文化 德式建筑风格 民宿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满足现代宜居和文化体验的民宿设计。以特色传统村落民居海草房为主线,从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特征、外部空间和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民宿改造设计分析。提出了荣成海草房的民宿设计应遵循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乡土文化为灵魂,坚持新旧相融,设计适度的保护与开发原则。海草房民宿改造设计可为传统村落民宿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 地域文化 海草房 民宿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IR:A  文
期刊
摘要:为符合“园林城市”标准,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论与停车场设计相融合,在占地面积紧缺的情况下解决小型居住地停车场的绿化遮阴问题。调研现今南京市小型居住地停车场现状,进行数据测量、统计与分析,根据园林城市绿化相关规范,以南京市积善新寓停车场为例,探索在居住地中设置小型林荫停车场的方法。得到小型居住地林荫停车场的设计方法。该设计研究可为小型居住地林荫停车场的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荫停车场 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