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既然是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提高。训练说话有口语交际课,训练读写有阅读课和习作指导课。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却往往严重忽略了“听”的重要性,听力训练课鲜有人上。
【关键词】听力训练课;听的技巧;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既然是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提高。训练说话有口语交际课,训练读写有阅读课和习作指导课。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听”的重要性,听力训练课鲜有人上。究其原因,“听”基本上是被动的行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听力课容易上得枯燥乏味,老师不爱上;听力的提高是缓慢而无形的,不如说、读、写那样明显,老师不知道怎么上。另外,由于中考、高考中语文考试不会涉及“听力”,“听”远远没有“写”重要。基于以上原因,导致语文教师对听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根深乃叶茂,只有听的水平高了,其他的能力才能强。不同的学段,听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是这样设计听力训练课的:
一、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
训练听力要遵循可懂输入原则,简称为i 1原则。i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 1是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语言水平的输入。让学习者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 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跳一跳摘到桃子。i 0和i 2都不好。i 0是无效的训练,i 2则是超过了学生的接受水平,过犹不及。
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集中注意力,快速记住词语和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简单的故事。基本上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因此,训练的内容要在“会听、听懂”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又不能超出中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起先是这样制定的:
1.了解“听”的基本要素;
2.掌握一些简单的“听”的技巧;
3.引发学生对“听”的兴趣和对“听”的深入理解。
但是这样的目标可操作性比较差。同时也不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基本要素”指哪些,“听的技巧”本节课具体涉及哪些。这些具体的要点都需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修改之后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了解“听”的基本要素(辨别句子中的重音和停顿。能抓住关键词语记住一句话和一段话的意思,并且形成理解。能听出话中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2.掌握一些简单的“听”的技巧:
(1)集中注意力;(2)捕捉筛选关键信息;(3)抓要点,推测判断,听出言外之意。
3.引发学生对“听”的兴趣和对“听”的深入理解。
不同的学段“听”的基本要素也是不同的,针对中年级,本节课涉及就是辨别重音、停顿,抓住关键词,听出简单的弦外之音。而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的技巧主要就是捕捉筛选关键信息,从而进行判断、理解和推断。修改之后的教学目标就更有针对性。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目标的达成,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一个“趣”字。
(一)寓于故事,吸引注意力,激发听的兴趣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呈现的大都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因此,在听力训练课上的材料也尽量选择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没有现成的,就根据训练的内容自己创编。我执教听力训练课《听故事,讲故事》,上课伊始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目光随着老师移动,注意力得到了很好锻炼。
在课堂上我根据训练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创编了童话、寓言故事《小动物去春游》《一朵不结果的桃花》《已通六窍》等,其中还穿插了有趣的听记接力游戏,让学生全员参与,在静坐静听之外还动起来,感受“听”的乐趣,领悟“听”的真谛。
(二)老师当堂讲故事,训练学生听的适应力
训练学生的听力还包括听的适应力,要让学生能适应不用的口音、语速、语调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语速太慢这一职业习惯。教师的语速(包括录音材料的语速)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尽量使用自然、正常的语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否则,学生只能听懂本班教师说话,听不懂其他人说话。在《听故事 讲故事》这一课上,相当一部分的故事都是我自己讲,自己读,尽管语音、语貌没法和录音材料里的标准语音相比,但是由于和学生面对面,学生不但听得见而且看得到,这对于训练他们的听力是有帮助的。
四、构建有效的训练模式
小学听力训练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听力训练课有别于语文阅读课,和字词句段篇章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课堂模式就跟阅读课有天壤之别。重在“训练”。有针对性地挑选适合训练的材料,没有适合的材料就自己创编。训练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训练模式:
(一)讲故事,引出训练要点
如《下雨天留客》的故事,要引出的是第一个训练点:同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一样,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二)做练习,加强训练要点
如出示第一个训练点之后紧跟着进行了说话练习,进行要点的训练。如:
出示:小猫找不到妈妈哭了。
小猫找不到妈妈哭了。 师:想想怎样读,意思会不一样?请个同学来读,大家注意听。(一生读)意思一样吗?(一生回答:不一样。第一句是妈妈哭了,第二句是小猫哭了。)
师:再请同学注意听老师说两句话:老师读: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句中重音位置不一样)
(出示: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
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
(三)及时小结,提示训练要点
在每个环节之后都进行及时的总结,梳理提炼。如:“师小结:你们看,不只是停顿,重音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小贴士一:听话时注意句中的重音和停顿。)
(四)课堂练习,强化训练要点
一个环节之后立即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可达到当堂学习,当堂运用,及时检测的目的。如第一个环节之后出现这样的练习题: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句子,听完再连线或填空。
听完句子后出示:
第一组:
1.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去的地点)
2.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去的时间)
3.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 (强调做什么)
4.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怎么做)
5.最后总结,梳理训练要点。一节课上完,各个训练要点在学生脑海里是凌乱的,此时进行的梳理,就能让凌乱的要点变得清晰明白。如《听故事 讲故事》的最后我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总 结:
(1)听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语句中的重音、停顿。
(2)听时要捕捉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及时记录。
(3)听时要根据不同文体抓要点,进行推测判断,听出言外之 意。
(4)及时检测,当堂巩固。
在听力训练课的最后,要安排10到15分钟的课堂听力测试,以检测学生对课堂训练要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很好的素材。
以上课堂训练环节只是初步的尝试,今后根据年级和训练内容的不同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或者修改。
五、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对于听力训练课而言,课后的听力测试卷就是很好的研究资料。我们要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分析,关注本节课的训练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得出一定的数据并对此进行分析;关注测试题编拟是否合理,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关注试卷总体的完成情况,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和题量进行调整。
(编辑:钟园)
【关键词】听力训练课;听的技巧;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既然是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提高。训练说话有口语交际课,训练读写有阅读课和习作指导课。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听”的重要性,听力训练课鲜有人上。究其原因,“听”基本上是被动的行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听力课容易上得枯燥乏味,老师不爱上;听力的提高是缓慢而无形的,不如说、读、写那样明显,老师不知道怎么上。另外,由于中考、高考中语文考试不会涉及“听力”,“听”远远没有“写”重要。基于以上原因,导致语文教师对听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根深乃叶茂,只有听的水平高了,其他的能力才能强。不同的学段,听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是这样设计听力训练课的:
一、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
训练听力要遵循可懂输入原则,简称为i 1原则。i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 1是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语言水平的输入。让学习者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 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跳一跳摘到桃子。i 0和i 2都不好。i 0是无效的训练,i 2则是超过了学生的接受水平,过犹不及。
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集中注意力,快速记住词语和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简单的故事。基本上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因此,训练的内容要在“会听、听懂”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又不能超出中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起先是这样制定的:
1.了解“听”的基本要素;
2.掌握一些简单的“听”的技巧;
3.引发学生对“听”的兴趣和对“听”的深入理解。
但是这样的目标可操作性比较差。同时也不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基本要素”指哪些,“听的技巧”本节课具体涉及哪些。这些具体的要点都需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修改之后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了解“听”的基本要素(辨别句子中的重音和停顿。能抓住关键词语记住一句话和一段话的意思,并且形成理解。能听出话中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2.掌握一些简单的“听”的技巧:
(1)集中注意力;(2)捕捉筛选关键信息;(3)抓要点,推测判断,听出言外之意。
3.引发学生对“听”的兴趣和对“听”的深入理解。
不同的学段“听”的基本要素也是不同的,针对中年级,本节课涉及就是辨别重音、停顿,抓住关键词,听出简单的弦外之音。而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的技巧主要就是捕捉筛选关键信息,从而进行判断、理解和推断。修改之后的教学目标就更有针对性。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目标的达成,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一个“趣”字。
(一)寓于故事,吸引注意力,激发听的兴趣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呈现的大都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因此,在听力训练课上的材料也尽量选择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没有现成的,就根据训练的内容自己创编。我执教听力训练课《听故事,讲故事》,上课伊始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目光随着老师移动,注意力得到了很好锻炼。
在课堂上我根据训练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创编了童话、寓言故事《小动物去春游》《一朵不结果的桃花》《已通六窍》等,其中还穿插了有趣的听记接力游戏,让学生全员参与,在静坐静听之外还动起来,感受“听”的乐趣,领悟“听”的真谛。
(二)老师当堂讲故事,训练学生听的适应力
训练学生的听力还包括听的适应力,要让学生能适应不用的口音、语速、语调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语速太慢这一职业习惯。教师的语速(包括录音材料的语速)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尽量使用自然、正常的语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否则,学生只能听懂本班教师说话,听不懂其他人说话。在《听故事 讲故事》这一课上,相当一部分的故事都是我自己讲,自己读,尽管语音、语貌没法和录音材料里的标准语音相比,但是由于和学生面对面,学生不但听得见而且看得到,这对于训练他们的听力是有帮助的。
四、构建有效的训练模式
小学听力训练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听力训练课有别于语文阅读课,和字词句段篇章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课堂模式就跟阅读课有天壤之别。重在“训练”。有针对性地挑选适合训练的材料,没有适合的材料就自己创编。训练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训练模式:
(一)讲故事,引出训练要点
如《下雨天留客》的故事,要引出的是第一个训练点:同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一样,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二)做练习,加强训练要点
如出示第一个训练点之后紧跟着进行了说话练习,进行要点的训练。如:
出示:小猫找不到妈妈哭了。
小猫找不到妈妈哭了。 师:想想怎样读,意思会不一样?请个同学来读,大家注意听。(一生读)意思一样吗?(一生回答:不一样。第一句是妈妈哭了,第二句是小猫哭了。)
师:再请同学注意听老师说两句话:老师读: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句中重音位置不一样)
(出示: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
小兔说:“妈妈,我想起来了。”)
(三)及时小结,提示训练要点
在每个环节之后都进行及时的总结,梳理提炼。如:“师小结:你们看,不只是停顿,重音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小贴士一:听话时注意句中的重音和停顿。)
(四)课堂练习,强化训练要点
一个环节之后立即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可达到当堂学习,当堂运用,及时检测的目的。如第一个环节之后出现这样的练习题: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句子,听完再连线或填空。
听完句子后出示:
第一组:
1.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去的地点)
2.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去的时间)
3.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 (强调做什么)
4.小青蛙明天要到池塘里听音乐会。(强调怎么做)
5.最后总结,梳理训练要点。一节课上完,各个训练要点在学生脑海里是凌乱的,此时进行的梳理,就能让凌乱的要点变得清晰明白。如《听故事 讲故事》的最后我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总 结:
(1)听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语句中的重音、停顿。
(2)听时要捕捉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及时记录。
(3)听时要根据不同文体抓要点,进行推测判断,听出言外之 意。
(4)及时检测,当堂巩固。
在听力训练课的最后,要安排10到15分钟的课堂听力测试,以检测学生对课堂训练要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很好的素材。
以上课堂训练环节只是初步的尝试,今后根据年级和训练内容的不同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或者修改。
五、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对于听力训练课而言,课后的听力测试卷就是很好的研究资料。我们要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分析,关注本节课的训练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得出一定的数据并对此进行分析;关注测试题编拟是否合理,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关注试卷总体的完成情况,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和题量进行调整。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