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多线靶向治疗耐药后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疗效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多线靶向治疗相继耐药后,再度使用曲妥珠单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因素。

方法

入选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科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9例,均先后接受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以及再次曲妥珠单抗治疗。其中21例首次曲妥珠单抗治疗出现疾病进展,所有患者均应用拉帕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之后均再次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至疾病进展或死亡。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首次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患者与未进展患者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既往拉帕替尼治疗TTP时间”是再次曲妥珠单抗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P<0.0001),“停用拉帕替尼至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间隔时间”是中位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拉帕替尼治疗TTP时间>12周患者与≤12周患者相比(HR=0.02,P=0.003)、前后两次曲妥珠单抗治疗间隔时间≤1年的患者与>1年的患者相比(HR=0.26,P=0.03)中位PFS显著延长;停用拉帕替尼至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间隔时间≤4周患者与>4周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89%(HR=0.11,P=0.004)。

结论

既往拉帕替尼治疗TTP时间、两次曲妥珠单抗治疗间隔时间是再次曲妥珠单抗治疗PFS的预测因素。停用拉帕替尼至曲妥珠单抗治疗间隔时间是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持续应用抗HER2靶向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总结机器人胸廓内动脉(ITA)游离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技术学习曲线和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的中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200例机器人ITA游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4例,女46例;年龄33~79(58.7±10.1)岁。术前64层螺旋CT(64-MSCT)检查双侧ITA,术中使用机器人手术系统、骨骼化法游离单侧或双侧ITA。获取I
目的观察恩他卡朋对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立L+E组(同时接受左旋多巴和恩他卡朋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L组(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L(-)组(从未接受过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及对照组(无PD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的人群),研究对象于2012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PD专病门诊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和特发性震颤(ET)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其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门诊确诊为PD的患者121例,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临床诊断为ET的患者62例。对PD患者进行H-Y分期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对ET患者进行震颤评定量表(TRS)-PartA、PartB评分。汉密尔顿抑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髂骨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神经功能和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6年11月于长征医院和长征闸北分院骨科收治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412例,观察骨密度、髂骨植骨块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颈托固定时间及规范使用、吸烟史等。以颈椎屈伸侧位片判断是否有假关节出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临床随访期平均达到5.4年。对
目的总结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TDOAP)治疗颞下颌关节(TMJ)骨性强直的临床应用。方法1999年10月—2011年10月,应用TDOAP治疗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的73例TMJ骨性强直患者,男39例,女34例,年龄3~60岁,平均年龄19.6岁。其中27例为关节强直术后复发患者。30例合并重度小下颌畸形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前开口度1~
目的探讨浅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和2a(ASIC2a)的影响及在脑复苏作用中的潜在机制。方法9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分为以下5组(n=19):假手术组(Ⅰ)、模型组(Ⅱ)、浅低温组(Ⅲ)、PcTX1组(Ⅳ)、浅低温+ PcTX1组(Ⅴ)。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5 min,再灌注即刻Ⅳ组和Ⅴ组侧脑室注射500 ng/ml PcTX
目的观察正电子扫描(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胶质瘤的活组织检查和手术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术前怀疑为胶质瘤的患者,共18例。术前行头颅MRI及PET扫描,将三维数据在图形工作站融合,分别在MRI、脱氧葡萄糖(FDG)PET及乙基胆碱(FECH)PET图像上勾画肿瘤轮廓,根据3种轮廓及术中所见综合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或活组织检查靶点。结果在P
期刊
目的初步观察双极射频导管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及胆管内支架再堵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2012年3至6月收治4例晚期肿瘤导致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路径在胆管梗阻段使用经皮穿刺式双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功率6~8 W,使用时间60~120 s,迅速重建通道,恢复胆汁流出路径,进行手术实用性、安全性评价及并发症观察。结果4例患者消融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 min,30 d内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