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将双语教学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让其养成利用英文资源来学习和工作的习惯。文章首先总结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和经验,然后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开展双语教学具有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教学方法中的关键问题,指出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原则。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双语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52-03
双语教学作为外语、母语和学科知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跨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历经多年的探索,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双语教学研究正在我国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时代性、国际性特点,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笔者愈来愈感受到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和益处,帮助学生深刻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同时,更让他们学会利用英文资源来学习和工作。
一、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背景
就环境而言,现代社会是开放融合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也是如此,学生是在国际大舞台的背景下学习、生活。当下,英文仍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语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各行各业。同时,信息技术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对二者结合的教学尝试,是教育改革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因其发展源自欧美英语国家,很多信息技术的行业规范、标准、术语都是以英语为基础。中学教学所涉及的,如ASCII码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都是以英文的字母和单词为基础。学科特点对教学提出了英语素养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通过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双语课实践,有经验也有改进,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双语学习的环境
语言环境的设置对学科双语教学的实施起到了铺垫和渲染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课的语言环境设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安装英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将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电脑全部安装英文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同时保留中文语言包。这样从走进课堂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学生就“浸入”双语的环境中,时间长了,自然适应双语环境,融入其中。
(2)学习资料的准备
在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和练习时,从中英文对照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内容(特别是各类软件产品的介绍和帮助文档)。从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课后辅导等多方面形成双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将语言作为工具,从而回归到学科知识本身的学习上来。
2.教学方法因内容而异
(1)专业词汇
对于如software、hardware、algorithm等常用专业词汇,坚持要求学生不用汉语翻译,包括作业和考试。特别对于CPU、ROM、ASCII、OS、WAN这样的缩写专业名词,要求学生记住全称,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
大量专业词汇的讲解,大多集中在课程的前期,上述对学生的要求还承担着使学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任务,为后期英语使用逐渐增多打好基础。
(2)基础知识的讲解
对于简单知识点,采用提供英文资料进行中文讲解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选择相关英语资料来拓展内容,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什么是算法时,提供给学生两份英语资料,一篇关于算法一词的来源,一篇关于算法的特征。课堂上由教师翻译讲解这两篇文章,让学生比较中文课本和英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英文资料的习惯。
(3)应用软件的教学
对于应用软件,安装英文版本。教学上,采用菜单命令英文讲解,结合同步演示操作。对于软件的通用指令,如click、double click、copy、paste等,菜单指令,如file、save、open、preview等,一律使用英文,不翻译。给出的例题和练习也是中英双语,例如文本编辑,练习任务是对学生中英文习作集的编排,从而让学生对中英文文字的编辑都能掌握。
(4)程序设计的教学
对于程序设计的教学,涉及对问题的深层思考,故讲解程序原理和算法设计时多用中文。但对于语言的教学坚持用英文版VB编程环境。具体到程序编写,要求学生使用有意义的英文变量名和函数名,而不是简单的字母或者是汉语拼音缩写。另外,要求注释提示等都用英文表达。
3.训练学生使用英文帮助和文档
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使用“help”的意识。为此,遇到软件使用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使用英文的“帮助”文档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也是应用软件自带帮助文档的初衷。如讲解Excel的各函数功能时,“帮助”文档的解释和例题并不难看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契机。
4.更高的要求
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双语学习更是如此。从计算机专业名词开始,逐步渗透。随着教学的深入,对知识点进行双语讲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英文。等到后期,上课前从诸如technews.com等网站上选择近期热门的英语技术新闻提供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了解世界信息技术动态。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也逐渐加大必要的英语内容。
三、研究和思考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思考高中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深层次规律和特点。分三部分介绍如下:
1.双语教学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的优势
和其他中学学科做一个横向比较,信息技术采用双语教学有天然优势。课程本身和英语的紧密联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另外,不可否认,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非高考科目的身份,也为实践双语教学提供了大胆尝试的空间。 如果在时间上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在高中阶段开始双语教学,时机合适。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正在于去运用这一语言工具。同时,现今中国大学阶段的双语甚至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了解并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将对其继续深造大有裨益。
2.教学教法中的关键
(1)合理把握使用英语的难度和比重
任何一门双语教学课程,教师必然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两种语言的使用在教学中的分配。它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率。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文已有介绍。理论上说,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课程安排上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加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让英语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本身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在需要使用英语来帮助学习的时候,例如阅读资料、使用软件帮助等场合,则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双语教学,如果仅仅是教师使用双语上课,对课堂进度的控制还不难把握;但如果要求学生参与进来,查阅资料,完成双语的作业甚至测试,那么时间上相对就难以控制,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做适量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外完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
通过让学生使用英文资料,拓宽视野,帮助他们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实实在在体会到使用英语的好处。开始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最终一定是要求学生独立主动根据课程需要来利用英文资源,而不是看到英文资料就直接跳过。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更要明确,双语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帮助学习而不是增加负担。
特别要提出的是,查看“帮助”和技术文件是信息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的工作习惯。对学生做这方面的要求和训练,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养成使用英文的习惯是继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条件。
3.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是指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完全不同。对高中生采用全英语教学,一般情况下还不现实。既然是双语,完全可以使用中文,具体安排当然还是由课程内容决定,不必为了双语而双语。教学中对于难度大、不适合使用英语的部分,例如排序算法等内容,采用中文讲解仍然是不二选择。
(2)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效果不打折扣
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虽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提高了,但不能以牺牲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为代价。如果双语的运用,使课程本身的学习打了折扣,那么将是不成功的。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英语上课,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课程本身服务。实践表明,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的天然联系,只要教师合理安排引导,很多内容使用英文作为学习工具比中文更具优势。
(3)双语教学必须贯穿整个课程
双语教学不是为了某一堂课使用双语来增加特色,而是运用到整个课程的教学、作业、考核等各个方面。贵在坚持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信息技术来说,双语作为手段,能够对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作为目的,能够让学生习惯英文的工作氛围。总之,让学生受益,才是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
四、后期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中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在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计划开展的工作有:
(1)尝试使用国外教材作为参考书,对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2)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利用外文资料完成一些任务性的工作。
(3)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改革完善考核方式,提出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艳,伍思翰,郭成.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双语教育的实践和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1-3.
[2]邓蕾蕾,于合龙. 高校计算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87-88.
[3]王磊.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思考与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36-38.
[4]贾茹,郝长胜,裴衣非.双语教学之我见——双语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初探[J].计算机
教育,2009,(22):164.
[5]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8):69-70.
[6]常明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双语教学实验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叶焕倬,甘艳平.信息技术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4):124-12.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双语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52-03
双语教学作为外语、母语和学科知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跨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历经多年的探索,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双语教学研究正在我国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时代性、国际性特点,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笔者愈来愈感受到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和益处,帮助学生深刻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同时,更让他们学会利用英文资源来学习和工作。
一、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背景
就环境而言,现代社会是开放融合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也是如此,学生是在国际大舞台的背景下学习、生活。当下,英文仍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语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各行各业。同时,信息技术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对二者结合的教学尝试,是教育改革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因其发展源自欧美英语国家,很多信息技术的行业规范、标准、术语都是以英语为基础。中学教学所涉及的,如ASCII码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都是以英文的字母和单词为基础。学科特点对教学提出了英语素养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通过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双语课实践,有经验也有改进,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双语学习的环境
语言环境的设置对学科双语教学的实施起到了铺垫和渲染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课的语言环境设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安装英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将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电脑全部安装英文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同时保留中文语言包。这样从走进课堂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学生就“浸入”双语的环境中,时间长了,自然适应双语环境,融入其中。
(2)学习资料的准备
在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和练习时,从中英文对照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内容(特别是各类软件产品的介绍和帮助文档)。从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课后辅导等多方面形成双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将语言作为工具,从而回归到学科知识本身的学习上来。
2.教学方法因内容而异
(1)专业词汇
对于如software、hardware、algorithm等常用专业词汇,坚持要求学生不用汉语翻译,包括作业和考试。特别对于CPU、ROM、ASCII、OS、WAN这样的缩写专业名词,要求学生记住全称,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
大量专业词汇的讲解,大多集中在课程的前期,上述对学生的要求还承担着使学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任务,为后期英语使用逐渐增多打好基础。
(2)基础知识的讲解
对于简单知识点,采用提供英文资料进行中文讲解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选择相关英语资料来拓展内容,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什么是算法时,提供给学生两份英语资料,一篇关于算法一词的来源,一篇关于算法的特征。课堂上由教师翻译讲解这两篇文章,让学生比较中文课本和英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英文资料的习惯。
(3)应用软件的教学
对于应用软件,安装英文版本。教学上,采用菜单命令英文讲解,结合同步演示操作。对于软件的通用指令,如click、double click、copy、paste等,菜单指令,如file、save、open、preview等,一律使用英文,不翻译。给出的例题和练习也是中英双语,例如文本编辑,练习任务是对学生中英文习作集的编排,从而让学生对中英文文字的编辑都能掌握。
(4)程序设计的教学
对于程序设计的教学,涉及对问题的深层思考,故讲解程序原理和算法设计时多用中文。但对于语言的教学坚持用英文版VB编程环境。具体到程序编写,要求学生使用有意义的英文变量名和函数名,而不是简单的字母或者是汉语拼音缩写。另外,要求注释提示等都用英文表达。
3.训练学生使用英文帮助和文档
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使用“help”的意识。为此,遇到软件使用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使用英文的“帮助”文档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也是应用软件自带帮助文档的初衷。如讲解Excel的各函数功能时,“帮助”文档的解释和例题并不难看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契机。
4.更高的要求
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双语学习更是如此。从计算机专业名词开始,逐步渗透。随着教学的深入,对知识点进行双语讲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英文。等到后期,上课前从诸如technews.com等网站上选择近期热门的英语技术新闻提供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了解世界信息技术动态。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也逐渐加大必要的英语内容。
三、研究和思考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思考高中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深层次规律和特点。分三部分介绍如下:
1.双语教学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的优势
和其他中学学科做一个横向比较,信息技术采用双语教学有天然优势。课程本身和英语的紧密联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另外,不可否认,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非高考科目的身份,也为实践双语教学提供了大胆尝试的空间。 如果在时间上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在高中阶段开始双语教学,时机合适。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正在于去运用这一语言工具。同时,现今中国大学阶段的双语甚至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了解并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将对其继续深造大有裨益。
2.教学教法中的关键
(1)合理把握使用英语的难度和比重
任何一门双语教学课程,教师必然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两种语言的使用在教学中的分配。它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率。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文已有介绍。理论上说,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课程安排上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加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让英语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本身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在需要使用英语来帮助学习的时候,例如阅读资料、使用软件帮助等场合,则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双语教学,如果仅仅是教师使用双语上课,对课堂进度的控制还不难把握;但如果要求学生参与进来,查阅资料,完成双语的作业甚至测试,那么时间上相对就难以控制,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做适量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外完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
通过让学生使用英文资料,拓宽视野,帮助他们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实实在在体会到使用英语的好处。开始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最终一定是要求学生独立主动根据课程需要来利用英文资源,而不是看到英文资料就直接跳过。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更要明确,双语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帮助学习而不是增加负担。
特别要提出的是,查看“帮助”和技术文件是信息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的工作习惯。对学生做这方面的要求和训练,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养成使用英文的习惯是继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条件。
3.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是指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完全不同。对高中生采用全英语教学,一般情况下还不现实。既然是双语,完全可以使用中文,具体安排当然还是由课程内容决定,不必为了双语而双语。教学中对于难度大、不适合使用英语的部分,例如排序算法等内容,采用中文讲解仍然是不二选择。
(2)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效果不打折扣
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虽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提高了,但不能以牺牲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为代价。如果双语的运用,使课程本身的学习打了折扣,那么将是不成功的。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英语上课,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课程本身服务。实践表明,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的天然联系,只要教师合理安排引导,很多内容使用英文作为学习工具比中文更具优势。
(3)双语教学必须贯穿整个课程
双语教学不是为了某一堂课使用双语来增加特色,而是运用到整个课程的教学、作业、考核等各个方面。贵在坚持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信息技术来说,双语作为手段,能够对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作为目的,能够让学生习惯英文的工作氛围。总之,让学生受益,才是双语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
四、后期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中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在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计划开展的工作有:
(1)尝试使用国外教材作为参考书,对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2)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利用外文资料完成一些任务性的工作。
(3)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改革完善考核方式,提出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艳,伍思翰,郭成.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双语教育的实践和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1-3.
[2]邓蕾蕾,于合龙. 高校计算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87-88.
[3]王磊.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思考与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36-38.
[4]贾茹,郝长胜,裴衣非.双语教学之我见——双语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初探[J].计算机
教育,2009,(22):164.
[5]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8):69-70.
[6]常明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双语教学实验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叶焕倬,甘艳平.信息技术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4):124-12.
(编辑:王天鹏)