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但是,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老师信口开河,说话毫无条理,学生犹如坐在云雾之中,不知所以然;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懂,将知识反反复复地灌输,反而令学生越听越糊涂;有的老师心里很清楚,却无法将自己的意思清楚表达……为此,优化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认为优化教学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吹响课前号角为课堂“预热”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教师每节课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也得知学生的心声:语文课太枯燥无味了,一上课就犯困。而且语文成绩急速下降。这种情况很让人忧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其语文成绩?这是语文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为此,我在每一节课前组织三分钟的“课前热身”活动,或组织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或讲讲典故、成语故事;或赏析精彩片段,荡涤学生心灵;或赏析古代诗词,发展学生个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前热身”环节,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质,教师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二、巧妙导入点亮语文课堂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引人入胜、巧妙精当的导语能为一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我曾在执教示范课《将相和》时,对导入就几易其稿,总觉得不得法。于是,在反复琢磨学生的《预习案》后得出,孩子们不是对“和氏璧是一块怎样的璧玉”的很感兴趣吗?何不就从这里入手呢?课堂伊始,我抛出新颖简短的导语,把截来《和氏献璧》的历史故事视频作为导入核心内容,看到孩子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和学习状态,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和谐快乐。因此,导语具有了新颖性、趣味性、导向性这几方面的特点,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
三、精设巧问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却往往被人忽視,有的课堂上随意发问,效果让人深感遗憾。有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她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威尼斯吗?威尼斯是世界上的什么城市?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皮垫子是怎样的?播放录像……抛出的问题一浪接一浪,反反复复地兜了一大圈却还回不到点子上,而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却没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更没能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国独特的风光。反之,另一位老师执教《金钱的魅力》一课时,她抓住了两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初读了课文,托德和老板的行为使你想起了哪些词?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性格特点?教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就是两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还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深度小结来搭桥引路
有深度的结束语,能为一个片段、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且具有拓展延伸的功能。
我曾听过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她的课堂小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结尾处,窦桂梅老师先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接着,她用低沉的语调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天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窦桂梅老师哪里是在擦掉自己的板书?分明是模拟着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窦桂梅老师留下的哪里是字体的残迹,分明是被焚毁的圆明园的废墟!在窦桂梅老师的一擦一拭之间,在那一块稍留残迹的黑板上,留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无边的思考。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是这样指着板书与学生一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着季老先生的介绍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138页)
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这样的小结,既是对全文的概括,又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为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断努力!
一、吹响课前号角为课堂“预热”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教师每节课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也得知学生的心声:语文课太枯燥无味了,一上课就犯困。而且语文成绩急速下降。这种情况很让人忧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其语文成绩?这是语文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为此,我在每一节课前组织三分钟的“课前热身”活动,或组织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或讲讲典故、成语故事;或赏析精彩片段,荡涤学生心灵;或赏析古代诗词,发展学生个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前热身”环节,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质,教师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二、巧妙导入点亮语文课堂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引人入胜、巧妙精当的导语能为一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我曾在执教示范课《将相和》时,对导入就几易其稿,总觉得不得法。于是,在反复琢磨学生的《预习案》后得出,孩子们不是对“和氏璧是一块怎样的璧玉”的很感兴趣吗?何不就从这里入手呢?课堂伊始,我抛出新颖简短的导语,把截来《和氏献璧》的历史故事视频作为导入核心内容,看到孩子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和学习状态,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和谐快乐。因此,导语具有了新颖性、趣味性、导向性这几方面的特点,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
三、精设巧问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却往往被人忽視,有的课堂上随意发问,效果让人深感遗憾。有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她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威尼斯吗?威尼斯是世界上的什么城市?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皮垫子是怎样的?播放录像……抛出的问题一浪接一浪,反反复复地兜了一大圈却还回不到点子上,而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却没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更没能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国独特的风光。反之,另一位老师执教《金钱的魅力》一课时,她抓住了两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初读了课文,托德和老板的行为使你想起了哪些词?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性格特点?教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就是两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还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深度小结来搭桥引路
有深度的结束语,能为一个片段、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且具有拓展延伸的功能。
我曾听过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她的课堂小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结尾处,窦桂梅老师先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接着,她用低沉的语调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天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窦桂梅老师哪里是在擦掉自己的板书?分明是模拟着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窦桂梅老师留下的哪里是字体的残迹,分明是被焚毁的圆明园的废墟!在窦桂梅老师的一擦一拭之间,在那一块稍留残迹的黑板上,留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无边的思考。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是这样指着板书与学生一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着季老先生的介绍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138页)
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这样的小结,既是对全文的概括,又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为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