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教育的核心,课外阅读是落实课程标准,丰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重要的语文实践形式,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我们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以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触摸言语,感受言语,实践言语,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与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现状;课外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8-083
一、当前课外阅读现状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应当从小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虽然教育部几次出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但由于目前以考试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体制没有变,以分数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没有变,再加上偏颇的人才观念以及由于目前工作竞争压力而导致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原因。
(2)、小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集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3)、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实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二、如何将课外文学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一)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立足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课外阅读决不仅仅是语文课之外的事情,倘若课上没有对学生语感的熏陶,不能激发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热爱、向往之情,又怎能单纯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相当一部分同学很少有机会在课上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单独朗读过课文。这样把以美文鉴赏、朗读品味、感悟升华的语文课堂教学搞成知识点分析,重点段落诵读课,弄得学生索然无味自然也就失去学习语文乃至读书的兴趣。
(二)更新教育观念,增加人文关怀。
一些教室里的图书架成为个别好学生的专利,因为大部分学生要没完没了的改错题,写作业,看课外书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正是调查中出现的5.9%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理由,他们恰恰是学习困难生。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越是吃力,越没有机会看课外书,知识也就越贫乏。许多小学生为此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然而,我们的义务教育决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要面向全体,为了所有学生。
(三)变生硬、频繁的质量监控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同时它又是无处不在的。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主管进一步把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把单纯而又频繁的考试、质量监控转化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语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教育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正应验了我们许多中文系的本科生写不出像样的论文的现象。由此看来,考得好,其语文也未必真正学得扎实。
(四)开展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是我国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概念。它是国际儿童阅读潮流推动的结果。其定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环节是:选书——阅读——讨论(延伸活动)。
(五)建设读书环境,净化学生心灵。
1.设立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走廊。
“选择读书犹如选择人生”。儿童正是打基础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因此要为儿童创建读书的环境使他们有书读,有好书读,有好心情读书。为此,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走廊。实行同学捐书,按期轮换图书的办法,同时设立相应的图书管理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被图书所包围,这样势必使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为儒雅人生奠基。
2.鼓励学生多读名篇杰作,特别是古代文学精品。
“读者是打造的,不是天生的。” 几十年来,人们对古代名作越来越不熟悉,国学根基越来越差,这种根基应该是从小学就开始打好的。为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名篇杰作,特别是古代文学精品。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吟诗”。琼瑶、金庸等作家的成功因素之一,应归功于他们厚实的古文功底。
3.形成学校良性的图书借阅机制。
目前,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加大,各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儿童图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视野。受人员配置少等原因,很多学校没有把这一重要而巨大的阅读资源充分利用,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致使很多图书被束之高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其实,学校里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有了这个理念,再繁琐的管理也值得。
(六)开展亲子读书活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學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人只有一生,但读书可以让你拥有两生、三生。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协同努力,为学生读书创造一切条件,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让读书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结束语培养学生经常性阅读的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创设学生阅读的条件,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家庭阅读环境的支持。就学校来说,既要提高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也需要相关的制度做保证。
参考文献
[1]郝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2):41.
[2]冯娅.浅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2016(7):32.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现状;课外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8-083
一、当前课外阅读现状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应当从小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虽然教育部几次出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但由于目前以考试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体制没有变,以分数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没有变,再加上偏颇的人才观念以及由于目前工作竞争压力而导致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原因。
(2)、小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集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3)、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实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二、如何将课外文学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一)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立足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课外阅读决不仅仅是语文课之外的事情,倘若课上没有对学生语感的熏陶,不能激发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热爱、向往之情,又怎能单纯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相当一部分同学很少有机会在课上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单独朗读过课文。这样把以美文鉴赏、朗读品味、感悟升华的语文课堂教学搞成知识点分析,重点段落诵读课,弄得学生索然无味自然也就失去学习语文乃至读书的兴趣。
(二)更新教育观念,增加人文关怀。
一些教室里的图书架成为个别好学生的专利,因为大部分学生要没完没了的改错题,写作业,看课外书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正是调查中出现的5.9%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理由,他们恰恰是学习困难生。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越是吃力,越没有机会看课外书,知识也就越贫乏。许多小学生为此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然而,我们的义务教育决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要面向全体,为了所有学生。
(三)变生硬、频繁的质量监控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同时它又是无处不在的。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主管进一步把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把单纯而又频繁的考试、质量监控转化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语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教育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正应验了我们许多中文系的本科生写不出像样的论文的现象。由此看来,考得好,其语文也未必真正学得扎实。
(四)开展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是我国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概念。它是国际儿童阅读潮流推动的结果。其定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环节是:选书——阅读——讨论(延伸活动)。
(五)建设读书环境,净化学生心灵。
1.设立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走廊。
“选择读书犹如选择人生”。儿童正是打基础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因此要为儿童创建读书的环境使他们有书读,有好书读,有好心情读书。为此,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走廊。实行同学捐书,按期轮换图书的办法,同时设立相应的图书管理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被图书所包围,这样势必使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为儒雅人生奠基。
2.鼓励学生多读名篇杰作,特别是古代文学精品。
“读者是打造的,不是天生的。” 几十年来,人们对古代名作越来越不熟悉,国学根基越来越差,这种根基应该是从小学就开始打好的。为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名篇杰作,特别是古代文学精品。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吟诗”。琼瑶、金庸等作家的成功因素之一,应归功于他们厚实的古文功底。
3.形成学校良性的图书借阅机制。
目前,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加大,各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儿童图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视野。受人员配置少等原因,很多学校没有把这一重要而巨大的阅读资源充分利用,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致使很多图书被束之高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其实,学校里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有了这个理念,再繁琐的管理也值得。
(六)开展亲子读书活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學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人只有一生,但读书可以让你拥有两生、三生。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协同努力,为学生读书创造一切条件,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让读书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结束语培养学生经常性阅读的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创设学生阅读的条件,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家庭阅读环境的支持。就学校来说,既要提高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也需要相关的制度做保证。
参考文献
[1]郝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2):41.
[2]冯娅.浅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201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