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要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建立一系列前沿哨所,目的是为加强与当地人的联系并遂行反叛乱任务,以及阻止塔利班的人员和武器补给从巴基斯坦渗透到阿富汗境内。位于卡姆戴希省的卡斯特营地,就是这一系列前哨中的一个。
以罗姆沙中士为首的一小队美军士兵被派到卡斯特营地,以增强这里的兵力部署。但即使加上增援来的小队,营地里也只有54名美军官兵,其余是一些美国人感到真打起来顶不了什么用的阿富汗国民军官兵,负责指导这些国民军官兵的是一名来自拉脱维亚的教官。
卡斯特营地位于山谷之中,地势并不有利,这使新来的罗姆沙中士等人感到前途不妙,甚至有人预言大家都会死在这里。营地指挥官基廷上尉已经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比较了解这里的情况。这个营地不断遭到塔利班武装的袭扰,并且双方都极力争取营地周围当地部落的支持。基廷上尉总是定期与当地部落的长老召开会议,以重金诱使他们合作的同时也以武力进行胁迫。为避免与当地部落冲突,基廷上尉甚至当场释放一名被怀疑前一天袭扰营地的当地男子。

在重金的引诱下,当地部落中的一些人交出了武器,基廷上尉感到很满意。但是,以罗姆沙中士为首的士兵们却认为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倾向于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对付塔利班及其支持者。罗姆沙甚至认为这些袭扰行动都是试探行动,终会有大规模攻击发生。
一次护送停留在营地的卡车返回后方基地的途中,乘坐装甲悍马车的基廷上尉在黑暗中翻下山崖不幸身亡。上级又派来伊莱斯卡斯上尉接替基廷的职务。不过,让士兵们不解的是,这位新来的上尉仍然继续执行对当地部落的温和政策。
美军士兵在营地里抓到一名偷拍营地设施的当地人,伊莱斯卡斯上尉执意召开部落长老会议,而不允许直接处置此人。结果,来开会的部落长老们抱怨美国人总是只有承诺而无兑现,中心意思是美军只是用重金来引诱当地人合作却很少真正付钱。
针对他们的指责,伊莱斯卡斯上尉以美国的资金都是要用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且不能给与美军为敌的人为由,表示资金都被扣下了,不过一些援助项目仍会继续进行。这样的结果当然不会令当地部落长老们满意,因此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少。这也表明美军正在失去与当地部落的友好关系。
很快,给美军担任翻译的阿富汗人穆罕默德在附近村子里听到塔利班武装要大规模攻击营地的消息。但是,美军此前曾经多次听到穆罕默德的类似警告,因此这一次仍将其视为“狼来了”。在一次巡逻任务中,经过一座吊桥时伊莱斯卡斯上尉被塔利班方面预先安放的炸弹炸死。
很短时间内,卡斯特营地又迎来了第3位指挥官——布劳沃德上尉。这位黑人上尉曾经在伊拉克战场长期服役,其对与当地人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甚至当场将咬伤当地人的美军士兵的狗打死(在当地文化中,被狗咬伤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如果美军不有所反应,将会迎来报复行动)。而且,布劳沃德上尉对于当地人的一些明显的勒索行为,如当地人拉着一具明显死了几天的女孩尸体来说是刚刚被美军炮火打死的也采取默认并赔偿的态度,使士兵们很不满意。
不仅如此,尽管在炸死伊莱斯卡斯上尉的现场找到一个疑似凶手的选举证,布劳沃德也不允许士兵们去村里寻找杀死伊莱斯卡斯上尉的凶手,而是等待上级派来的调查人员。本来,布劳沃德上尉刚来时已经通知士兵们这个哨所将会在7月初关闭,但后来因为阿富汗进行大选的缘故,又推迟到10月,使得急于离开的士兵们非常沮丧。不过,很快布劳沃德上尉就接到调走的命令,在新派来的指挥官到达之前,邦曼德中尉暂时负责指挥营地。
此时,翻译穆罕默德再一次报警称有几百名塔利班人员将要攻击营地,而且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已经跑光了。起初,美军仍然觉得这是穆罕默德神经过敏,但他们很快发现大量塔利班人员已经包围了营地,而且开始轰击营地内的目标。邦曼德中尉紧急申请空中支援,但是陆军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2个小时之后才能到达,更不要说协调更困难的空军B-1B轰炸机了。

战斗刚刚开始,阿富汗国民军的指挥官就已经惊慌失措要求赶快逃走,其手下士兵也在遭到攻击后就一窝蜂地脱离了阵地,拉脱维亚教官根本制止不住。经过一段时间战斗后,美军各阵地上都开始弹药不足,而且营地大门也被塔利班攻破,塔利班已经有少数人员进入营地内部。
邦曼德中尉发现情况紧急,打算下令部队收缩到战术指挥中心附近的核心阵地固守待援,但遭到罗姆沙中士的反对。罗姆沙认为必须守住营地,因为如果失去弹药库就再也坚持不了了。邦曼德中尉看到罗姆沙很有把握,就同意他率人夺回营地大门的请求。罗姆沙中士带着几名志愿者发动反击,终于将突入营地的塔利班消灭并夺回大门阵地。不过,各处阵地上的美军也出现较大伤亡。
塔利班武装眼看大门阵地被美军夺回,即集中兵力试图再次突破大门。就在罗姆沙等人苦苦支撑的时刻,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赶到战场,猛烈的火力打垮了攻向大门的塔利班武装。紧接着,空军的B-1B轰炸机也对营地周围山头上的塔利班武装进行猛烈轰炸。美军的地面增援部队接近营地后,迫使塔利班武装退出了战斗。经历这场激战后,美军虽然守住了营地,但却付出26人负伤、8人死亡的代价,这还不包括以前袭扰和日常巡逻中的损失(如2名前任营地指挥官的送命)。此外,营地里的阿富汗国民军也有十几个人负重伤。而塔利班武装的损失要数倍甚至十几倍于美军的损失。这种看似胜利的战斗结果,每个美军官兵却高兴不起来,正如罗姆沙中士所说的那样:“总有人想打赢这该死的仗”。

美军在对Specter OS 3.4×28光学瞄准镜进行测试后发现,其可以有效提高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的远程射击精度,因此也采购并加装到自己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上。该瞄准镜被美军赋予M145的编号,并且进行改进。如取消瞄准镜顶部的备用机械瞄具,在物镜上加装防反光装置,以降低暴露的可能性。不过,在影片中该瞄准镜并未得到什么表现,射击的镜头也很少,总之风头要远逊于安装在M4A1卡宾枪上的ACOG瞄准镜。
影片中卡斯特营地内的美军最重要的支援兵器是现役的1门M120迫击炮,是营地内唯一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利用的山脊线的武器。M120迫击炮是一种步兵使用的牵引式迫击炮,使用拖车牵引。M120迫击炮取代了老式的107mm迫击炮,总质量145kg,射程可达7240m。
M120迫击炮配备有高爆弹、白磷弹,以及照明弹和训练弹等。《前哨》中每一次塔利班的袭扰,都是以美军用M120迫击炮对其所在位置进行轰击后结束的。但在塔利班大规模围攻营地时,因为迫击炮阵地遭到猛烈火力压制而出现人员伤亡后,迫击炮手就未继续坚持射击而失去作用。在整个被围攻期间,该迫击炮一直处于“哑火”状态。邦曼德中尉打算退守战术指挥中心附近核心阵地的原因之一,就是迫击炮无法提供火力支援。由此可见,美军对于迫击炮的炮火支援非常依赖。
谈及这门迫击炮,这里多说几句山地作战的装备适应性问题。美军营地中唯一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利用的山脊线的武器,只有这门迫击炮,说明众多武器装备在这样的山区使用都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早就发生过。当时,苏军就因为其主要的武器装备都是设计用来在东欧大平原地带进行大纵深装甲突击作战的,并未过多考虑在山地作战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山地条件下对作战行动最主要的限制有两条,一是因地形的限制导致重型装备无法进行快速机动,徒步运动所占的比例更大,二是对武器装备的射角要求更高。


从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看,苏军处于防御状态时上述缺陷并不十分突出。因为苏军在选择阵地时会考虑到自己武器装备的俯仰角限制,其选择的射击位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扬火力。然而,苏军在发动进攻作战或运输护卫队实施反伏击作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不是游击队的基地处于易守难攻的山地之中,就是游击队选择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对苏军在公路上的运输队实施攻击。如此一来,苏军本来设计用于欧洲平原地区作战,又比较强调外形低矮的武器装备射击仰角不够的缺点暴露无遗。
影片中美军谈到营地的防御布置時,曾提到营地外围布置的克莱莫地雷已经布设超过一年时间,需要进行更换。这里提到的克莱莫地雷是很有名的“阔剑”地雷,即美军的M18A1地雷,我国一般称为定向雷。顾名思义,这种地雷最大的特点是其爆炸的杀伤范围具有定向的特性,而不是像普通地雷那样爆炸能量和破片向着四周漫无目标地飞散。
M18A1地雷是美国于19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开发的,其原型是M18地雷。该型地雷采用地面支架布设方式而不是像其他地雷那样埋在地下。其弧形外观凸出的一面要布设在敌方来袭方向,利用爆炸时预置沟槽的作用使内装的钢珠向敌方来袭方向高速飞行,从而达到杀伤效果。
M18A1地雷相对于原型的改进主要是在顶部增加了一个简易瞄准具,以提高布设时杀伤范围的准确性。该型地雷主要采用绊发或电缆控制爆炸,内部装有约70 0粒钢珠以及约0.68kg的C-4塑性炸药,爆炸时可形成前方50m、60°角的扇形有效杀伤范围,杀伤高度2~2.4m。正因为这一特点,M18A1地雷只需要很少数量,即可封锁一个较大的区域,通常在防御战中用于封锁可通行的地形,以阻止敌方接近己方阵地。不过,影片中只是提到这种地雷,并未出现该地雷的镜头以及爆炸时的场面。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镜头:当各阵地上的美军都弹药不足时,美军就忙着给各阵地进行弹药补给,然而一片慌乱中本来缺少7.62mm枪弹的阵地却收到了很充足的12.7mm枪弹。而当送弹药的人好不容易又跑了一趟将7.62mm枪弹送到时,塔利班的袭扰结束了。

这里涉及到弹药种类和分发的问题。粗粗算来,营地内的美军至少同时使用4种不同的枪械弹药。这些弹药分别是M9手枪配用的9×19mm手枪弹、卡宾枪和轻机枪配用的5.56×45mm步枪弹、通用机枪配用的7.62×51mm机枪弹,以及大口径机枪配用的12.7×99mm机枪弹。除去很少需要补充的手枪弹外,其余3种弹药战时使用量很大,需要随时补充。而在一片混乱中,分发弹药的人员和来取弹药的人员很容易将各阵地要求补充弹药的种类搞混,以至于出现大量错误补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