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妙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何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引发学习期待的导入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一)设悬念。
在教学《螳螂捕蝉》这课时,我利用绘画制造悬念:“小朋友们,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弹弓)“我还会画什么呢?”(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黄雀、螳螂、蝉”的绘画。)“黄雀、螳螂、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学习《螳螂捕蝉》这一课就明白了。”
(二)讲故事。
在新课展开前,用故事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能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课的展开。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在21世纪的某一天,地球发生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时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想起:‘赶快进入地下通道,乘坐海底电梯,那里已经为你们建造了新的家园!’……”
(三)做游戏。
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我设计了蒙眼贴鼻子的游戏,让他们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
二、奠定学习基础的导入方式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回顾已有经验,渗透学习方法。
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游园不值》的导入:“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明确方法。
(二)同类对比,奠定情感基调。
利用已经学过的同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很快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如《三亚落日》的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夕阳真美》,那也是一篇描写落日的文章。今天我们就看看洋溢着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夕阳。”
(三)由浅入深,深化知识内涵。
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按教材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导语,为深化知识内涵做好准备。如《夜晚的实验》,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人类的老师》吗?在这一课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仿生学”:“今天,我们学习的《夜晚的实验》就是仿生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
三、指明学习方向的导入方式
(一)剖析课题。
剖析课题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中心及阅读重点和阅读思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二)简介背景。
教材中集中精选的许多课文都产生于一定的年代,是对那个时代现实的反映。学生如果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所处的年代,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就不能深入地了解课文,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感情共鸣。
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大不了。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生崇敬詹天佑奠定了基础。
(三)走近作者。
了解了作者相关信息之后再来读课文,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我从作者巴金的文学成就和人们对他的评价谈起开始了新课的导入。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初步感受到巴金人格的伟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营造学习情境的导入方式
生活与课文描绘的情境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课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导游解说。
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可以采用导游解说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优美迷人的景色描写,只有游览方式的特别,而学生在预习中的浅层阅读并不能体会具体。为了营造体验的氛围,我采用了导游解说的方式,极生动地渲染了游双龙洞的奇趣,让学生迅速产生了对双龙洞的兴趣。
(二)音乐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利用音乐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听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优美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三)多媒体再现。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多媒体出示夹竹桃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的意境图,将学生引入夹竹桃盛开的美景中。“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四)问题设置。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习《船长》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对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船长的赏析、品味阶段。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导入方式
(一)引用插图。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如果能有效利用插图,就能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了快速进入《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我出示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具体描述的基础上,我这样导入:“一位穿着朴素、身材瘦削、目光炯炯的扫路人,作者却对他满含敬意。这位扫路人普通的外貌后面,蕴含着怎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引用句段。
作者常将文章的焦点和脉络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直接出示。抓住这些句段就抓住了教材的灵魂。如《学会合作》揭示课题后,我直接出示:“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谁都希望成功,这样明确的意义自然能激起学生对合作的探究:“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这样直接把教学推进到重点段的学习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导入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167.
[2]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2006.
[3]陶本一,王光龙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一、引发学习期待的导入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一)设悬念。
在教学《螳螂捕蝉》这课时,我利用绘画制造悬念:“小朋友们,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弹弓)“我还会画什么呢?”(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黄雀、螳螂、蝉”的绘画。)“黄雀、螳螂、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学习《螳螂捕蝉》这一课就明白了。”
(二)讲故事。
在新课展开前,用故事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能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课的展开。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在21世纪的某一天,地球发生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时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想起:‘赶快进入地下通道,乘坐海底电梯,那里已经为你们建造了新的家园!’……”
(三)做游戏。
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我设计了蒙眼贴鼻子的游戏,让他们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
二、奠定学习基础的导入方式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回顾已有经验,渗透学习方法。
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游园不值》的导入:“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明确方法。
(二)同类对比,奠定情感基调。
利用已经学过的同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很快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如《三亚落日》的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夕阳真美》,那也是一篇描写落日的文章。今天我们就看看洋溢着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夕阳。”
(三)由浅入深,深化知识内涵。
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按教材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导语,为深化知识内涵做好准备。如《夜晚的实验》,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人类的老师》吗?在这一课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仿生学”:“今天,我们学习的《夜晚的实验》就是仿生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
三、指明学习方向的导入方式
(一)剖析课题。
剖析课题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中心及阅读重点和阅读思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二)简介背景。
教材中集中精选的许多课文都产生于一定的年代,是对那个时代现实的反映。学生如果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所处的年代,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就不能深入地了解课文,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感情共鸣。
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大不了。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生崇敬詹天佑奠定了基础。
(三)走近作者。
了解了作者相关信息之后再来读课文,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我从作者巴金的文学成就和人们对他的评价谈起开始了新课的导入。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初步感受到巴金人格的伟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营造学习情境的导入方式
生活与课文描绘的情境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课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导游解说。
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可以采用导游解说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优美迷人的景色描写,只有游览方式的特别,而学生在预习中的浅层阅读并不能体会具体。为了营造体验的氛围,我采用了导游解说的方式,极生动地渲染了游双龙洞的奇趣,让学生迅速产生了对双龙洞的兴趣。
(二)音乐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利用音乐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听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优美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三)多媒体再现。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多媒体出示夹竹桃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的意境图,将学生引入夹竹桃盛开的美景中。“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四)问题设置。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习《船长》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对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船长的赏析、品味阶段。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导入方式
(一)引用插图。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如果能有效利用插图,就能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了快速进入《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我出示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具体描述的基础上,我这样导入:“一位穿着朴素、身材瘦削、目光炯炯的扫路人,作者却对他满含敬意。这位扫路人普通的外貌后面,蕴含着怎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引用句段。
作者常将文章的焦点和脉络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直接出示。抓住这些句段就抓住了教材的灵魂。如《学会合作》揭示课题后,我直接出示:“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谁都希望成功,这样明确的意义自然能激起学生对合作的探究:“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这样直接把教学推进到重点段的学习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导入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167.
[2]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2006.
[3]陶本一,王光龙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