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肠内营养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价值、安全性及家庭营养实施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自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进行肠内营养的患儿的疾病谱,肠内营养途径、制剂、速度与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转归,配对t检验法分析肠内营养前后患儿营养指标的变化。
结果肠内营养患儿47例,男27例(57%),女20例(43%),中位年龄0.8(0.3,4.0)岁。其中诊断为机械性或化学性食管损伤9例,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7例,慢性腹泻6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3例,短肠综合征3例,喂养不当3例,喂养困难3例,蛋白丢失性肠病3例,肠造瘘术后2例,小肠结肠炎2例,胃食管反流1例。经口服肠内营养22例,经鼻胃管管饲营养28例,经鼻空肠管管饲营养4例,胃造口经胃管饲1例,胃造口经空肠管饲1例。管饲方式中采用连续滴注20例,间歇滴注21例。11例患儿以氨基酸配方作为肠内营养制剂,21例选用短肽配方,16例选用整蛋白配方,其中6例选用3.3~4.2 kJ /ml较高能量密度配方,10例选用包括母乳在内的普通能量密度配方制剂。47例肠内营养患儿中有21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7例,腹痛腹胀3例,腹泻12例,继发呼吸道感染5例。5例患儿因原发疾病疗效欠佳自动出院,3例因疾病需要转科继续治疗,15例带管出院行家庭营养治疗并专科门诊随诊,余24例均病情好转出院。本组患儿体重别年龄Z评分(WAZ)(-2.3±1.9比-1.9±1.8,t=4.156,P=0.000),体重别身高Z评分(WHZ)(-1.9±1.7比-1.2±1.5,t=3.714,P=0.001),白蛋白[(35±9)g/L比(39±6) g/L,t=3.017,P=0.005],前白蛋白[(0.11±0.05) g/L比(0.18±0.07)g/L,t=5.144,P=0.000]在肠内营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肠内营养适用于多种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方法简单,依从性好,适合临床应用,实施家庭肠内营养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